首頁/ 遊戲/ 正文

奕拓醫藥首席醫學官賀李鏡博士:創新藥臨床開發無法“彎道超車”

2022年4月,醫藥行業資深人士

賀李鏡博士

在職業生涯上再次轉身,成為一家初創型生物醫藥公司——奕拓醫藥(ETERN Therapeutics)的首席醫學官(CMO),開始全面負責該公司產品的臨床開發,包括管線戰略、臨床專案規劃與運營及產品註冊等。

奕拓醫藥成立於2018年,由前中科院教授朱繼東博士聯合創辦。基於團隊豐富的藥物研發經驗,奕拓團隊針對包括轉錄因子和磷酸酶在內的“不可靶向”靶點開發抗腫瘤小分子藥物,並自主研發了蛋白液-液相分離(LLPS)技術平臺,目前已搭建了創新產品管線。近一年多來,奕拓醫藥發展迅速,並在融資和管線上迎來多項里程碑進展。

賀李鏡博士在腫瘤臨床治療和抗腫瘤藥物臨床研究領域擁有20多年經驗,曾在多家大型醫藥公司擔任高管並領導創新藥臨床開發工作。他熟悉中國、美國和歐盟的註冊環境,先後在多個國家和地區從事臨床研究工作,曾領導或參與多個全球重磅產品的研發和上市。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近兩年中國越來越多創新藥專案進入臨床試驗,CMO的重要性也愈發凸顯。根據國際期刊

Nature Review Drug Discovery

近期發表的文章,在2010年~2020年期間,中國首次獲得新藥臨床試驗批准(IND)的創新藥數量年均增長率為

35%

,但整個臨床試驗的速度並沒有提升。當下,

提高臨床試驗效率

不僅是中國鼓勵創新的一個重要改革方向,也是創新藥企業需要思考的重要課題。

值此時機,我們專訪了奕拓醫藥首席醫學官賀李鏡博士,請他分享對於中國創新藥臨床研究的觀點和洞見。

奕拓醫藥首席醫學官賀李鏡博士:創新藥臨床開發無法“彎道超車”

賀李鏡博士在腫瘤臨床治療和抗腫瘤藥物臨床研究領域擁有超過20年的經驗。他曾在多家全球性醫藥企業擔任高管並領導臨床團隊,包括葛蘭素史克中國研發總經理和醫學副總裁、諾華中國副總裁和CSO,和記黃埔醫藥高階副總裁兼首席醫學官,還曾在安進、輝瑞等公司任職。他熟悉中國和國際註冊環境,曾領導並參與多個全球重磅產品的研發和上市。賀李鏡博士還擔任中華預防醫學會疾病預防控制專業委員會委員,並曾在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藥品研製和開發行業委員會(RDPAC)擔任研發執行委員會委員和醫學事務副主席。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

祝賀您最近履新成為奕拓醫藥的首席醫學官。請問您為何選擇奕拓醫藥?

賀李鏡博士:

奕拓醫藥在多個方面都比較吸引我。一方面,這家公司由非常資深的科學家團隊創立,他們都懷著一種情懷和夢想,希望將實驗室的創新成果實現真正轉化,從而造福人類。他們經多年沉澱,在新藥研發領域有著豐厚底蘊,並帶來了早期研發成果。目前,奕拓醫藥已經有產品進入臨床開發階段。

另一方面,奕拓醫藥的研究領域代表了一個前沿的藥物研發方向。奕拓醫藥聚焦傳統意義上“不可靶向”藥物靶點領域,如轉錄因子、磷酸酶等。

“不可靶向”靶點雖然不是一個新鮮的概念,但它在新藥研發領域代表著前沿且極具挑戰的方向。

而奕拓醫藥團隊基於早期科研成果,使他們

有能力、有技術解決這些靶點的“不可成藥性”挑戰

。例如,奕拓醫藥團隊在

蛋白液-液相分離

領域深耕多年,自成立以來已自主開發了動態LLPS技術平臺,並透過開發小分子藥物調節蛋白LLPS,為靶向“不可靶向”蛋白開闢了新的方向,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未來潛力。作為一家初創型生物醫藥公司,

奕拓醫藥的研究領域以及所擁有的技術和能力,能夠為將來新靶點的開發和適應症的擴充套件奠定基礎。

這也是判斷一家Biotech公司發展潛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總之,我欣賞這樣有創新夢想、有激情和勇氣的創始團隊,也喜歡目標明確且聚焦的“小而美”的Biotech公司。很高興可以加入奕拓醫藥,也希望透過我的專業和經驗,與團隊共度這一創新旅程。

奕拓醫藥首席醫學官賀李鏡博士:創新藥臨床開發無法“彎道超車”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

相比於大型醫藥公司,作為初創公司的CMO,在角色上有哪些不同?哪些變化最讓您期待和興奮?

賀李鏡博士:

通常情況下,CMO的主要職責是制定臨床開發策略和推進創新藥的註冊、上市。而在“Biotech”公司,基於不同公司所處的不同發展階段,CMO可能還要承擔一些額外的角色。以初創型公司為例,

CMO不僅需要把控整個研發策略和研發管線,還要承上啟下,從臨床前大量資料中剝離出資訊精髓,應用於後續臨床開發中,最大程度提取研究藥物的各項優勢。

此外,初創公司起步時間短,CMO也需要

從頭搭建團隊,最大程度推動臨床開發程序。

這些是初創Biotech公司的CMO需要面臨的考驗,同時也是令人興奮的地方。

我加入奕拓醫藥以來,正在和公司管理團隊加快研發團隊建設和人才引進;同時隨著我們的SHP2抑制劑進入臨床階段,我們也在加快推進臨床開發的步伐。這是一個嶄新的開始,也非常令人興奮和期待。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

在癌症創新藥物的臨床開發方面,您認為當前中國臨床開發現狀如何?面臨哪些挑戰?

賀李鏡博士:

過去5~10年,中國創新藥研發氛圍前所未有地熱烈,大量臨床試驗專案鍛鍊了中國創新藥開發的能力以及臨床研究者(PI)進行臨床試驗設計的能力。相應的,中國部分專家已經成長為國際知名的PI,尤其是在

肺癌、腸癌、肝癌以及淋巴瘤

領域,這是近年來中國在腫瘤藥開發領域取得的可喜進步。

挑戰方面,在我看來,一方面是

臨床研究者資源不足

。前面提到的能夠承擔大型臨床試驗的PI數量仍然較少。對於臨床醫生而言,他們每天大部分時間會處於臨床診治工作中,真正能夠投入創新藥臨床研究的時間有限,這也一定程度加劇了研究者資源方面的壓力。

另一個挑戰在於

中國臨床開發人才總體缺乏

。創新藥的臨床試驗開展,除了總體設計,在執行層面還需要大量一線臨床開發人才。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

臨床開發人才來源不多

,這個崗位需要同時具備臨床經驗和轉化醫學經驗,但目前中國高校普遍缺乏相應的轉化醫學學科。目前臨床開發人才主要來自現有成熟藥企和醫院,中國創新藥開發也就是近年來的事情,行業有經驗的人才整體經驗儲備尚不足,而轉型做臨床開發的醫生通常很難在

短時間內

深刻理解轉化醫學,因此

人才成熟度總體不足

。有資料顯示,中國臨床開發人才不僅缺口大,流動性也高,醫學團隊的行業流動率高達20%~30%,這就導致人才競爭也非常激烈,這對所有Biotech公司都是一個挑戰。

但人才的培養不可能一蹴而就。對於人才,我最看重的是初心。

臨床開發的初心是治病救人,為患者做出新藥好藥。

對於真心熱愛臨床開發事業的人才,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和實踐中的磨練,是可以成就這個目標的。我們會求賢若渴,同時也會做好人才培養,讓他們能夠在奕拓醫藥的創新平臺上快速成長。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

在您看來,相比成熟靶點,對於更前沿的“first-in-class”靶點藥物,在臨床開發策略上有何不同?

賀李鏡博士:

通常“first-in-class”靶點藥物的臨床開發沒有參照物。

初次進入人體試驗時選擇哪些人群、什麼樣的劑量,以及試驗設計是否能夠體現臨床前研究中發現的靶點科學

性等等,

研究者只能透過充分挖掘產品臨床前的實驗資料,包括藥理、毒理、安全性、劑量等資訊

來指導臨床試驗設計。

在國際上,一般“first-in-class”靶點新藥通常需要長達5年時間才能進入首次人體試驗。總體而言,

我認為這個過程沒有什麼捷徑可走,不要想著“彎道超車”。

我的經驗是不要貪多貪快,而要

求實務實

確保試驗設計的科學嚴謹

,在人體中不會出現大的問題,並確保所有資料完整性、可重複性和可追溯性。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

創新藥出海是當前的焦點話題之一。從管線制定和臨床開發角度,您如何看待未來的發展趨勢?您認為還需要做哪些功課?

賀李鏡博士:

在創新藥出海上,我們看到了成功的案例,也看到了一些遇到挫折的案例。一款藥品最終能夠用在患者身上,要靠臨床研究資料說話,即透過臨床試驗證明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無論是美國FDA,還是歐洲藥品管理局(EMA),監管機構都非常在意資料的完整性、高質量,以及清晰的創新概念。我認為創新藥出海要從這幾個方面提升:首先是

紮實的、以科學創新為基礎的差異化產品

,在這個基礎上我們要有更堅實的資料、更清晰的設計理念,要對海外藥品註冊規則

以及當前已經建立的標準治療手段

有清晰的認知,同時也需要保持與監管部門的緊密溝通。

以上這些都是靠孜孜不倦的工作獲得,沒有所謂“彎道超車”。選擇潛力靶點固然重要,但創新是多層面的。哪怕是一箇舊的靶點或老藥,如果能找到真正的差異性拓展適應症,能給患者帶來臨床獲益,也代表著一種創新。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

您認為應該如何提高腫瘤新藥的臨床試驗效率?您有哪些建議?

賀李鏡博士:

從行業發展角度,藥物研發需要大量時間和資本投入,而臨床開發尤其耗時耗力。近年來,行業正在全方位多層次地努力來提高臨床試驗效率和質量,例如科學的試驗設計、生物標記物等新技術的應用、數字化手段、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和舉措等等。期待中國在臨床試驗能力上可以儘快實現戰略性升級。

在一線執行層面,經驗告訴我們,要想順利推進臨床試驗,需要做好點點滴滴的細節。例如在執行流程中做好與各方的緊密溝通,包括研究者、臨床研究協調員(CRC)、科室護士等,他們與受試者聯絡最緊密,很大程度上會影響臨床試驗的速度。此外和臨床

CRO等企業

的無縫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總體而言,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當真正能做到事無鉅細,為患者著想、為研究者著想、為一線的醫護人員著想,臨床試驗的開展一定會順利推進。反之,如果忽略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最終也無法成就“宏偉藍圖”。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