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老婆年薪幾百萬,如果我當了全職爸爸,會怎樣呢?

作者:大將軍郭|心理諮詢師|性感長腿女青年

圖片來源於網路

老婆年薪幾百萬,如果我當了全職爸爸,會怎樣呢?

《奇葩說》最近兩期的話題都很“炸”,上一期討論了“獨立女性要不要收彩禮”,這一期討論“老婆年薪好幾百萬,我要不要當全職爸爸”。

說實話乍看“全職爸爸”這道題,我內心在海豹式鼓掌,還有這樣的美事兒?不但我成了年薪幾百萬的成功女性,還有一個可以帶孩子的老公,家庭事業雙豐收,這不妥妥的就是人生贏家?

要支援正方,毫無疑問要支援正方,不但要當全職爸爸,還應該樹立成典型,全國推廣。

這當然只是我的美好願望,這道題落地在現實裡,確實沒這麼簡單,“命運贈送的所有禮物,都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反方的觀點其實就在告訴我們一件事,全職家長,無論是全職媽媽還是全職爸爸,是有風險的職業啊。

冉高明說的很實在,年薪百萬的老婆會一直是你老婆嗎?不一定。她能一輩子年薪百萬嗎?也不一定。

如果一個男性的職業就是當爸爸,那有一天失去了豐厚的家庭收入,不得不走向職場的時候,他又能做什麼呢?

熊浩發言的時候,我也頻繁點頭如搗蒜。

當一個人沒有了工作,成為了全職家長,那生命的成就感和價值感只能來自於孩子。

家長很可能為了自己能獲得意義感,強制孩子取得成功,變成了圍著孩子轉的衛星。

熊浩這一段真的讓人很有畫面感,這也是我們從小最怕從爸媽嘴裡聽到的話,“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我做了這麼多努力,你對得起我嗎?”

老婆年薪幾百萬,如果我當了全職爸爸,會怎樣呢?

沒錯,“全職”意味著生活裡僅剩一個做父母的維度,視野變得窄化,價值成就的來源也變得單一。

全職家長會把自己的人生都拴在孩子的成長和進步上,自身價值被壓縮,孩子的心理壓力也很大。

不過,任何選擇都是有風險的,不能只因為存在風險就忽視了真實的需求,全職家長的出現不就是因為雙職工家庭面臨著育兒困境嗎?

都要上班就意味著沒人照顧孩子,隔代撫養容易鬧矛盾,找保姆育兒嫂又不放心。

如果真的不得不有一方選擇全職育兒,那為什麼不能是爸爸呢?

臧鴻飛的發言我很有感觸,孩子的成長需要父親角色,父親可以提供的是另一種教育方式,帶孩子去真實生活中體驗,放手讓孩子探索,更少“保護”,反而能讓孩子變得更勇敢、自立。

老婆年薪幾百萬,如果我當了全職爸爸,會怎樣呢?

爸爸帶娃,並不是反方說的那樣一定會帶來破壞性的影響,如果因為擔心爸爸帶娃存在問題,阻礙父親參與,結果就是媽媽更累,爸爸更閒,而孩子的教育更加失衡。

全職爸爸存在職業風險,而媽媽們又何嘗不是承擔著更大的辛苦呢,媽媽的辛苦,也是需要人分擔的啊!

“媽媽懷胎這十個月,爸爸在哪?這十個月他該幹嘛幹嘛,該吃吃該玩玩,該跟朋友擼串的、喝酒的,跟之前一模一樣”。

老婆年薪幾百萬,如果我當了全職爸爸,會怎樣呢?

陳銘這段發言才是還原了大部分家庭的真實狀態,媽媽在承受著懷孕生子帶來的影響,而爸爸們的生活卻一如往常,至少在懷孕、生產、坐月子這近一年的時間裡,媽媽的付出是沒人能替代的。

所以陳銘才說,“至少要當一年的全職爸爸,來拉平。”

老婆年薪幾百萬,如果我當了全職爸爸,會怎樣呢?

拉平的是什麼呢?我想,不只是為孕育一個新生命所付出的時間,更是拉平兩個人為彼此為家庭付出的心血與愛,沒有哪一方應當成為只得到不付出的那一個。

育兒也是一種功課,新手爸媽都在學習,女人不是天生就會當媽媽,同樣,當爸爸也需要過程,現成的學習機會就擺在眼前,為什麼不試試呢?

讓我徹底偏向支援“要做全職爸爸”的原因,其實很簡單——給伴侶雙方一個真正能換位思考的機會,讓他們體驗彼此生活的苦與樂,更能促進兩性之間的共情和理解。

“全職爸爸”這個詞還是一個新詞,但與之對應的

“全職媽媽”已經是一個真實存在的群體,但這個群體一直在被汙名化。

很多人認為全職媽媽很輕鬆,只要帶孩子就可以了,不必經受職場壓力,不用早晚通勤,也不用操心賺錢多麼難。

實際上,全職媽媽的生活並不輕鬆。冉高明真實還原了全職媽媽的一天,沒有喘息的時間,還不被理解。

如果能讓丈夫也體會一段時間的全職爸爸生活,或許他們更能明白妻子的不易,對她們多一分體諒。

他們會發現想象中的清閒並不存在,

在家帶娃,不只是全職的問題,而是要求“全能”的問題。

老婆年薪幾百萬,如果我當了全職爸爸,會怎樣呢?

同樣,也有一部分女性因為成為全職媽媽而遠離職場,她們可能也對家庭以外的生活存在誤解。

職場不好混,賺錢養家的壓力也很大,當他們更像傳統標準的“父親”角色那樣去生活,或許也有不一樣的體會,更能共情那些不得不臨時加班、開會、無法及時參與孩子撫養的無奈。

熊浩有一句話說,“怎麼才能讓彼此理解,就是開啟對方世界的門進去看一看”。

老婆年薪幾百萬,如果我當了全職爸爸,會怎樣呢?

那成為全職爸爸不正是通往彼此世界的一扇門嗎?爸爸體會媽媽的不易,媽媽照見爸爸的為難,於是才能讓“更深刻的相互理解”發生。

很多人之所以對成為全職爸爸望而卻步,是因為社會對“全職家長”群體的標籤化

,好像一旦成為了全職家長,再無新的可能。

其實,每個人在各個不同階段可能都會有一段“全職”的時光,沒入學前,我們是全職子女,上學後我們是全職學生,結婚前我們是全職員工。

而隨著一個新生命的誕生,也有了“全職家長”身份的出現。

全職家長並不是一勞永逸的終極人生目標,它只是一個階段,一段體驗,是一個時期的主要身份而已,並不是終生宣判,也不必絕對的標籤化這個群體的面貌。

“全職爸爸”和“全職媽媽”都同樣在為家庭和社會付出,真正阻礙他們選擇做全職家長的原因也許並不是家庭收入情況,而是社會對於這個群體的誤解和矮化。

大家對於一些群體的誤解有多深呢?看看熱搜就知道了。

這兩年,像“獨立女性”、“全職媽媽”這樣的關鍵詞頻繁在熱搜出現,每次都讓網友吵得不可開交。

這樣的討論可能看起來很聒噪很混亂,但我覺得依然有意義,

只有這些大家都關心的事情能得以展開討論,才能促成更多的聲音和觀點被聽到被重視。

這也是我一直鍥而不捨追《奇葩說》的原因,每一季都有聚焦於現實的議題,“獨立女性要不要收彩禮”、“家長群要不要跟風吹捧老師”,“要不要做全職爸爸”,這些具體而微的現實困境,其實就是每個人可能都會面對的人生。

雖然辯論不提供標準答案,但看辯手們用觀點近身互搏,聽導師們慷慨陳詞,會覺得我們離正確答案又近了一步,至少是澄清了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答案、什麼樣的生活。

在我們的固有觀點之外,《奇葩說》構建了更多新的可能性,拓展了我們的認知邊界,也消弭了一些本不必要的誤解。

就像看完這一期的節目,我的一位男性朋友跟我說“我其實知道媽媽很辛苦,但直到今天我才知道她們經歷過什麼,她們到底有多辛苦。”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