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政府+社會”共建“爸媽食堂”,讓老年人在家門口吃上“熱乎飯”

“一碗熱氣騰騰的油渣餃子,溫暖爺爺奶奶的心,也讓志願者收穫幸福感。”12月9日中午,南京市浦口區永寧街道張圩社群“爸媽食堂”志願服務隊準時送餐到老人家中,85歲的王爺爺和老伴吃上了心心念唸的油渣餃子。

“爸媽食堂”模式也成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棲霞高峰論壇”的熱點話題。12月11日,在寧舉辦的該論壇上,業內人士共同探討如何讓市場化力量助力居家養老用餐難題,其中由民政部門指導,愛德基金會、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等聯合建設的“爸媽食堂”已初具規模。

公益午餐,惠及萬名困境老人

民以食為天。吃得好不好,直接影響到社群居家養老的幸福指數。“爸媽食堂”是一項兜底困境老人的惠民專案,以公益午餐為載體,為高齡、孤寡、獨居、殘疾、失能等困境老人提供免費助餐服務。

南京愛德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主任李曉霞介紹,2014年起,該基金會與多家社會組織合作,建設“爸媽食堂”助餐點。目前“爸媽食堂”已惠及萬餘名困境老人,累計完成助餐服務量達百萬人次,其中江蘇發展較為成熟。以南京為例,120 多個“爸媽食堂”覆蓋10個區40多個街道,解決4000多位困境老人的用餐難題。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要求,最佳化孤寡老人服務,推動實現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事實上,我省試點推廣社群助餐點已有十年,助餐點發展到4680家,政府補貼、社會組織和市場化運營的居家社群養老服務中心達1。8萬個,有效助解居家社群養老的“吃飯難題”。從最初政府兜底的困難老人,江蘇的助餐服務開始面向60週歲以上的老人開放。

《江蘇省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22)》顯示,全省老年人口總量仍然保持較快增長,60歲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較上年同期增加33。15萬人,未來需要助餐服務的老人數量將越來越多。

張圩社群“爸媽食堂”志願者錢春燕告訴記者,沒有納入送餐計劃前,不少獨居老人都是煮一鍋粥吃一天,營養得不到保障。過去一年中,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副院長陳友華帶領團隊對“爸媽食堂”進行問卷調查,被調查老人超過五成是獨居,享有的家庭照料資源普遍不足。“爸媽食堂”開設到老人身邊後,幫助老人解決了吃飯問題。

“政府+市場”,共同做好“一餐飯”

老年人助餐點更側重於老年人群體,且公益屬性強,完全交由政府或市場,資金和人力都難以長久持續,江蘇探路政府指導、市場主導發展的方式,兜底困境老人用餐問題。

“政府補一點,老人出一點,市場讓一點,共同做好‘一餐飯’。”愛德基金會理事長丘仲輝坦言,資金是“爸媽食堂”運營的痛點難點,一日三餐雖是小事,但老人基數龐大,該專案八年總支出近2000萬元。因此需要不斷探索市場化力量,才能實現養老助餐的良性迴圈。

“爸媽食堂”源自於南京市棲霞區的創新,南京探索的經驗也已複製到全國多個城市和鄉村。南京市棲霞區副區長孫東方說:“‘爸媽食堂’由政府提供場地,專案累計在網路上募款1100多萬元,資助70多家社會組織開展助餐服務。”

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院專家梁春曉認為,“爸媽食堂”運營模式的一個重要啟示是,推廣公益服務時,調動市場和社會力量,實現公益目標,同時形成監督約束機制。江蘇鼓勵市場力量共同探路高水平養老服務,統一公辦民辦養老機構建設補貼標準和扶持政策。

陳友華表示,運營狀態良好的“助餐點”一般都有多元力量參與,例如“中心食堂+助餐點”模式,中心食堂既可以是社群老年助餐點,也可以是第三方餐飲公司運營。“社工入駐+村民自助”模式培育成功後,社會組織可逐步退出運營,交由社群能人維持助餐運轉,節省人工資源,實現助人自助。

擴大助餐範疇,溫暖城鄉社群居民

今年10月,住建部、民政部聯合釋出的《關於開展完整社群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提出,為適應居民日常生活需求,應在社群配建食堂等便民商業服務設施。

南京市堯化街道堯石二村的社群助餐點,由“棲霞區楓情關愛服務中心”中標運營,解決社群及周邊獨居空巢老人的就餐難問題,並針對社群其他群體發揮社群食堂的作用。

“傳統的助老午餐能否惠及更多人群,我們想擴大助餐服務範圍。”該中心負責人黃秀麗告訴記者,社群很多居民平時生活和工作節奏快,渴望下班後在家門口享用衛生便捷的助餐服務。他們正在將助餐點擴容,在120平方米空間裡設定操作區、配餐區、點餐區、結算區、就餐區、倉儲區,除了滿足用餐老人的適老化餐桌椅外,已經考慮到今後針對全體居民服務。“保障公益服務的同時,還能增收,政府補貼只能維持基本運轉,助餐點可持續發展還要探索市場化運營。”黃秀麗希望,未來能為居民提供配餐、智慧預訂等服務。“養老助餐點的服務模式和社會工作思路可以延伸到社群食堂上。”

相較城市,農村老人的用餐難問題更為突出。“我再也不用為吃飯的事犯愁了,謝謝大夥兒照顧我。”在南通啟東市北新鎮永安村,85歲的宋奶奶每天都能等到志願者送到家裡的熱飯熱菜,去年3月永安村有了“爸媽食堂”,村裡的獨居老人不出門,就能吃到暖心飯。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唐悅 劉春/文 邵丹/攝 部分圖片來自受訪者

編輯: 白雪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