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我們的兒女如此“沒心沒肺”,為何我們都管不了,管不好?

7月11日,騰訊遊戲釋出《2022年暑假期間未成年人限玩日曆》,文中限定,在2022年暑假期間(7-8月),未成年人只能在每週週五、週六、週日的20-21點登入遊戲。按此規定來統計,今年暑假裡孩子們玩遊戲的時間累計僅僅21小時。

對此,你會怎麼想?

請家長選一選,這項措施帶給你和孩子的改變:

1。緩解了家長的焦慮情緒

2。孩子照樣可以刷影片、虛擬聊天

3。親子矛盾會更激烈

無獨有偶,昨天我的朋友發給我一條小影片,她說在這個影片裡,從母親和孩子的身上看到了自己與兒子相處的影子。▼

我們的兒女如此“沒心沒肺”,為何我們都管不了,管不好?

我們的兒女如此“沒心沒肺”,為何我們都管不了,管不好?

我們的兒女如此“沒心沒肺”,為何我們都管不了,管不好?

圖片來源於影片截圖

從影片中可以看到,這個孩子大約十五六歲!他淡定地坐在電瓶車後座上打著手機遊戲,而母親卻吃力地用電瓶車推著兒子艱難地“爬坡”。只見男孩完全沉醉在遊戲世界裡,絲毫沒有意識到電瓶車已經沒電了,母親正推著他前行。最後母親力竭了,脫手將電動車摔在了地上,這時男孩才一臉不情願地“被迫”下了車!

這段影片拍攝在江蘇無錫,瞬間在網上引爆憤怒。有人批評孩子“網癮”太大,有人指責家長太慣孩子了!

這個影片雖然抓拍到的只是街頭一瞬間,但從中卻可以看出一個家庭的教育態度、母子平時的相處方式

1

孩子的“冷漠”

從哪裡來

我們常說慣子如殺子,這位媽媽的行為讓我們看到了嬌“慣”,看到了“溺”愛,我彷彿看到了孩子在餐桌前全神貫注刷手機時,媽媽卻在灶臺邊忙忙碌碌,最後把筷子塞進孩子手裡,不停催他吃飯的情形。

在媽媽的心裡,可能

只要孩子不闖禍就是福,如果孩子還能把學習搞好,那就是天大的福分了

。所以,其他都是小事,只要孩子不鬧騰、只要孩子還肯讀書寫作業。

所以我們可以想象,這位媽媽心裡其實也很氣,甚至委屈怨恨,

但她還是沒有勇氣,或者說是心力去和孩子辯論一番,去向孩子“索要”一個年輕人對父母應有的幫助

;直到最後,她實在沒了力氣,才脫手將電動車摔在了地上。

影片到此戛然而止,但如果有後續,我猜想這位媽媽也許會對著孩子大吼一通,甚至揚言要沒收手機;而孩子卻渾然不知原委,反而覺得媽媽真不該如此大驚小怪的!比如:

“我什麼都被沒幹,怎麼就要被你批一頓?”

“你都不說,我怎麼知道你想要我做什麼?”

“你限制我用手機,我就不理你們,看你們怎麼辦!”

每個父母都深信,對孩子越好、付出越多,孩子也會對父母越尊重、越孝順。然而當父

母給孩子的家庭教育辭典里根本沒有“幫助”、“互愛”、“回饋”這樣的詞彙

,那麼孩子怎麼會知道停下手上的刷屏動作,來關注媽媽的需要呢?

所以,手機真的不是“萬惡之首”。

我們的兒女如此“沒心沒肺”,為何我們都管不了,管不好?

2

手機就像“毒品”

家長就像“戒毒員”

透過這個影片,我們發現手機就像毒品,已牢牢地將孩子粘在一起,化在一起,難以分離了。7月15日

我受邀參與“微信綠苗計劃”暑期公開課,連線全國金話筒獎主持人靚靚

,和直播間的家長們一起討論,孩子沉迷手機的根源到底在哪裡?

我告訴家長們,

所有的孩子當下的行為問題,都要從過去找原因

,孩子15歲時拼命打遊戲,那麼,你就要回看一下孩子7歲前親子關係如何,11歲前孩子最感興趣做的事是什麼。

英國一家致力於兒童產品研究和發展的機構Dubit對兒童及青少年網路使用習慣做了跟蹤研究,結果發現了兩個重要的資料:

第一,約在孩子 7 歲時,網際網路的影響開始超過家長對孩子的影響;

第二,到了 11 歲左右,網路媒體對孩子的影響開始佔據絕對主導地位,其影響完全超出了朋友和父母對孩子的影響。

——選自《時間的格局》第三章

我們的兒女如此“沒心沒肺”,為何我們都管不了,管不好?

▲ 《時間的格局》內頁

因此,

7歲是家庭教育的一個關卡。在7歲以前,父母對孩子還具有影響力

,這時親子閱讀還可以影響孩子,他還會常常跟爸媽說心裡話;哪怕孩子喜歡打遊戲,媽媽喊停時,孩子會說,“好的媽媽,再打10分鐘就停”、“媽媽,我聽你的話,現在不打了,但做完作業再給我打好嗎?” 這樣的對話很好,至少是談判,是溝通。

可是到了11歲,如果孩子與父母互動的現實世界出了問題

,孩子在現實生活當中找不到學習之外的興趣、一個可以讓自己信賴的朋友、一件能被他人看著叫好的事情,尤其當以學習作為衡量一個孩子好壞的標準時,

孩子會覺得自我的世界越變越狹窄、越變越空虛乏力

,於是就會陷入網路世界,畢竟在虛擬世界裡衝浪是自己說了算的。這時,

父母再跟他說話已經沒什麼效果了,孩子決定不理你,他就不理你

TIPS:沉溺網路的孩子普遍呈現的現實狀態

☉孩子很孤獨,無人陪伴

☉孩子被束縛,無自由可言

☉孩子很無聊,無感興趣的事可做

☉學習太難太枯燥,無處可逃離

這時父母開始感到恐慌,因為父母沒法進入孩子的世界,就沒法走入孩子的私密空間,也因此對孩子的內心一無所知。父母只看到孩子成績下滑、沒日沒夜地打遊戲,卻沒有思考過,

到底是遊戲讓孩子學習不好,還是學習不好讓孩子選擇了逃避,選擇了進入虛擬世界呢?

無論答案是什麼,我們都可以問問自己,是否在孩子7歲之前陪伴他,給予他機會發展興趣,找到愛好和自信呢?

一位媽媽說,我的孩子初中了,喜歡玩無線電測試,就怕孩子以後去鑽山溝、爬山坡,像個小小無線電員。

我告訴這位媽媽,

孩子初中的時候特別需要這麼一個媽媽看起來“不靠譜”的興趣,

它好像跟學習沒什麼關係,但是孩子有這麼一個特長對他的身心成長和發展,意義特別重大:

第一

,孩子看到自己能做別人做不到的事情,因此會開心、有成就感;

第二

,他在別人面前就有自我的價值感,“你看你不會的,我會”;

第三

,他在學校裡就會為自己爭取到更多施展能力的機會,比如老師會讓孩子去演示無線電測試等;

最後

,這樣有自信的孩子對自己的要求就會高,也因此不會讓自己的學習太差。而且,自學無線電測試一定需要重要的學科知識作輔助的,孩子也一定會發展出越來越強的自學能力。

所以我也建議家長們,可以向這位媽媽學習,幫孩子找到一個即使和學習看起來不太靠近的興趣愛好,支援孩子把它做精、做好了;然後在11歲以後把它發展成特長,這樣孩子就有了讓自己想要花時間去做的事情。

不打遊戲、不刷影片,一定是孩子的自我選擇,因此一定要倚靠孩子內心的力量,來抗衡網路的吸引力。

我們的兒女如此“沒心沒肺”,為何我們都管不了,管不好?

3

父母視孩子如生命

孩子視手機如生命

許多家長很痛苦也很著急,

怎樣“管”孩子,才能幫助他從深陷的網路世界走出來

在四川樂山有溫情一幕:酷暑、高溫、悶熱的傍晚,一位環衛工人羅大姐正在清掃大街,她的身後是10歲的兒子;兒子跟在媽媽身邊,不停地為媽媽扇著風。

記者聯絡上了羅大姐,聊起兒子,她充滿了驕傲:“我住的地方沒裝空調,別人問兒子為何不去爺爺奶奶家裡,那裡有空調,更涼快。他說雖然媽媽這裡沒有空調,但是有媽媽。”“每次給他做的菜他都說好吃,因為有媽媽的愛在裡面。”“孩子懂事體諒人,經常為我捶背、按摩,儘可能地分擔一些家務。”

為何這個為媽媽扇風的孩子,與坐在電瓶車後座上打遊戲的孩子那麼不同呢?

這讓我想起作家畢淑敏《愛的迴音壁》中的一句話:

“天下的父母,如果你愛孩子,一定讓他從力所能及的時候,開始愛你和周圍的人。這絕非成人的自私,而是為孩子一世著想的遠見。”

如果父母日常對孩子的所有事務無原則地包辦代替,對孩子的要求包括玩手機有求必應,父母等到孩子沉迷網路再想讓他抽離,已經無能為力。由此導致的結果便是,視孩子如生命的父母,卻養育出一個視手機如生命的孩子。

說到這裡,我再講述一個小故事:

我去過一個遊戲公司大佬的辦公室,我走進去首先看到在他的咖啡桌上堆的全部是心理學的書。一問我才知道,原來他要透過閱讀心理學的書,來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知道怎麼設計人物會抓住孩子的眼球,做什麼樣的引導可以吸引孩子連續闖關。原來他是把心理學融到了遊戲的演算法裡去,讓孩子自主自願地愛上游戲。

那我們的家長要怎麼辦?靠夢想著18年後把孩子送進“哈佛”,是無法成功走過“獨木橋”的。

所以,我再給家長提點醒:

1。多學習心理學知識、科學的養育理念,才能瞭解孩子心理;

2。與孩子做朋友、多交流,才能走進孩子心裡;

3。如果孩子沉迷手遊不願改變,家長一定不能急,可以與孩子協商,比如將孩子喜歡的手機娛樂遊戲換成一些益智類電腦遊戲或線下實物遊戲,引導孩子一步步地、自主自願地從虛擬的手遊世界、網路世界裡走出來。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