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大埔: 一片茶葉生彩翼“茗”不虛傳出深山

大埔: 一片茶葉生彩翼“茗”不虛傳出深山

好山好水出好茶。近年來,大埔縣依託良好的生態環境,大力發展茶葉產業,以規範化建設茶園、打造生態有機品牌、堅持茶旅融合發展為抓手,推動茶葉產業持續健康發展。至2019年底,該縣茶葉年產量達0。78萬噸,年產值8。5億元。一片小小的茶葉,已發展成為助力大埔縣鄉村振興的特色產業、綠色產業、富民產業、優勢產業,實現了“一片葉子,成就了一個產業,富了一方百姓”的夢想。

大埔: 一片茶葉生彩翼“茗”不虛傳出深山

鳥瞰楓朗鎮上山下村西巖萬畝茶園

茶史悠久

千年耕耘為好茶 名茶之鄉有源頭

唐代末期,大埔已生產茶葉,至今超過千年。至明代,汕頭商埠開通,茶葉出口刺激了生產發展,茶園遍佈全縣。至民國《大埔縣誌》記載:“有云霧茶銷南洋各埠。”

抗戰期間飽受連年戰火之苦,茶園荒廢,至1949年大埔縣僅存茶園124畝,年產68擔。

新中國成立後,大埔縣人民政府把振興茶業作為帶領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政策,大埔縣茶業生產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在 “以點帶面”階段,1958年楓朗鎮創辦西巖山茶場。隨後,湖寮鎮雙髻山茶場、巖上飛天馬茶場、大東白土茶場、泮溪茶場相繼建立。到1965年全縣新老茶園面積躍升至1359畝,茶業生產進入規模化階段。

縣農業局幫助茶場引進了“嶺頭單樅”“梅佔”“大葉奇蘭”“鳳凰水仙”等優良茶樹品種。此期間單樅茶的原料茶樹種植面積已佔全縣茶園六成以上,為大埔單樅茶生產奠定了基礎。

在“普及推廣”階段, 1974年初大埔縣委在巖上磜頭聯隊茶場召開“茶業百人會議”,學習該茶場的高產技術經驗,掀起群眾性開山種茶高潮。當年全縣茶園面積躍升至4172畝。

在“商品化生產”階段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市場經濟大發展,大埔茶業正式進入企業化執行。至1980年,全縣茶場由1966年的62個發展到334個,茶園面積增加到4687畝。

傳承發展,不斷耕耘。近年來,大埔縣高度重視茶葉產業發展,把發展茶葉產業作為本地農民耕山致富的主攻方向之一,以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打造三產融合示範區等一系列強有力措施,做強做大做優茶葉產業,創品牌提檔次增產值。

經歷一代又一代茶農的長期培育、種植,當地出產的茶葉也因內質蘭花香氣,滋味醇厚甘爽,好喝耐沖泡,聞名海內外。大埔縣更是先後獲得“全國重點產茶縣”“中國名茶之鄉”“中國茶業十大轉型升級示範縣”“中國最美茶鄉”等殊榮,大埔烏龍茶被農業農村部登記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農產品。

至2019年底,大埔縣茶葉種植面積已達10。8萬畝,產量0。78萬噸,產值8。5億元。全縣有發展茶葉種植的省、市級農業龍頭企業1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5家,茶產業發展已成為該縣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埔: 一片茶葉生彩翼“茗”不虛傳出深山

凱達崬頂湖茶場

標準種植

高山雲霧出好茶 良木抱團廣成林

驅車進入西巖,霧靄飄蕩,鳥語花香,令人彷彿置身於世外桃源。在西巖茶廠,到處可見工人鋤草、施肥的忙碌身影。

所謂“高山雲霧出好茶”,海拔1256米的西巖山,峰頂雲霧繚繞,這裡生長的茶葉有它得天獨厚的條件,西巖茶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高階評茶員黃萬增堅定地認為,生態茶、有機茶一定會有市場,一定會得到懂茶人的認可。

“我們的茶園從不用除草劑,不施化肥、農藥,而是施用有機肥料,茶園除草也是完全靠人工,一般蟲害都採取人工捉。”黃萬增說,雖然成本提高了幾十倍,但是“有機生態茶”必定會成為整個“大西巖”最亮的牌子。

梅州市茶葉協會會長、廣東凱達茶業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賴法衛認為,不能盲目跟風栽培熱門品種,茶葉種植應注重品質,做到有標杆、有目標。

在西巖山,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茶。但過去散戶在育苗、種植、採摘、修剪、加工、包裝、銷售等方面都有侷限。為克服這些劣勢,大埔縣透過龍頭企業建基地帶動農戶種茶向規範化發展,推廣“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模式,擴大龍頭企業的輻射範圍和作用,推廣標準化生產。

僅凱達公司一家企業,就帶動附近10多個產茶專業村3260戶茶農,為貧困戶茶農發放優質茶苗、免費有機肥,還定期開展免費茶產業培訓與講座。他們謀劃出一本《茶葉栽培和加工技術》的書,藉此推出標準化推進茶葉產業的建設理念,引導茶農種出有機生態茶,從而提升整個區域的茶葉品質。

今年34歲的賴怡科便是吃上“茶葉飯”茶農之一。平時他在崬頂湖茶場一邊上班一邊學習茶葉加工技術,自家還種植有50畝茶園。他說,茶青收購單價由起初2元上漲至15元,優質茶甚至可達30元,在他看來,這一切離不開茶葉種植管理水平的提升。

“獨木難成林,同行不是賊。一、兩家企業做好茶,是無法做大做強的,只有大家一起種好茶,形成幾十家茶企共同發展,才能在外圍市場打響嘉應茶名號,最終形成茶企串聯、永興不衰的致富路。”賴法衛說。

大埔: 一片茶葉生彩翼“茗”不虛傳出深山

西巖茶葉集團茶場

茶旅融合

客來買茶富一方 茶葉成就大產業

沿著嶄新的柏油路來到楓朗鎮上山下村,茶香與茶文化交織相融,牆上掛著製茶工序畫,各色茶吧、茶廠分佈上山道路兩側,“茶味”十足。

來到村裡一戶茶農家中,清新的茶香撲鼻而來,幾個茶農正熟練地運用殺青機、揉捻機、烘焙機等製茶機器,按照製茶工序將剛採摘下來的春茶製作成品進行銷售。

茶農魏國全和記者嘮了起來。“我1995年就出深圳務工,一直以為外面好,但這幾年,聽鄉親們說村裡的潮汕遊客多了起來,茶青收購價錢也在逐年提高,我看到了商機,就回鄉賣起了茶葉。”他說,今年春茶銷售,他憑藉60畝茶收入10多萬元。

村黨支部書記魏新光在一旁介紹說,如今,上山下村有328戶村民,其中就有86間小型茶葉加工廠,村民分別在大中小城市開設門店186間,一些常年在外打工的村民回來種茶了,一些外出鄉賢也返鄉投資鄉間民宿業和休閒“茶吧”。

茶產業賦予了大埔旅遊業新的內涵,旅遊業則助推了茶產業更新升級,更能拓展廣闊的商機,前景值得期待。

為開啟局面,大埔縣以紅色村為核心,大埔角村至上山下村為發展主軸,以西巖茶鄉、將軍輋以及大王坑村為兩翼,串起崗頭、南坪、崬頂湖等多個特色園區的紅綠文化旅遊線路,全長22公里,連通大埔縣、潮州市饒平縣新豐鎮等三鎮20餘村。

依據鄉村振興發展空間佈局,當地政府更是深化打造“紅色黨建引領綠色發展示範帶”,首先拓寬和改造大埔角村“南委”舊址及其周邊環境景觀,完善停車場、衛生間等基礎配套設施,完善南委周邊綠化、美化、亮化工程,打造集旅遊、教育、發展農村經濟於一體的紅色基地,吸引遊客。

今年來,自駕遊、親子游等“旅遊+茶”體驗活動在上山下村火熱開展。如今,該村已成為大埔縣茶旅融合發展的亮麗名片,每逢節假日,茶園都會迎來遊客,有機生態茶產品也越來越受到廣大遊客的熱捧。

產業融合帶來了效益的顯現,包含上山下村在內的西巖山萬畝茶文化產業園目前已實現茶葉種植面積7。31萬畝,年產量4933噸,年產值4。86億元。(劉潤濤劉招迎羅文燕)

大潮高速全線隧道洞口文化景觀工程完成

大埔: 一片茶葉生彩翼“茗”不虛傳出深山

記者日前獲悉,大潮高速公路全線隧道洞口文化景觀工程已基本完成。大潮高速建設者結合沿線地方特色,在隧道洞門上妙手繪丹青(圖,吳騰江攝),將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以更鮮明的姿態展現出來。

在蝦公嶺隧道洞口,客家圍屋花萼樓的形象躍然牆上,處處展示了客家的人文歷史、民風民俗;大東隧道洞門牆彩繪以久負盛名的大埔蜜柚形象為主,鮮豔、跳躍的色彩畫出了大埔人民的“黃金果”“幸福樹”;東溪山隧道在洞口文化景觀設計中則專門融入潮州地域標誌性元素——廣濟橋,充分體現了潮州深厚歷史文化底蘊及地域專屬性……

據悉,大潮高速隧道有15座,大潮高速建設者們均結合交通與旅遊融合發展趨勢,對隧道洞門牆進行了彩繪美化,設計之中滲透客家、潮汕文化,旨在將高速公路作為沿途地區客潮文化的展示“視窗”。(劉潤濤張超源劉招迎羅文燕)

2020中國茶業百強縣、企業榜單出爐

大埔縣、梅州2茶企上榜

大埔: 一片茶葉生彩翼“茗”不虛傳出深山

日前,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召開的第十六屆中國茶業經濟年會上,中國茶業流通協會發布了2020中國茶葉行業調查最終結果,2020中國茶業百強縣榜單正式出爐。其中,大埔縣上榜,位列第83位。同時出爐的還有2020中國茶業百強企業榜單,其中梅州茶企廣東省大埔縣西巖茶葉集團有限公司和廣東凱達茶業股份有限公司上榜。

近年來,大埔縣高度重視茶葉產業發展,以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打造三產融合示範區等一系列強有力措施,做強做大做優茶葉產業,創品牌提檔次增產值。大埔縣更是先後獲得“全國重點產茶縣”“中國名茶之鄉”“中國茶業十大轉型升級示範縣”“中國最美茶鄉”等殊榮,大埔烏龍茶被農業農村部登記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農產品。(劉潤濤)

“大埔糧倉”西河鎮3000多畝香稻開鐮

大埔: 一片茶葉生彩翼“茗”不虛傳出深山

西河鎮香稻進入收割階段,田間地頭美如畫卷,吸引不少遊客前來體驗農耕魅力。(連志城攝)

房前屋後,一片片成熟的稻穀“沐浴”在陽光中,散發出濃郁的稻香;田間地頭,金燦燦的穀穗粒粒飽滿,收割機在稻浪中轟隆作業,村民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近期,大埔縣香米主產地西河鎮的3000多畝香稻迎來豐收、開鐮收割。

西河鎮是傳統農業大鎮,全鎮富硒耕地面積達1。95萬畝,境內盛產香米和各類瓜果蔬菜,是大埔縣糧食主產區,素有“大埔糧倉”的美譽。

西河鎮2009年開始引進試種香稻。經過10多年試驗、示範、推廣,如今,全鎮有從事優質稻收購、加工、銷售等業務的糧食加工廠4家,其中西農糧食加工廠的生產線透過“QS”認證。為進一步擴大銷售市場,該鎮透過資源整合,將3家糧食加工廠收購的優質稻委託西農糧食加工廠代加工。

為保證香稻安全指標、質量指標全部合格,西河鎮與省市場監管局駐西河鎮漳北村工作隊合作,制定了廣東天然富硒稻穀標準。產品需經過廣東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研究院等權威機構多次全專案檢測。

從傳統小農經濟到實現種植、加工、檢測、銷售一條龍,西河鎮香米生產如今已形成規模化,全鎮種植香稻面積保持在3000畝以上,年產香米800多噸,產值高達2000多萬元。經過十年努力,從“好米”到“名米”再到“好價”,“西河香米”的品牌越來越響。(劉潤濤劉招迎羅文燕曾海祥)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