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醫學微視】肝病患者的福音

《內經》雲:“百病皆由上中下三者,及論形氣兩虛,即不及天地之邪,乃知脾胃不足,為百病之始,有餘不足,世醫不能辨之者,蓋已久矣。”至金元四家之李杲所著《脾胃論》後,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學術思想,開創了益氣昇陽法治療氣虛證之先河,對後世影響頗深。吾師徐列明教授從醫20餘年,長期致力於慢性肝病、肝硬化臨床和實驗研究,學驗俱豐,且長於辨治慢性肝病。徐教授深領東垣之法,認識到若脾胃之氣既傷,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吾師臨證20年,對各類肝病的治療時時以益氣昇陽、健脾和中為主,隨證靈活施治,每收良效。現將隨師所學之心得整理如下,以飧同道。

1、肝硬化腹水案——益氣健脾、利水滲溼

患者施某,男,56歲,2003年1月10日初診。有肝硬化病史7年。曾出現腹水,並有上消化道出血史。近覺腹脹明顯,服利尿劑未效。現症見倦怠乏力明顯,腹脹,肢體沉重。舌質暗紅,苔薄黃,脈細小弦。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查體:面色晦暗,腹部稍膨隆,腹軟無壓痛,移動性濁音(±),下肢輕度浮腫。血清白蛋白(Alb)29∥L,球蛋白(G)39∥L,白球蛋白比例(A/G)0.74。B超示:肝硬化,門靜脈左右支均擴張,流速偏低,中等量腹水。證屬脾虛水溼內停,溼熱內蘊。擬以益氣健脾、清利溼熱為治。方藥:潞黨參10g,白朮10g,白芍藥10g,炙黃芪20g,豬苓15g,茯苓15g,陳葫蘆30g,福澤瀉15g,半邊蓮15g,田基黃30g,山豆根5g,綿茵陳30g,玉米鬚15g,川雅連5g,平地木15g,大紅棗l0g。每日l劑。患者服藥1周後複診,乏力肢重改善,腹脹減輕,下肢浮腫已消,水勢漸退,上方14劑為繼,以資鞏固。2月後複查Alb 33.4 g/L,G 32.9∥L,A/G 1.02。治療期間未使用利尿劑。

按:多種肝病發展至肝硬化失代償期時,常伴隨腹水產生。脾主運水,嗜酒過度、七情內鬱、勞欲損傷、感染溼熱蟲毒以及由於黃疸等病失治誤治,損傷脾胃,脾氣既虛,水溼不化,或見腹部腫滿,或見肢腫,正如《沈氏尊生書》所言:“臌脹病根在脾。”治療以扶正為本,逐水為標,見水不制水,氣旺中洲運。吾師認為,在肝硬化腹水的早中期,扶正當以健脾為主;而在肝硬化腹水後期,累及於腎,腎失主水,扶正又當以健脾補腎並重。本案尚處肝硬化中期,以健脾補氣為主。方中重用黃芪為君,該藥除補益中氣外,尚能昇陽利水、扶正而不礙邪,對於溼熱邪毒及水溼內停之證,有清利邪毒的作用;以黨參、白朮為臣,助君藥補中益氣、健脾利溼之效;佐以豬苓、茯苓、陳葫蘆、福澤瀉、綿茵陳、玉米鬚、平地木利水滲溼、退水消腫;山豆根、川雅連、田基黃清熱利溼;白芍藥斂陰柔肝;大棗益氣和中,調和諸藥。除了正確的辨證施治外,患者自身情志調暢、飲食調攝亦十分重要。患者需保持心情舒暢,控制每日攝水、攝鹽量。所謂“卻鹽味,厚衣衾,斷妄想,禁忿怒”正是此意。

2、非酒精性脂肪肝案——益氣利溼、健脾清熱

患者周某,女,47歲,2003年6月25日初診。2年前體檢發現脂肪肝。多次檢查發現血清谷丙轉氨酶有波動,曾用降酶藥,效果不顯。現自覺乏力,頭昏,腰痠軟,右脅隱痛,夜溲頻,便溏,舌質淡,邊有齒印,苔薄黃,脈細弦數。查甘油三酯(TG)4.43 mmoL/L,ALl’67 IU/L,總膽紅素(TBiL)32.6岬oL/L,B超示:脂肪肝。西醫診斷為非酒精性脂肪肝。證屬脾虛溼蘊。擬方:潞黨參10g,白朮10g,白芍藥10g,炙黃芪20g,雲茯苓l0g,廣鬱金10g,片薑黃15g,延胡索10g,福澤瀉15g,虎杖根15g,生山楂30g,田基黃30g,綿茵陳30g,生甘草10g,炙雞內金10g,決明子15g,大紅棗10g。每日1劑。服藥7劑後複診,自覺症狀好轉,右脅隱痛消失,二便已調;繼服14劑後,患者自述已無乏力、頭暈、腰痠軟之象,再續14劑,去茵陳、澤瀉以善其後。

7月30日複診時,肝功能已恢復正常,繼續鞏固治療。按:近年來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發病率不斷增多,但是大多數降脂西藥都有肝臟毒性,治療棘手。本病多由飲食失調,損傷脾胃,脾虛致運化失司,生溼成痰,或溼鬱化熱,痰溼或溼熱客於肝絡,治以益氣利溼、健脾清熱,標本兼治。方以黃芪為君,黨參、白朮、茯苓相輔,含四君之義,培補中氣,則便溏止,溲頻自愈;重用山楂、雞內金健脾消食,佐以澤瀉、虎杖根、茵陳清熱利溼;延胡索、廣鬱金、片薑黃活血止痛,防止肝鬱化熱,血熱瘀結肝中;白芍藥柔肝止痛,甘草、大棗益氣和中,調和諸藥。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山楂、福澤瀉、虎杖根、決明子、廣鬱金、片薑黃具有良好的降血脂作用。

3、肝硬化門靜脈高壓伴齒衄案——補中昇陽、益氣止血

患者周某,男,45歲,2003年3月26日初診。有肝硬化病史10年,既往有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史,1月前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再次出血,外院急診治療後血止,但仍齒衄,口乾而苦,自覺腹脹乏力,兩脅不適,大便溏薄,下肢痠軟,舌質淡紅邊有齒痕,苔薄,脈細弱。血小板(PLT):48 x 1099/L,肝功能基本正常,B超示:肝硬化,門脈高壓側支迴圈建立(臍靜脈開放),脾腫大,少量腹水,膽囊壁水腫。證屬中焦氣虛,統攝無權,故血溢脈外,肝無所藏,治以補中益氣止血為宜。擬方:潞黨參10g,白朮10g,白芍藥10g,炙黃芪20g,豬苓10g、茯苓10g,全當歸10g,車前子(包)15g,車前草15g,陳葫蘆30 g,半邊蓮15g,瞿麥穗15g,平地木15g,藕節15g,大薊15g,小薊15g,廣鬱金10g,炙雞內金10g,大紅棗10g。每日l劑。一週後患者前往復診,牙齦出血止;繼服上方14劑,自覺已元兩脅不適,尿量1500 mL/日,腹脹減輕,偶有噯氣,以前方去車前子、車前草、瞿麥穗,加佛手花10g,枳殼l0g。14劑後,患者自述症狀已改善,續方14劑,以資其固。

按:“脾胃不足,皆為血病,是陽氣不足,陰氣有餘,諸陽氣根於陰血中,陰血受火邪則陰盛,陰盛則上乘陽分,而陽道不行,無生髮升騰之氣也。”(《脾胃論》)以四君子湯為基礎方,補中益氣,健脾攝血,佐以豬苓、茯苓、車前子、車前草、陳葫蘆、瞿麥穗、平地木、半邊蓮利水滲溼;大小薊、藕節、廣鬱金涼血和血、止血化瘀;全當歸、白芍藥養血柔肝,雞內金健脾化溼,大棗和中健脾,調和諸藥。

4、溼熱黃疸案——益氣健脾、利溼退黃

患者葉某,男,36歲,2003年5月13日初診。現自覺乏力,右脅不適,面板目睛黃染,脾腫大,舌質嫩紅邊有齒印,苔薄黃,脈弦數。AL胞7 Iu/L,PTl5.3s,TBiL44.8舭loL/L,結合膽紅素(DBiL)10.7¨moL/L。酒精性肝硬化史,曾有少量腹水。證屬:脾虛氣弱,溼熱交阻。治以健脾利溼,清熱退黃。擬方:潞黨參10g,白朮、白芍藥各10g,炙黃芪20g,廣鬱金10g,片薑黃15g,延胡索10g,虎杖根15g,金錢草15g,炙雞內金10g,綿茵陳30g,田基黃30g,雲茯苓10g,玉米鬚15g,福澤瀉15g,生甘草10g。患者服藥7劑後複診,無右脅不適感,苔仍有薄黃,以前方加制黃精15g,14劑,以善其後。6月4日前往復診,膚色、目睛黃染有所減退,續方14劑。6月18日患者複診,各項指標均已恢復正常。

按:中醫認為膽汁是由肝的精氣所化生,如《東醫寶鑑》說:“肝之餘氣,溢人於膽,聚而成精。”肝透過疏洩功能以調暢氣機,令膽氣通暢,膽汁暢流。若正氣虛弱,肝氣不足,肝失疏洩,致膽汁排洩不利,發為黃疸。《金匱要略·黃疸病》篇雲“黃家所得,從溼得之”,可見溼邪是產生黃疸的主要病因。若一見黃疸,不加辨證,不分寒熱虛實,即迭進大劑苦寒清利之劑,其結果是傷脾敗胃、土壅木鬱或苦燥傷津等。肝硬化黃疸多屬本虛標實,在其初期,正氣雖虛,但尚耐攻伐,當以清熱化溼利膽為主,佐以健脾活血。若黃疸遷延不退,日漸加深,形容枯槁,肌膚甲錯,形體消瘦,腹大脹滿,徐師認為久病必虛,且苦寒清利之劑,已用月餘,正氣已顯虛衰,不耐攻伐,治當以健脾益氣養血柔肝為主,清熱利溼為輔。方以黃芪、黨參、白朮為主藥,補中益氣、健脾利溼;廣鬱金、片薑黃、虎杖根、金錢草、炙雞內金、綿茵陳、田基黃清熱利溼,消疸退黃;雲茯苓、玉米鬚、福澤瀉利水滲溼;白芍藥、甘草柔肝止痛。

作者:張文煒,徐列明

本文來源:百度學術

小橘燈愛心送診

【醫學微視】肝病患者的福音

徐列明 上海市名中醫

小橘燈愛心門診:2021。1。19 週二上午

限號免費送診:5人

簡介

醫學博士,研究員,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市第四批名中醫,曙光醫院主任醫師。長期致力於中醫藥、中西醫結合抗肝纖維化的研究。在國內最早開展大鼠肝星狀細胞的研究,並將中醫藥研究引入到以肝星狀細胞為物件的實驗研究中。在美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株人肝星狀細胞株,並以本人姓名拼音首字母命名,LX-2。該細胞株被認為是“慢性肝病的革命性研究,可能導致抗肝纖維化治療法的誕生”。曾任上海中醫藥大學上海市中醫藥研究院肝病研究所所長、上海市中醫肝病臨床醫學中心副主任、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肝二科主任。現任肝腎疾病病證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上海中醫藥大學)副主任、國家中醫藥局慢性肝病虛損重點研究室主任;目前兼任中華醫學會肝病委員會肝纖維化專業組副組長、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肝病專業委員會常委、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常務理事、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肝病專業委員會主任等。透過長期的臨床實踐,並將科學研究的成果和發現運用於臨床診療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診療特色。在學術上繼承發揚“治肝實脾”學說,重視“木克土”的關係和“肝氣虛”,運用“健脾益氣”治法為主治療慢性肝病。

臨床上他根據不同慢性肝病的病理特點,在辨證論治的前提下,結合中藥藥理特性,使治療更加有針對性,不僅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也豐富和發展了辨病論治的內涵。在肝纖維化和早期肝硬化階段,他強調健脾疏肝,祛溼化瘀,務求逆轉纖維化;當肝硬化合並腹水時,他主張培土治水,溝通三焦;而當發展到肝癌時,治在中焦,重視扶正以御邪,而非一味地清熱解毒抗癌。這些指導思想在臨床上均取得了顯著的療效,幫助更多病人重拾健康。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