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影像學評價,中國專家共識釋出!

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ICAS)是中國人群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佔缺血性卒中病因學的30%~50%。ICAS精準治療的前提是精準評價,因此ICAS影像學評估至關重要。當前ICAS影像評價尚缺乏統一標準,中國醫師協會神經介入專業委員會組織有關專家,結合國內外研究現狀,以及我國臨床實踐,反覆討論並達成ICAS影像學評價專家共識,旨在為ICAS的臨床診療工作提供參考和建議。

1

腦組織評價

腦組織檢查是ICAS治療前的入門級、常規檢查,可用於排除出血性卒中、評估梗死亞型以及判斷梗死時相等方面,從而指導ICAS後續治療。腦組織結構的評價手段主要包括CT以及MRI。

推薦意見:

ICAS患者腦組織檢查首選包括DWI序列的MRI平掃;如MRI禁忌,可行CT替代。

ICAS患者MRI檢查可有效推測ICAS卒中的病理生理機制,指導後續干預方式。

ICAS患者如考慮血管內干預,需要考慮末次卒中與此次干預的時間間隔,並結合術前DWI影象上梗死灶訊號強度決定手術時機。早期(<7d)干預可能增加圍手術期風險。

2

腦血管狹窄處的管腔和管壁評價

血管影像是明確病變原因、部位,初步判定其性質的基礎。ICAS中,腦血管評價應包括管腔(狹窄程度)等常規檢查指標,以及管壁(形態學)等結構影像特徵。

推薦意見:

經顱多普勒超聲(TCD)適用於ICAS患者的初步篩查及長期隨訪,但尚需進一步的規範化培訓和普及。

CT血管成像(CTA)與MR血管成像(MRA)均可用於ICAS的診斷,各有優勢,臨床工作中可根據患者情況選擇性應用。

DSA是診斷ICAS的“金標準”,需加強DSA的評估規範化培訓;狹窄程度測量首選WASID方法,測量時可基於三維DSA選擇狹窄度最大時的切線位,再進行二維狹窄程度測量。

HR-MRI上,ICAS責任斑塊形態、分佈、重構模式以及增強特點等,與卒中存在明顯相關性。因此,建議行ICAS血管壁成像,有助於理解ICAS責任斑塊形態學特徵,進而推測卒中病因,針對卒中復發危險程度分層等,對指導ICAS治療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光學相干斷層成像(OCT)及血管內超聲(IVUS)等作為ICAS的新型結構評價手段,目前仍在研究中,僅建議在高階卒中中心、由經驗豐富的醫師選擇性開展。

3

腦組織的灌注評價(狹窄以遠)

ICAS治療方案與ICAS卒中分型密切相關。SAMMPRIS研究發現,前迴圈ICAS重度狹窄患者,如果入組基線MR表現為分水嶺梗死,即使強化藥物治療,卒中復發風險仍高達26。4%。因此,如何從腦組織灌注層面識別血流動力學障礙,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則尤其重要。

推薦意見:

CT灌注成像(CTP)、磁共振灌注加權成像(PWI)、ASL等可提供ICAS病變遠端腦組織灌注情況,有助於判斷狹窄所致的功能性障礙的嚴重程度、預測卒中復發風險。推薦在介入干預前常規行腦組織灌注檢查,具體檢查方法可根據患者自身情況個體化選擇和應用。

4

腦血流動力學評價

相較於狹窄遠端灌注區內腦組織灌注情況,評估病變區域性腦血流動力學變化對於確定責任病變、評價其嚴重程度可能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目前常用的檢查手段主要包括有創壓力導絲血管內測壓以及無創性血流動力學計算等。值得注意的是,由於缺乏安全簡便的激發手段,目前腦血流評價多基於靜息態。

推薦意見:

功能性腦血流評價應用於ICAS尚處於起步階段,但發展勢頭迅猛、應用前景廣闊,建議有條件的醫院在科學規劃的基礎上積極開展。

醫脈通整理自:高鵬。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影像學評價專家共識[J]。中國腦血管病雜誌,2021,18(08):575-584。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