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世界級沉船“南海號”部分陶瓷器源自裡水

重大考古發現!

世界級沉船“南海I號”

部分醬釉罐等器類產自裡水

南海

宋代陶瓷曾漂洋過海

為講述“海上絲綢之路廣東故事”提供有力史證

世界級沉船“南海號”部分陶瓷器源自裡水

7月1日,《中國文物報》整版報道佛山市南海區獅山鎮奇石窯和

裡水鎮文頭嶺窯

考古成果,明確了“南海I號”沉船部分醬釉罐等器類產自佛山南海。這一成果為南海地區窯業生產研究提供重要的實物資料,有助於重新認識廣東地區南宋時期被認為式微的窯業生產面貌。

世界級沉船“南海號”部分陶瓷器源自裡水

出水文物總數達18萬件(套)的“南海Ⅰ號”一直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南海Ⅰ號”陶瓷器產地確認是宋代海上絲綢之路研究中非常重要的課題之一。近年來,考古專家圍繞古船的遠航路線、途經地等謎團展開破解。日前,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佈新發現,

明確

“南

海Ⅰ號”沉船部分陶瓷器

產自

獅山鎮奇石窯和

裡水鎮

文頭嶺窯

,並確認“南海Ⅰ號”曾經到過廣州。

此次南海窯址考古工作的新發現,與廣東評上全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兩個專案——“南海Ⅰ號”沉船和南越國宮署遺址都有密切關聯。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水下考古研究所副所長肖達順表示,相關研究成果充分闡釋了唐宋以來廣東陶瓷器在海上絲綢之路貿易過程中的意義和作用,也更加彰顯廣州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中的世界大都會的歷史地位。

裡水文頭嶺窯對研究唐宋時期

南海陶瓷發展史提供珍貴實物資料

世界級沉船“南海號”部分陶瓷器源自裡水

南海官窯

包括裡水鎮逢湧村文頭嶺南端和瑤頭村,西南涌南北兩岸一帶窯場,近些年考古調查及文物保護單位名稱則多稱作

“文頭嶺窯”

“瑤頭窯”

文頭嶺古窯

位於和順文頭嶺南段山坡上,

東段面積

達280平方

米,西段面積200平方米,厚1-3米、最厚達5米的陶瓷片堆積層。

遺址堆積物豐富

,有胎質灰白細膩,火候高、畫黑花、花款蒼勁有力、釉色圓潤、器形規矩的盆、碗、壺、罐、杯等器物的瓷片;有圓柱窯磚、方塊窯磚、重疊墊燒的坭塊。

據廣東省博物館鑑定該遺址屬五代窯址。

瑤頭古窯遺址

位於瑤頭上張村北側官窯水道右岸土墩上,與文頭嶺隔水相望,是與文頭嶺古窯遺址同時代的古窯址。

遺物分佈範圍面積480平方米。

從岸邊可以看到堆積層剖面,厚1米,其中有火燒土及圓柱體窯磚和破爛的陶碗、陶罐、陶壺等,又有明顯重疊倒置的大盆。

世界級沉船“南海號”部分陶瓷器源自裡水

文頭嶺、瑤頭古窯址位置圖。

從去年9月開始,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同佛山市博物館、佛山祖廟博物館和南海博物館,對南海區獅山鎮奇石窯和裡水鎮文頭嶺窯開展區域性考古調查。透過搶救發掘,考古隊清理了兩座龍窯和一處作坊遺址。

世界級沉船“南海號”部分陶瓷器源自裡水

南海官窯文頭嶺龍窯。

從調查採集的遺物發現,

文頭嶺窯盛燒於兩宋,而在

文頭嶺窯清理的龍窯生產的是

南宋時期的大罐和魂壇等

,器類較為豐富,盆罐類也多,但盆類個體輕薄,大小形狀豐富,醬釉器為主,青釉次之。

世界級沉船“南海號”部分陶瓷器源自裡水

1987年文頭嶺出土褐彩軍持。

由於南越國宮署遺址也有相關醬釉罐的發現,為明確三地出土陶罐標本的“血緣關係”,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將這些標本送往北京大學進行化學成分產地分析。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院長、研究員崔劍鋒介紹,考古工作人員使用行動式X射線熒光光譜儀分析部分醬釉大罐的化學成分,結果

證實

“南海I號”有相當一部分醬釉大罐與南越國宮署遺址的類似產品都產自裡水鎮文頭嶺窯。

從搶救性發掘清理出來的窯爐來看,裡水鎮

文頭嶺龍窯

是障焰柱斜坡龍窯,是較原始的分室龍窯,同時期省內外窯爐都比較少見。據資料顯示,廣東北宋時期多地龍窯已都有使用匣缽裝燒技術,保證產品質量,而文頭嶺窯則更重產量,可見

文頭嶺窯的外銷市場十分龐大

文頭嶺龍窯的結構形態和窯爐技術,更

是同類龍窯技術研究的很好補充。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南海Ⅰ號”保護髮掘專案負責人崔勇表示,“南海Ⅰ號”還有眾多不明確窯口陶瓷器有待確認,這次發現為後續相關研究開啟新的思路。

這些重要遺產

在裡水沃土孕育

見證了裡水歷史文化發展的歷程

後又漂洋過海

向外界展示裡水深厚的文化底蘊

如今,層層雲霧被世人撥開

裡水這顆明珠再現璀璨光芒

將為後續挖掘

更多本土文化內涵提供堅實基礎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