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氣血失調的氣不攝血有哪些表現

中醫認為:氣血關係中,氣對於血有推動﹑溫煦﹑化生﹑統攝作用。血對於氣有濡養﹑運載作用。氣血失調後容易出現氣滯血瘀、氣虛血瘀、氣不攝血、氣隨血脫、氣血兩虛等症候。肝主疏洩而藏血﹐在調暢氣機中屬於關鍵。心主血、行血﹐功能失調時先血瘀後氣滯。

氣不攝血是氣虛不能固攝血液﹐血液逸出脈外﹐出現各種出血的病理狀態。多由久病傷脾﹐脾氣虛損﹐中氣不足。也可因肝氣虛,不能藏血所致。如因中氣不足﹐則血多從下逸﹐出現尿血﹑便血等。臨床表現為出血或皮下出血; 面色不華、疲乏、脈無力、舌淡胖等氣虛表現。

脾主統血,所以氣不攝血的病變(氣不攝血證),主要表現為中氣不足,氣不攝血的咯血、吐血、紫斑、便血、尿血、崩漏等症,同時兼見面色不華、疲乏倦怠、脈虛或細弱無力、舌淡等氣虛的表現。因脾主四肢肌肉,脾氣主升,所以脾不統血的病機,易見肌衄及便血、尿血、崩漏等病證。

氣血失調的氣不攝血有哪些表現

氣攝血的功能,雖以脾之統血功能為主,但亦與其他臟腑之氣的盛衰有關。比如肺氣、肝氣、腎氣以及胃氣虧虛,也可減弱氣之統攝功能而發生出血。

氣不攝血證,以出血和氣虛證共見為辨證要點。血液能循行脈內而不溢於脈外,全賴氣的統攝作用,如氣虛統攝無權,血即離經而外溢,溢於胃腸,便為吐血、便血;溢於肌膚,則見皮下瘀斑;脾虛統攝無權,衝任不固,漸成月經過多或崩漏;氣虛則氣短,倦怠乏力,血虛則面白無華;舌淡,脈細弱,皆為氣血不足之徵。

治宜補氣攝血,主方用歸脾湯(歸脾湯用術參芪,歸草茯神遠志隨;酸棗木香龍眼肉,煎加姜棗益心脾)等加減。歸脾湯為為補益劑,具有益氣補血,健脾養心之功效。主治心脾氣血兩虛證。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盜汗,體倦食少,面色萎黃,舌淡,苔薄白,脈細弱;脾不統血證。便血,皮下紫癜,婦女崩漏,月經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脈細弱。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