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薦讀】如果阿爾茨海默症是個什麼病,我們的生活會不會更加荒唐?

假如某一天,一張阿爾茨海默病檢的確診單從天而降,砸中了每天努力工作、積極生活、期待走向人生巔峰的你,你會怎麼辦?

也許和大多數年輕人的第一反應一樣,你會覺得特別荒誕。阿爾茨海默症,又名老年痴呆症,顧名思義,患者絕大多數都是老人,這樣的“老人病”和年富力強的你怎麼可能扯上絲毫關係?

但診斷書白紙黑字,言之鑿鑿,讓你在驚詫過後不得不陷入沉思——真的得病了,剩下的人生應該怎麼活?是拼命加班加點、趁記憶還沒有被清除前達成財務自由,給自己強有力的經濟保障來面對疾病?還是隨心所欲,在思維還清晰的時候完成夢想,縱情於詩和遠方?但無可置疑的是,想象著自己的記憶在未來一點一點被吞噬,這種恐懼和等待無疑是一個漫長又折磨的過程……

【薦讀】如果阿爾茨海默症是個什麼病,我們的生活會不會更加荒唐?

01

提前確診,提早干預

近日,《自然》子刊Nature Neuroscience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中,德國圖賓根大學(Universität Tübingen)和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心(DZNE)的科學家們重新定義了“阿爾茨海默症早期”。他們透過動物實驗表明,在更早的階段——出現沉積跡象之前,Aβ聚集的連鎖反應已經開始。這意味著,上文的情境或許不再是一個假說,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年輕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在失憶的二十年前,就可以透過測量澱粉樣β蛋白的水平,並利用這些資訊來確定蛋白質是否在大腦中積累從而進行確診。

【薦讀】如果阿爾茨海默症是個什麼病,我們的生活會不會更加荒唐?

事實上,能夠提前於發病二十年確診,對於患者來說反倒是一件好事。

在剛形成少量聚集體(seeds)時進行干預,對於阻止AD發病至關重要。

所以,假如在正值青春的年齡確診阿爾茨海默病,不僅無需把它當作人生的噩耗,反而要感謝現代醫學和科技的進步,給我們面對疾病留足了準備和對抗的時間。

更讓人欣喜的是,根據伊迪絲科文大學(Edith Cowan University,ECU)的新研究,

在症狀出現前幾十年,在血液中測得的一種獨特的大腦蛋白質可以診斷出阿爾茨海默病。

發表在《自然》雜誌另一子刊《轉化精神病學》(Translational Psychiatry)上的這項研究首次發現,血液中膠質纖維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增高的人,大腦中的澱粉樣β蛋白也會升高,而澱粉樣β蛋白是阿爾茨海默病的已知指標。

【薦讀】如果阿爾茨海默症是個什麼病,我們的生活會不會更加荒唐?

阿爾茨海默病影響著全世界3500多萬人。

目前的診斷金標準包括腦部掃描或腦脊液檢查。但腦脊液檢查不僅創傷較大,而且花費很高,都難以進行大規模篩查。所以,社會迫切需要簡單、可靠、廉價、無創和容易獲得的工具來支援阿爾茨海默症的早期發現和精準診斷。

所以,此次生物標誌物的發現可以說是絕大多數潛在年輕患者的福音。

02

篩查和干預,一個都不能少

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家屬、網友“張玉”遺憾地回憶道:

發現外婆的症狀是在17年的下半年,當時她已經不會自己開水龍頭、開電燈。媽媽身邊的同事朋友也有阿爾茨海默症的症狀,但是這並未引起家裡人的重視。直到外婆的症狀加劇,變得不認人、近事遺忘的特徵越來越明顯,我們才帶著外婆去醫院裡做了核磁共振,確診了阿爾茨海默症。

如果當時早一點去醫院,早一點開始治療,現在的症狀可能就會輕一些了。

對此,南加州大學藥學院的梁京教授表示贊同:“阿爾茨海默症病情的發展,可分為七個階段,後5-7階段目前不可治癒,但如果能在前1-3個階段進行干預的話,是有逆轉的可能的。”

現代科技不斷把干預時間前置,為疾病治療爭取巨大先機

根據現階段的研究與發現,阿爾茲海默病的發病機理迄今尚不明確,至今也沒有治療阿爾茨海默症的特效藥,已有的治療手段僅能維持或減緩認知能力衰退的速度,而不能逆轉已經惡化的痴呆。這些都使該病的早期診斷與介入顯得十分重要。

其實,2020年8月,首都醫科大學神經病學系主任賈建平就已宣佈,他的團隊發現並驗證了阿爾茨海默病的生物標誌物,可在症狀出現前5-7年預測該病。而現階段,同樣來自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中心實驗室主任

王蓉教授團隊研發的“尿檢AD7c-NTP酶聯免疫診斷試劑盒”是唯一一款已經上市的簡單、無創的檢測產品

,它能夠為阿爾茨海默症高風險人群提供簡單、快速的無創篩查,診斷阿爾茨海默症具有較高敏感性(80-85%),在早期的1-3階段就可檢測出是否患有阿爾茨海默症。

在暢銷書《生別離:陪伴母親日記》中聶曉華寫道:

有藥,就可以期待維持現狀,而維持現狀是我當下最大的目標。“患者將分不清白天黑夜,患者將大小便失禁,患者將不認識親人,患者將……”我想起醫生的話。我害怕看到那一天,我祈禱那一天永遠都不要到來,永遠、永遠都不要。

和無數患者家屬的心情一樣,梁京教授也一直致力於阿爾茨海默病的藥物研究。她是全球首個提出“抑制神經受體-導向/支撐蛋白”病理假說的科學家。她基於該理論研發的D黃酮化合物,能夠在阿爾茲海默症早中期靶向性地提升抑制神經受體的水平,恢復大腦抑制神經突觸傳遞功能。同時,還能減少大腦中的β-澱粉樣蛋白(Aβ)堆積,修復 “抑制神經受體-導向/支撐蛋白”的病理變化所造成的大腦神經功能損害,提高認知和學習能力,降低焦慮和癲癇易感性,

使腦神經能夠逐漸恢復功能,能扭轉阿爾茲海默症前1-3期的病情。

【薦讀】如果阿爾茨海默症是個什麼病,我們的生活會不會更加荒唐?

梁京 (Jing Liang)

梁京(Jing Liang),華裔科學家,畢業於北京大學、東京大學,美國南加州大學藥學院教授,英國皇家醫學科學院院士。

可以說,目前對抗阿爾茨海默病,關鍵詞只有一個——”早“。

早篩查,早診斷,早治療,就可以逆轉病情,減緩惡化速度,從而極大地減少家庭和社會的負擔。我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醫學進步會帶來更提前、更準確的AD檢測方法,屆時福瑞至控股也將密切關注最前端資源,整合產學研三方優勢資源,攜手創新共贏,讓中國阿爾茲海默症的發病率降到最低。

參考來源:

①Chatterjee, P。, Pedrini, S。, Stoops, E。 et al。 Plasma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is elevated in cognitively normal older adults at risk of Alzheimer’s disease。 Transl

Ruth Uhlmann et al。 (2020) Acute targeting of pre-amyloid seeds in transgenic mice reduces Alzheimer-like pathology later in life。 Nat Neurosci 。

③《瞭解和關心老年痴呆患者:由阿茨海默氏症協會亞特蘭大地區分會編寫的實用指南》。Understanding and caring for the person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A practical Guideprepared by the Atlanta Area Chapter of the Alzheimer’s Association。》。

- End -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