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氣象資料是我育種最重要的幫手”

本文轉自:中國氣象報

1月14日,一場瑞雪喜降河南。而在距離河南2000多公里外的海南,暖陽下,來自安陽的玉米育種專家孫海潮正穿梭在一片青紗帳般的玉米地裡,照顧著即將收穫的新品種玉米。

孫海潮一手拿著《玉米育種氣象服務報告》,一手用尺子量著玉米棒的穗長,不時地做著標記。這裡的玉米從播種到收穫只要七八十天,從播種、套袋授粉,再到收穫研究,每一步孫海潮都親力親為。

在200多畝玉米地裡,還有10多位像他一樣,在每年河南玉米收完後,“飛”來海南培育新品種的“育種候鳥”。每天在悶熱潮溼的地裡忙碌十來個小時,就是他們的日常。

兩天後,孫海潮回到安陽市農科院玉米研究所,就收到市氣象局科技服務中心釋出的最新一期《玉米育種氣象服務報告》。“過去的育種更多看重高產,現在我們還要追求優質、多抗、廣適和高收入,今年這個品種帶回來,‘畝二千’高標準糧田就成了!這些氣象服務報告就是新品種的貼身保姆。”孫海潮說。

啥是“畝二千”?為何說氣象服務報告是新品種玉米的貼身保姆?孫海潮解釋,“一年兩季糧食,年收入達到2000元的叫做‘畝二千’,而在育種路上,氣象服務是新品種誕生的重要支撐。”

從2010年開始,安陽市氣象局每年都會為孫海潮等人提供氣象資料,用作玉米育種研究的參考對照。初夏旱、卡脖旱、花期高溫、花期多雨、大風都是玉米最怕遇到的天氣。“以前我只知道關注溫度、降水還有風,後來5釐米地溫、10釐米地溫以及不同深度的土壤墒情都成了我重點關注的內容,氣象資料成了我培育品種最重要的幫手。”孫海潮說。

開啟“密碼本”,裡面有氣象工作者看不懂的符號、標註甚至是簡筆畫。在一些數字的旁邊,有兩片葉子的小苗,有一根稈子上結了幾個棒棒。“這是去年6月持續高溫時,‘安玉706’出苗的情況;這是2016年7月19日大水後,‘安玉308’的結穗情況;這是不同溫度條件下對應的根系、葉片和莖部的生長情況,20℃~24℃最適合玉米根部生長,24℃~28℃對莖部生長最好,28℃~32℃是葉片最喜歡的溫度……”孫海潮翻看著玉米育種“密碼本”,回憶著一件件和天氣有關的育種故事。

到了2021年,簡單的氣象資料服務升級為《玉米育種氣象服務報告》,氣象工作者也成為孫海潮育種道路上更加緊密的合作伙伴。翻開報告,從資料列表到柱狀圖,從墒情地圖到不同時期的資料曲線,玉米生長的氣象服務躍然紙上,個性化、定製化的氣象服務讓孫海潮的玉米育種和氣象資料之間有了更完美的銜接。

新的一年,孫海潮的玉米育種事業將與氣象服務繼續同行。

釋出於:北京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