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七情作為心理性病因,要比六淫作為物理性病因客觀實際得多,為什麼

七情作為心理性病因,要比六淫作為物理性病因客觀實際得多。七情受事件情境刺激而產生,之後又會導致一系列客觀的心身障礙,這是任何人都不得不承認的。由此可以證明,七情病因具有客觀實在的內涵。既然有客觀實在的內涵,當然也就可以給出客觀實在的研究。

值得特別指出的是,在涉及到情緒情感與健康和疾病的關係問題的研究上,現代心理學僅把情緒作了兩極分類:消極的和積極的情緒體驗,這種分類顯然粗糙。而中醫學將情緒情感體驗分為七情,這在情緒情感分類上是相當細膩的。這種情緒情感分類,是基於對生活與臨床實踐深入觀察、全面比較的結果。雖然未揭示出其中的心理學本質,但是在現象層面確實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七情作為心理性病因,要比六淫作為物理性病因客觀實際得多,為什麼

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之間,確有不同,相似的反應形式中確有不同的情感體驗內容。這方面中醫學的認識達到了相當的精確程度。

作為病因學,七情是值得大力發掘和研究的心理學課題,歷史積累的豐富內容,可以為我們提供極有價值的研究基礎。

不良的情緒可以致病,這種觀念已經逐漸深入人心。這一點,中醫學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己經認識到了,並提出了七情致病學說。

隨著現代心身醫學研究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情緒對人類健康的影響所涉及的方面及其廣泛,在某種意義上說,幾乎所有疾病的發生都和情緒有關。正因為如此,情緒的病因學意義才顯得極其重要。

金元時期著名醫家張子和在闡述《內經》的“九氣”時,對情緒致病的廣泛性做了非常全面的論述:

“靈樞論神意魂魄志精所主之病,然無寒暑驚勞四證,餘以是推而廣之。

怒氣所至,為嘔血,為飧洩,為煎厥,為薄厥,為陽厥,為胸滿脅痛,食則氣逆而不下,為喘渴煩心,為消癉,為肥氣,為目暴盲,耳暴閉,筋解,發與外為疽癰。

喜氣所至,為笑不休,為毛髮焦,為內病,為陽氣不收,甚則為狂。悲氣所至,為陰縮,為筋攣,為肌痺,為脈痿,男為數溲血,女為血崩,為酸鼻辛頞(è,鼻樑、鼻根、眉心),為目昏,為少氣,不足以息,為泣則臂麻。

恐氣所至,為破䐃(jùn, 筋肉結聚的地方)脫肉,為骨酸痿厥,為暴下綠水,為面熱膚急,為陰痿,為懼而脫頤。

驚氣所至,為潮涎,為目瞏(qióng,目驚),為口呿(張口的樣子),為痴癇,為不省人,為僵仆,久則痛痺。

……思氣所至,為不眠,為嗜臥,為昏瞀,為中痞,三焦閉塞,為咽嗌不利,為膽癉嘔苦,為筋瘻,為白淫,為得後與氣快然如衰,為不嗜食。”(《儒門事親·九氣感疾更相為治衍》)

以上論述,充分說明了情緒致病的廣泛性和中醫學對情緒病因學意義的高度重視。

▼點選免費學習中醫養生知識▼

中醫學對七情致病作用的認識,主要來源於個人生活和臨床實踐中直接觀察到的現象,透過對現象的把握,在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七種情志與疾病之間建立了直接的聯絡。雖然七情致病的科學機制並沒有真正揭示出來,但我們並不能因此而否定七情學說的價值。因此,藉助現代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對七情學說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作出科學的解釋和說明,是中醫學和心理學共同面臨的課題。

一、情緒致病的現代認識

隨著科學的發展,醫學的進步,人類對健康和疾病的認識越來越深入和全面。不僅物理的、化學的、生物學的因素可以導致疾病,社會因素致病問題也日益受到重視。社會因素作為一類非物質性的病因,它的致病作用遠比物質性原因複雜得多。社會因素本身與疾病之間並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它之所以成為致病因素,無一例外地首先引起了情緒的變化,如果離開了情緒的中介作用,社會因素則失去了它的病因學意義。從這個角度來說,情緒本身並不是真正的致病因素。情緒只是人類對客觀事物的一種反映形式,但是,由於情緒的變化與疾病之間有著顯而易見的直接聯絡,因此,在研究心理社會因素致病的問題上,情緒的變化備受關注。

(一)情緒致病的事實

不良的情緒可以導致或加重疾病甚至威脅生命,這在生活實踐和科學研究中都己經得到了證實。我們首先來看一個事例:

1991年1月18日,伊拉克用飛毛腿導彈向以色列發動了首輪襲擊,當天,以色列的死亡率猛增58%,共死亡147人,比按以前基數預計的正常死亡數字多54人,這其中沒有一個人是因為身體受傷而死亡的,而是死於與轟炸有關的恐懼、焦慮和緊張情緒所引發的心血管疾病。這是海灣戰爭結束後,以色列科學家分析官方的死亡統計數字所得出的結論。

無論是在我們的個人經驗中,還是在臨床實踐中,類似這樣的例子不勝列舉。比如,冠心病的病人在看了緊張的足球比賽後突發心肌梗死,高血壓的病人在發生人際糾紛時病情加重,等等。

擺在我們面前的諸多事實,讓我們無法迴避情緒與疾病的關係問題。那麼,情緒導致疾病是透過什麼途徑實現的?致病性情緒又是如何產生的?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可以使我們比較清楚地看出情緒在疾病過程中究竟充當了什麼樣的角色,只有認清了這個問題,我們才有可能採取恰當的心理干預方法,實現維護人類心身健康的目標。因此,對情緒與疾病關係的研究意義重大。

(二)情緒致病的機制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大千世界,豐富多彩、瞬息萬變,我們隨時隨地都可能體驗到情緒的起伏變化。情緒作為心理活動的重要方面,在人類的心理生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於情緒問題的複雜性和情緒生活的主觀性的特徵,使得人類對情緒問題的認識,遠遠落後於對其它心理現象如認知過程的瞭解,對於情緒及其與情緒有關的諸多問題,至今仍沒有得出一致的結論。

科學心理學對情緒活動的認識始於對正常情緒活動的研究,隨著對人類情緒研究的深入,越來越關注情緒對健康的影響。

1.情緒產生的心理學基礎

心理學界關於情緒與疾病關係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應激領域。心理社會因素之所以成為致病的原因之一,就在於它引起了人的情緒反應,如果情緒反應過於強烈,或者持續時間過長,則會進一步引發心理的或軀體的疾病。

生活事件是最早被注意到的影響健康的心理因素之一,也叫心理應激源,是指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中所發生的變化。由於生活事件對個體的意義不同,因此,可以分為正性生活事件和負性生活事件。正性生活事件是指對個人有積極意義的事件,可以引發愉快的情緒,負性生活事件是指有消極作用的令人不愉快的事件。研究證明,負性生活事件與疾病的相關性明顯高於正性生活事件。但對於生活事件的性質的評定則是一個主觀性很強的問題。為什麼相同的事件不同的人會有截然不同的反應?這裡就涉及到個人的認知評價和應對方式的問題。

任何情緒的發生都是有原因的,從這種意義上說,生活事件作為心理刺激源,是引發情緒的直接原因,但並不是決定性因素。事件發生後,是否引起情緒,可以引起什麼性質的情緒,則是主體認知加工的結果。只有那些被評價為與‘個體有關係的事件,才會成為激發情緒的因素,如果個體認為對自身有利,則產生積極的情緒,如果被評價為不利的因素,則會引發消極的情緒。不同的人由於經驗背景不同,人格特點不同,所處的環境不同以及文化的影響等等,對相同的事件可能會作出不同的評價,不同的評價又導致不同的情緒發生。因此,從情緒產生的心理機制來看,認知評價在刺激事件和情緒之間起到了一個重要的中介作用。

2.情緒對生理活動的影響

情緒是人的正常的心理活動,透過人對外界刺激的認知評價而產生。如果不良的情緒及時得到發洩和疏導,則不容易對健康構成威脅,但是,如果不良情緒過於強烈或持續時間過久,則會對健康構成嚴重威脅。

在情緒活動中,總會伴隨著一系列的生理變化,這是情緒區別於其它心理過程的重要特點之一,也是情緒引起心身疾病的重要原因。不同的情緒、狀態可以引起植物神經系統發生不同的變化,例如,人在發怒或處於應激狀態時,常表現出交感神經活動亢進的現象,出現心跳加快,血壓上升、胃腸道運動抑制,汗腺分泌增多、血糖升高、呼吸加深加快等,因而出現“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以及不思飲食、消化不良等現象;某些情緒發生時,也可出現副交感神經系統活動亢進的現象,如心情愉快時,消化液分泌增加,胃腸道運動加強,因而“氣和志達,榮衛通利”;焦慮不安時會出現排尿、排便次數增加甚至二便失禁。

心身醫學研究已經證實,心理社會因素所引起的生理變化是多方面的,其總的致病機制是透過情緒的中介作用,引起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的活動變化,進而影響到全身各個系統和器官。如果這種影響持續的時間較長,則可能導致機體器官出現功能性甚至器質性的改變而引發各種疾病。

情緒和軀體症狀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絡,這一點從現象上就可以把握,心身醫學的誕生正是源於人們對心身問題的關注。在心身醫學領域,人們一直致力於探討的核心問題就是情緒過程中的生理反應的特異性問題。如果我們承認情緒和疾病之間存在著聯絡,那麼它們之間是否是一種因果關係呢?但對這一問題的研究一直沒有得出明確的結論。那麼,對這個問題,中醫學又是如何解釋的呢?

請聽下回分解……

遇見最美的你

七情作為心理性病因,要比六淫作為物理性病因客觀實際得多,為什麼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