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中莊的敬老,從見面打招呼開始

中莊的敬老,從見面打招呼開始

有人說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美德與優良傳統,而竊以為,這是全人類的,包括嫌老辱老欺老棄老也是。

總體上說,人類歷史上,敬老與嫌老是同時存在的。這裡面,包含道德因素,更重要的是包含物質條件與經濟因素,是社會發展程度的反映。

人類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為了傳宗接代,繁衍子孫,將數量有限的食物等留給有勞動能力的青壯年與正在發育成長的嬰幼兒、青少年。老人(那時的所謂老人,也不過三四十歲)因凍餒而死的,為數不少。因為物質的匱乏,建不起尊老敬老的道德框架。當人類社會演進到青銅時代鐵器時代後,勞動生產率極大提高,物質相對豐富,對於老人,才給予了相應的地位,養老送終才成了人們必須承擔的責任。但時至今日,仍然可以聽到一些極端負面的訊息。比如某地有人將年邁的母親活活遺棄於墓穴,經人報警後被解救。有的地方老人們沒有社會養老保險,兒女也不盡孝,於是上了年紀、身體快垮時,搬到村邊、河邊、樹林的洞穴、樹屋等處,靜待死亡。

這些年,看到過不少關於敬老愛老的報道,事蹟感人至深。也有比新聞更真實感人的事例。2019年9月回青海父親家去看望他老人家,聽到一個訊息,青海某著名企業家與政府合作,為一些社群老人供應午餐。六十歲以上的,每人每天交十元左右,而八十歲以上的,象徵性交幾元,基本免費提供。我父親當時八十有六,理所當然地屬享受物件。那午餐我看到了,三葷一素或兩葷兩素,主食米飯。父親說,自從吃了這種午餐,短短一個月,他的體重已有所增加。從這些敬老的事例的背後,我看到了當年中莊生產隊敬老的影子。

中莊的敬老,從見面打招呼開始

中莊的敬老,從見面打招呼開始。村上的年輕人尤其兒童與半大小子姑娘的,遇到年紀大的尤其老人,都要首先打招呼,親切問候。一般要有稱呼,爺爺奶奶大叔大嬸的,隨大眾叫。不能沒稱呼,不能“白搭話”。我祖母在村上時,年紀輕的一般都叫“四奶奶”。我們兄弟姐妹從小就被教育要對大人有禮貌,出門見了人,總要找一個或編一個相應的稱謂,比如郭爺爺王奶奶,比如姑舅爸劉姨娘等等。在農村,如果對年長者不敬,見了面不打招呼,或者打招呼時只喊“哎”抑或直呼其名,會被大家視為沒有教養,會被人嫌棄。這樣的人家,臭名在外,姑娘不好嫁人,兒子不好娶媳婦。

中莊絕大多數的人對自己的父母是能盡到贍養義務的。雖然我在村上的十年,大家日子都不好過,有好幾年吃返銷糧,吃別處調來的糜子、玉米、高粱、紅薯乾等,但人們基本能做到“一個勺子攪稀稠”,能做到“有鹽同鹹,無鹽同淡”。老人們能吃到自己的一份,能與兒孫們共度艱辛歲月。

在皋蘭,因為殘害父母而造成重大悲劇的事,我聽說過。有一年縣上開公判大會,一對家住黃河邊什川公社的夫妻,因婆母眼瞎成了累贅,媳婦威逼丈夫將其背到黃河邊,推入河中淹死。丈夫被判死刑,媳婦因有身孕,且家中還有幾個孩子,保住了性命,被判無期徒刑。這種慘劇,中莊未曾上演。

在中莊,虐待老人很嚴重很典型的,我只見到過一例。此家的男主人叫郭樹英,算村上的一個能人,曾加入過一貫道,有些文化,幹農活一把好手。其三個兒子中,兩個後來做到了正廳級幹部,一個是中學音樂教師。女兒雖只上過小學,但因哥哥們幫忙,也當上了小學老師。此人的老婆十分的刁蠻不孝。當郭樹英的母親去世、父親年老痴呆,家住鄰縣的老實巴交的弟弟“黑子”再也承擔不起贍養責任時,將父親送到了中莊郭樹英處。郭樹英的老婆不給已經痴呆了的公爹吃飽飯,有時不給吃飯,餓得老頭光著屁股端著碗筷往別人家裡鉆,想去要口飯吃。人即便痴呆了,在吃飯問題上,還是有本能的判斷與反應的。

郭樹英家虐待老人,激起了全村人的憤慨,更激起了郭姓族人的怒火。郭家人寫了大字報,貼了打麥場鄰街的牆一牆,二三十張總是有的。揭露他們的不孝,揭露他的兩個兒子帶回一個女老師吹拉彈唱,恣肆淫樂之事。有一張大字報是用順口溜寫的,朗朗上口,讓人忍俊不禁。最後一句是,“要知此家在何處,就在咱村的最中央”。

中莊的敬老,從見面打招呼開始

善惡是否必有報呢?不得而知。但巧合的是,郭樹英的小兒子在正廳級的位置上,在甘肅的白銀市,被以受賄罪判了十四年徒刑。

虐待老人,在中莊不得人心,沒有市場。說明這裡民風淳樸,也說明此時的貧困還未達到摧毀人性的程度。

村上有一項敬老活動,每年宰幾隻羊,於重陽節前後吧,煮了肉塊,燉了羊湯,分給大約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煮羊肉時我們饞,會湊過去看一看。但具體怎麼分,不清楚。那時尕爺、四爹還年輕,沒資格;祖母雖有一定年齡,但此項福利只給男人不給女人。所以我們朱家的老人未享受到。雖如此,但我仍然認為這一舉措甚好。農村老人除過年外,平時很少能吃到肉,讓他們改善一下,體現了一個村莊的人道主義關懷,一種鄉情,一種社會文明。對子孫後代,也是一次生動的尊老敬老教育。

對於鰥寡孤獨,村上是照顧的。中莊當時只有一個五保戶,夫家姓王。此人老伴已死,無兒無女,在村上也沒有較近的“親房”族人。曾經有一個在外縣照相館工作,叫王達夫的人,攜妻子兒女來投奔她,說是她夫家的侄子。王達夫落了戶,但老太太不知何故,又不與他們來往,不承認親戚關係了。是因為王達夫是被以“壞分子”身份下放農村的原因,還是他未盡孝道,不得而知。她住在地主陳子賢弟弟家的一間西耳房裡。想必她丈夫一家是貧農甚或僱農,1949年建政後,分到了地主家的房子。對於這個孤寡老人,村上每年給分糧食、油料(麻籽)、柴草、填炕(麥殼草渣馬糞)等所有村民應分的東西,不收費用。如果不夠,隨時補齊。另外由陳姓地主家派人照顧老人的生活,村上給記相應的工分。

1972年我們離開中莊時,這個老人生活尚能自理。但因為時代貧窮的原因,抑或還有個人性格的因素,老太太生活極其節儉,極度吝嗇。她的糧食是可以放開吃的,她存有好幾百斤糧,吃兩年都夠,卻捨不得吃。每天湊合吃一點,勒緊腰帶,半飢半飽,苦撐苦熬。照顧他的地主家的兒子想從她那裡吃口飯,比登天還難。這位老人的做法,讓村上很多人不看好。我從母親那裡經常能聽到村人的議論。用“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句話形容這位老人,極不厚道,但確實有這樣的意味存在。有些被人同情與照顧的人,對別人沒有絲毫同情。這也是人性之惡中的一種吧。我曾思忖過這樣一個問題,如果這個五保戶想當年混成了地主婆,她是更加自私冷漠呢,還是會有一定的同情心憐憫心呢?沒想清楚。

對於五保戶的照顧,是政策使然,也是村幹部、村民的善良使然。這裡的人,雖未讀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古訓,但有“惜孽障”的意識與傳統。孝老方面,中莊整體上做得較好。

村上的老人去世後,全村人都會去弔唁、祭拜,會幫助喪家料理後事。中莊是個小村子,村上人並不很多,許多人都沾親帶故。即便沒有血緣、姻親等關係,相處久了,也有了親情友情。有老人去世,常常引起眾人的真心悲痛。因此,去弔唁、燒紙便很自然。村上人幫助料理後事,有幫助穿衣、停靈的,有幫助入殮抬棺的,有打墓坑的。最多的,是抬棺送入墓地,並將之安放、堆墓的。送葬時,幾乎全村青壯年傾巢出動,吹吹打打、哭哭啼啼,能整出很大的動靜。

農村老人的葬禮,是生者對逝者的禮敬,是對生者的人生教化與洗禮,也是村民們鄉鄰關係的一次最佳化。

當然,中莊的敬老,都是普通意義上的。我呆了十年,沒有聽過和見過如二十四孝圖所標識的那樣的例子。但二十四孝圖的孝是理想化的、拔高的,有些甚至是病態的。而中莊的敬老,是樸素的,自然的,可信的。中莊的人文環境養育出的人大多正直、善良、有愛心。這麼多年,沒聽說那裡發生過什麼重大刑事案件。那是一個心靈與記憶均可以安放的溫馨的小村莊,是我心中的一塊聖地。

中莊的敬老,從見面打招呼開始

牛撇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