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萎縮性胃炎如何診治?AGA指南推薦了這12點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和我國指南有何異同?小編已經幫你們整理好啦~

萎縮性胃炎是一種常表現為上腹部隱痛、脹滿、噯氣、食慾不振或消瘦、貧血等的癌前病變。目前尚無直接藥物預防其癌變,但能透過祛除萎縮性胃炎的病因及糾正其病理狀態達到預防癌變的目的,這主要依靠兩大手段——及時根除幽門螺桿菌(Hp)與內鏡下切除高危的癌前病變。

日前,為了給臨床醫生進一步提供萎縮性胃炎的診斷和管理指導,AGA更新了萎縮性胃炎的診治指南,有何推薦?一睹為快!

建議一:

萎縮性胃炎的定義是,主要在由Hp感染或自身免疫等原因引起的慢性炎症的情況下,胃黏膜固有腺體萎縮,伴有或不伴有化生。

無論病因如何,萎縮性胃炎的診斷均應透過組織病理學確診。

萎縮性胃炎如何診治?AGA指南推薦了這12點

圖1正常胃黏膜、慢性萎縮性胃炎和胃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組織病理學特徵

(A)正常胃泌酸區黏膜,特徵為緊密排列的小凹和平直的腺體,腺體的上三分之二主要由(粉紅色)壁細胞排列組成,基部主要(紫色)由主細胞組成。(B)正常胃竇黏膜,具有較寬的小凹和鬆散堆積的腺體,主要可見黏液分泌細胞的排列。

(C,D)Hp相關萎縮性胃炎。(C)胃體部黏膜慢性炎症,泌酸腺中度丟失,假幽門化生(星號)和腸化(粗箭頭),剩餘的壁細胞(細箭頭)正在形成短而雜亂的腺體。若泌酸腺顯著萎縮(未顯示),可能完全沒有壁細胞和主細胞,組織學上與胃竇萎縮難以區分。(D)胃竇粘膜萎縮,腺體消失(細箭頭),腸化病灶(粗箭頭)被固有層中的纖維肌肉組織包圍。

(E,F)胃泌酸腺區黏膜顯示自身免疫性胃炎。(E)黏膜慢性炎症,壁細胞和主細胞完全缺失,被假幽門細胞(星號)和腸細胞(箭頭)化生替代,ECL細胞增生(F)。

(G,H)Ⅰ型胃神經內分泌腫瘤。(G)腫瘤由分化良好的細胞組成,細胞核呈單個圓形,這些細胞排列成小巢(箭頭)浸潤固有層。使用嗜鉻粒蛋白A染色(H),可確認神經內分泌分化。

建議二:

內鏡醫師應該意識到,胃組織學活檢若發現腸化生的存在,幾乎代表存在萎縮性胃炎。

消化科醫生應與病理學醫生共同努力,提高對萎縮性胃炎程度診斷的準確性與一致性,尤其是出現明顯萎縮時。

我國指南也認可“腸化生代表著萎縮性胃炎”,且語氣更為肯定。

我國指南認為,腸化生是萎縮性胃炎的後期改變。因此,病理學證實的化生性萎縮是判斷胃黏膜萎縮的可靠指標。

建議三:

內鏡醫師應認識到萎縮性胃炎的典型內鏡特徵,包括胃黏膜蒼白,由於黏膜變薄導致的血管可見度增加,和胃皺襞消失,如果伴有腸化生,則為淺藍色隆起和白色不透明區域。

由於這些黏膜變化通常十分細微,所以應該採用能最佳化胃黏膜評估的技術。

我國指南對胃黏膜萎縮在內鏡下的表現描述為黏膜紅白相間,以白色為主,皺襞變平甚至消失,部分黏膜血管顯露;可伴有黏膜顆粒或結節狀等表現。

代表腸化生的“亮藍嵴”是指胃鏡檢查過程中,採用白光內鏡下亞甲藍染色,或採用電子染色窄帶成像放大內鏡(NBI ME)檢查,可發現位於胃黏膜上皮細胞表面的腦回樣結構嵴部的纖細淺藍色線狀結構。

需要注意的是,“亮藍嵴”僅發生於未癌變部位,在癌變區域內不存在。

在內鏡檢查過程中發現“亮藍嵴”,可考慮此處存在腸化生,同時應對全胃行更細緻的檢查,並著重觀察“亮藍嵴”周邊區域,尤其是其環繞的中間區域。關注腸化生區域中“亮藍嵴”消失處可能有助於預防早癌的發生。

萎縮性胃炎如何診治?AGA指南推薦了這12點

圖2窄帶成像放大內鏡顯示腸化生的“亮藍嵴”(黃色箭頭指示)

至於“能最佳化胃黏膜評估的技術”,我國指南提到高畫質染色內鏡在診斷胃黏膜癌前病變和早期胃癌方面均優於普通白光內鏡。

普通白光內鏡對黏膜的微細形態呈現不明顯,而利用高畫質染色內鏡可觀察黏膜表面的微細形態變化,有助於辨認病變,提高活檢陽性率。

高畫質染色內鏡包括化學染色內鏡(CE)、電子染色內鏡[窄帶成像技術(NBI)、內鏡電子分光影象處理(FICE)、放大內鏡、藍光成像]等。

建議四:

當出現萎縮性胃炎的內鏡特徵時,內鏡醫師應透過內鏡評估其程度。

內鏡醫師應從疑似萎縮/化生區域提取組織活檢,以確認組織病理學變化並進行風險分層;至少應從胃體和胃竇/胃切跡部分提取組織活檢,並將其放入單獨標記的活檢標本收集瓶。此外,還應從其他黏膜異常部位提取活檢。

我國指南也強調為能精準判斷萎縮性胃炎的範圍和程度,建議內鏡檢查時至少於胃竇、胃體和胃角各取1塊胃黏膜組織,並分瓶標註,有其他可疑病變時單獨活檢。

因為胃黏膜萎縮的程度和範圍與疾病演變密切相關。胃黏膜萎縮範圍越廣,發生胃癌的風險越高。

建議五:

對於組織學符合自身免疫性胃炎的患者,提供者應考慮檢查抗壁細胞抗體和抗內因子抗體以輔助診斷。提供者還應評估該患者是否因維生素B12和鐵的缺乏而導致貧血。

建議六:

所有患有萎縮性胃炎的患者都應評估是否存在Hp感染。如果存在,應進行Hp治療,治療後應使用非血清學方法確認根除成功。

我國指南認可對慢性萎縮性胃炎常規檢測Hp感染,並指出根除Hp是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首要措施,可部分逆轉胃黏膜萎縮,從而降低胃癌前狀態進展為胃癌的風險。

根除Hp儘管很難短期逆轉腸化生,但是對於並存腸化生的萎縮有干預作用。

此外,根除Hp有助於阻斷胃黏膜低級別上皮內瘤變進展為高級別上皮內瘤變或胃癌。

建議七:

萎縮性胃炎患者的最佳內鏡監測間隔應基於對個體的風險評估,並由共同決策確定。若患者的萎縮性胃炎為晚期(基於萎縮的面積和組織學分級),則因考慮每3年進行一次內鏡檢查。

我國指南對內鏡監測建議則密度更高:

對累及全胃的重度慢性萎縮性胃炎(OLGA系統和OLGIM系統分期為Ⅲ和Ⅳ期),每1~2年複查高畫質內鏡;

輕中度、侷限於胃竇的慢性萎縮性胃炎建議每3年複查胃鏡。

建議八:

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的最佳內鏡監測間隔尚不清楚,應在個體化評估和共同決策的基礎上考慮。

建議九:

提供者應認識到惡性貧血是自身免疫性胃炎的晚期表現,表現為維生素B12缺乏性貧血,即大細胞性貧血。

新診斷為惡性貧血且近期未進行過內鏡檢查的患者應接受內鏡檢查和區域性活檢,以確定萎縮性胃炎,並對其進行風險分層,還應排除常見的胃腫瘤,包括神經內分泌腫瘤。

建議十:

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應透過胃鏡篩查1型胃神經內分泌腫瘤。小的神經內分泌腫瘤應在內鏡下切除,之後取決於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情況,每1~2年進行一次內鏡檢查。

建議十一:

無論病因為何,醫生均應評估萎縮性胃炎患者是否存在鐵和維生素B12缺乏,尤其是對於以胃體為主的萎縮性胃炎。同樣,對於原因不明的鐵或維生素B12缺乏患者,在診斷和鑑別診斷時應考慮萎縮性胃炎。

建議十二:

醫生應意識到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很可能同時伴隨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尤其是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應對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病進行篩查。

參考文獻:

[1]Shailja C。Shah,M。Blanca Piazuelo,Ernst J。Kuipers,et al。AGA Clinical Practice Update o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trophic Gastritis:Expert Review。Gastroenterology 2021 Aug 25。DOI:10。1053/j。gastro。2021。06。078。

[2]國家消化系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上海),國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聯盟,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等。中國胃黏膜癌前狀態和癌前病變的處理策略專家共識(2020年)。中華消化雜誌。2020。40(11):731-741。

本文首發:醫學界消化肝病頻道

本文作者:晏妮

本文稽核:楊衛生 景德鎮市第二人民醫院副主任醫師

版權申明

本文原創 如需轉載請聯絡授權

-End-

醫學界力求其發表內容在稽核透過時的準確可靠,但並不對已發表內容的適時性,以及所引用資料(如有)的準確性和完整性等作出任何承諾和保證,亦不承擔因該些內容已過時、所引用資料可能的不準確或不完整等情況引起的任何責任。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者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