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別讓認知症毀掉晚年:如何與認知症共存?

泰康要讓辛苦一輩子的長者迎來金色的晚年。

如果你越來越不認識自己,常常忘了身在何處、忘了時間,對世界充滿困惑,你會怎麼做?

如果你再也認不出每一個至愛的親人,找不到回家的路,甚至無法準確地組織語言,被生活團團困住,你會怎麼做?

如果你的父母,吃飯不能自理、隨時隨處大小便,總在夜裡敲響每一間房門、在白天昏睡,讓全家迷失生活節奏,你會怎麼做?

如果你的父母,總是懷疑老伴出軌、擔心被偷了錢,甚至無法控制地大吵大鬧,讓家人身心疲憊,你會怎麼做?

以上,都是認知症人士及其家屬所面對的真實挑戰。

認知症,可能是讓老年人群最為恐懼的疾病——恐懼在於病程不可逆轉,無法治癒;恐懼在於身體功能的全面退化,乃至尊嚴的喪失;恐懼在於失憶失智之後,對於家人的消耗和與社會的脫離。

整個過程,甚至長達幾十年。

但,這是一個不斷絕望的過程,還是一個持續希望的程序,仍然可以選擇。

7月10日,在泰康之家和湖北省養老機構協會聯合舉辦的認知症照護主題論壇暨多感官刺激室設定手冊釋出儀式上,全球知名的認知症照護專家John Zeisel博士就提供了這樣一個選擇方式:

“我們必須要選擇絕望,或是希望。在絕望模式中,我們總是看到問題的負面,為未來擔憂,心理上實際已經放棄患者的人生;在希望模式中,我們決定活在當下,與疾病和平相處,這雖然令人悲傷,但如果積極引導,採取恰當的照護策略,我們就能繼續好好生活。”

正如John Zeisel博士所說,當我們把眼光放在認知症人士生活質量的提高、而非疾病的治癒上時,“得了認知症人生就完了”的偏見就會頃刻瓦解。

從容面對疾病 開啟希望模式

認知症由大腦器質性病變引起,病因很多,例如阿爾茨海默病、腦血管病、克雅病、皮克氏病、帕金森病等,其中阿爾茨海默病佔比最高,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老年痴呆”,而早髮型的阿爾茨海默病可能在人四五十歲甚至更早時就出現症狀。

90%的認知症人士都會表現出不同型別不同程度的精神行為症狀,術語稱為BPSD(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這是認知症照護壓力的重要來源之一,對認知症長輩及照護者帶來極大的困擾,甚至傷害。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張振濤在論壇上,介紹了將BPSD按輕、中、重分類的方法,其中輕度包括錯認、遊蕩、淡漠、進食障礙等;中度包括妄想、幻覺、抑鬱、焦慮、睡眠紊亂、脫抑制等;重度則包括激越和攻擊行為等。

張振濤主任坦承,目前為止藥物治療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BPSD,卻無法從根本上消除BPSD的發生。根據《中國認知障礙人士照料管理專家共識》,非藥物的照料干預是應對BPSD的首選方案。

發生在泰康之家·楚園的多個真實案例也切實表明,雖然誘發認知症的生物學病變目前並無治癒方案,但認知症帶來的精神和行為異常(BPSD)卻可以透過非藥物療法得到改善。

患者家屬關女士在論壇上分享道,她的母親大約七年前開始出現記憶衰退跡象,交流也逐漸困難。當時,家屬首先進行就醫,並按照醫囑按時給母親服用,但藥物效果並不明顯,母親的記憶不可避免地逐步惡化,並出現睡眠紊亂和行為異常,在家人熟睡的深夜敲響每一個人的房門,讓全家人都不能很好地休息。

“那個時候我意識到,以家庭和個人的力量,長期照顧好一個認知障礙的老人是非常困難的,但我也懷疑會有機構能做好這件事情嗎?因為要照顧這樣一個老人需要持久的愛,持久的耐心和付出。”

考察了很多養老機構後,關女士抱著試試的心態將母親送往泰康之家·楚園。她發現,入住一年以來,母親身上發生了明顯改變:首先是生活質量得到了根本改善。泰康之家·楚園安靜的環境、舒適的居住條件、隨時在側的醫生以及觸手可達的醫院,給母親提供了一個安全、安心的療養場所;其次是母親的狀態得到了明顯好轉。

領先的照護療法、專業的護理人才和豐富多彩的活動組織,充分保證母親每天有足夠多的身體和大腦運動,讓她在生活充實之中一定程度地恢復了精神和行為能力,甚至在泰康之家·楚園慶祝活動中上臺表演了舞蹈節目;並且,母親還找到了存在的價值,積極幫助工作人員安慰和引導新來的居民。

在分享中,關女士激動地說道:“一個負責的機構,比家屬親自照顧要科學得多、細緻得多,也安全得多。因為團隊的力量永遠是大過個人的,一個負責的團隊能實現一己之力無法做到的很多事情。”

觀念就是這樣逐漸正向改變,但更多改變還需要時間。

湖北省養老機構協會秘書長李波在發言中說,我國仍有49%的人群認為認知症人士只是年紀大了的自然現象。無法早診早治,就不能及時延緩認知症的病程發展。同時,目前90%的認知症長者都是由親屬在家中照顧,既達不到專業的照護,又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這種壓力落到年齡層上來看就更加清晰:資料顯示,我國80-84歲人群的認知症發病率為16。6%,90歲以上人群的發病率高達47。4%。

毫無疑問,市場亟需專業的認知症照護機構。

引入非藥物療法

與認知症和平共處

關女士母親所接受的“領先的照護療法”,是指泰康之家從國外引進的三種特色非藥物療法:多感官刺激療法、音樂療法、懷舊療法。

英國《老年學家》雜誌在2018年曾發表過一篇文章,綜述了190多篇關於非藥物療法對認知症精神行為症狀(BPSD)的實證研究。研究綜述顯示,在諸多的非藥物療法實踐中,多感官刺激療法、懷舊療法和音樂療法的療效證據最多。泰康之家以此為綱,將其作為認知症照護的特色療法引進落地,服務於認知症居民。

泰康之家認知症照護負責人龔增良在論壇上詳細介紹了這三種療法。以多感官刺激療法為例,由於將資訊輸入大腦的唯一途徑就是六大感官(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和運動覺),因此每個人都需要透過感官刺激才能理解周圍的世界。

多感官刺激療法正是基於感覺平衡理論,在特殊設計的房間或環境中,使用燈光、音樂、香氣和觸覺物體等媒介,向認知症人士有序提供六種感官刺激,幫助其實現感覺的平衡和內心的平靜,喚起積極的記憶和情感,並鼓勵其與他人進行交流和互動。

之所以關注於探索非藥物療法,是因為認知症人士雖然記不清具體發生的事情,卻可以記住感受。龔增良分享道,當認知症長輩因為做錯事被家人訓斥、或被社會排斥時,會產生受挫感等負面感受;當這些負面感受集聚到一定程度時,就會變成一種綜合的心境狀態:包含恐懼、苦澀、憤怒等;如果長期保持高強度的負面情緒狀態得不到疏導,人就會進入一種枯竭(burnount)狀態,典型表現就是認知症人士中後期所伴生的抑鬱、淡漠等。因此,如果不給予引導和支援,認知症人士的生活將時刻與痛苦相隨,內心始終無法平靜,從而讓其本人和家屬都備受折磨。

非藥物療法的效果,依賴於系統設計和科學執行。在具體的療法背後,是泰康之家的整個認知症照護體系作為支撐。自2018年,泰康之家便開始打造泰康國際標準長期照護體系(TK-LTC),並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深化為完整的認知症照護體系——“家的方向”專案。

在“家的方向”專案中,按照“以人為中心”的認知症照護理念,形成了“5+3”的服務體系,其中“5”是指五大基礎服務專案,包括特色餐飲、文娛療愈、友好環境、團隊支援和家屬支援;“3”即指三種特色非藥物療法。

致力於引領國人的養老觀念和生活方式變革,促使高品質醫養服務惠及大眾的泰康之家是泰康保險集團旗下全資子公司,以舒適居住、活力養老和醫養融合為核心理念,目前已在全國共佈局22家養老社群、其中7家已開業運營,共計服務5000位長輩,90歲以上長輩有500位。

泰康之家養老社區劃分有獨立生活區、協助生活區、專業護理區、記憶照護區,便於不同狀態的長輩入住。對於夫妻來說,如果其中一人患有認知症,另一人沒有認知症,他們便可以分別住在社群內的不同業態,白天不用出社群就可以互相陪伴,又能都享有專業的照護。

截至目前,泰康之家已經開業的7家養老社群都設有記憶照護區,為近200位長者提供專業認知症照護服務,他們經過非藥物療法的積極引導,精神行為症狀和能力狀態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在實地參觀中,筆者也全方位感受了泰康之家·楚園將專業做到極致的記憶照護區。

整體溫暖的色調,首先從視覺上給人帶來情緒的鎮定;細緻周到的細節設計,從功能上為長者帶來全面的照護;再配合特色非藥物療法的科學佈局,積極改善長者的精神行為症狀。

別讓認知症毀掉晚年:如何與認知症共存?

例如,在“友好環境”方面,泰康之家·楚園的軟裝特別注重定向,即為居民提供足夠的定向線索,讓長輩隨時隨地知道自己身處何時何地。

別讓認知症毀掉晚年:如何與認知症共存?

在“懷舊療法”方面,照護人員會系統收集長輩的人生故事(Life Story),在日常照護中隨時隨地進行懷舊互動;同時,照護人員也會透過一對一和小組形式來進行專門的懷舊活動;社群的懷舊角則採取了沉浸式的設計,透過給嬰兒換衣服、餵奶等工具設定和引導,讓居民真正專注地沉浸體驗很長時間。

別讓認知症毀掉晚年:如何與認知症共存?

讓更多人受益

多感官室設定手冊釋出

探索正在加速。

論壇當日,泰康之家在獲得原作者授權後,免費釋出和公開了Anke Jakob博士和Lesley Collier博士編撰的《如何為認知症人士設計一個多感觀室》的操作手冊。

這是一個影響行業、福澤認知症人士的無私舉動。

為何選擇無私地向行業分享操作經驗,龔增良表示,泰康之家一直希望不斷匯入國際化的技術和理念,推動國內整個養老行業的發展,包括翻譯John Zeisel博士的著作《我依然在這裡》並引入中國;每年9月打造“阿爾茨海默病日”主題論壇等。

“今天公開分享多感官室的設定手冊,就是為了推動該療法在中國落地發展。我們的中國同行可以根據手冊在自己的機構中去設計、落地多感觀室,去實踐和總結多感官療法的經驗。”

胸懷與格局俱顯。誠然,只有真正肩負使命感的企業,才會有意願、也有能力投入資源對如何為認知症人士提供高品質的照護進行持續的研究。

泰康之家·楚園率先設立了國際專業的多感官室,實現了多感官刺激療法、懷舊療法和音樂療法的集中落地。

多感官室的設計主要注重六大元素,包括舒適、安全、刺激、放鬆、熟悉、互動。在泰康之家·楚園的多感官室,透過擺放舒適的沙發、毯子和靠墊,藉助音樂和燈光營造出讓長輩放鬆的環境,再擺上長輩熟悉的懷舊物品,比如一串鑰匙或圖冊,讓長輩感到熟悉和安全。而隨時可取的零食和飲品也為長輩帶來嗅覺和味覺的刺激。

別讓認知症毀掉晚年:如何與認知症共存?

在互動上,照護人員也會根據長者的感官偏好需求做出相應調整,例如面對平時就喜歡抽菸、喝酒等興奮事物的感官尋求者,感官刺激要相對強於心率頻度;面對特別討厭刺激的感官迴避者,感官刺激就要相對低於心率頻度,讓長者達到刺激的平衡狀態。

英國學者Tom Kitwood曾總結出一個描述認知症人士心理需求的“愛之花”模型,其中,“愛”是核心;舒適是對身心痛苦的釋緩;依戀和歸屬都是關係需求,依戀是對於某個人的關係,歸屬是對於某個團體的關係;充實是意義和價值的追求;身份是對維持自我感的重要內容。

別讓認知症毀掉晚年:如何與認知症共存?

從上述模型出發,機構養老無疑最適合認知症長者:1。環境專為認知症設計,更加舒適;2。和認知症者一起居住,形成歸屬感和認同感,並可能從中結交到知心朋友;3。養老機構豐富的活動安排,顯然比家人無暇陪伴的生活更加充實;4。家人不夠專業的應答,容易在無意識間摧毀認知症的身份感,甚至會因此受到暴力攻擊。相比而言,專業的照護人員和照護體系能夠做得更好;5。認知症長者BPSD的一天天穩定,也有助於家屬與認知症長者持續增強“愛”的力量。

患者家屬關女士在演講中提到了自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烏托邦理想。她說:“希望每一位長輩都能住進如泰康之家·楚園這樣專業的養老機構,希望每位長輩都能有尊嚴地體面地活著,這是我們這個倡導尊老愛幼的民族該有的夢想。”

社群居民與養老社群的理念已經達到高度一致。泰康保險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陳東昇也曾堅定表示:適應世界發展的潮流,適應中國迅速老齡化的步伐,泰康要讓辛苦一輩子的長者迎來金色的晚年,讓每個人富足而退,優雅一生。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