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寒露時節如何用砭石養生?

2021年10月8日是寒露節氣。寒露的氣溫比白露更低,雨水也逐漸減少,標誌著天氣由涼爽向寒冷過渡。此時無論是大自然還是人體自身,陽氣都慢慢收斂於內。因此寒露養生的基本原則就是避免受涼,飲食上則要少辛增酸。

寒露時節如何用砭石養生?

滋陰潤燥 少辛增酸 潤肺益胃

秋季的飲食原則是“少辛增酸”。在五味對應五臟的關係中,辛味對應的是肺,即燥金。秋季本就燥氣當令,如果再食用過多的辛味食物,會使肺氣太盛而致病。而過食辛辣還易傷陰,所謂的陰也就是精氣津液。那麼寒露節氣適合吃什麼呢?“秋之燥,宜食麻以潤燥。”可多食芝麻、蜂蜜、乳製品等柔潤食物,同時增加雞鴨魚肉的攝取以增強體質。

腳部保暖 添衣防寒 保持通風

民間有“寒露不露腳”的說法,過了寒露就不應再赤足了。中醫講“百病從寒起,寒從腳下生”。足部是足三陽足三陰流經之處,一旦遭受寒邪侵襲就會影響臟腑的功能。所以足部的保暖非常重要,可以穿上泗濱砭石粉襪,保暖的同時還能起到加速肢端血液迴流的作用。

此外,秋冬季節是流感的高發季,而每天保持室內通風是預防流感的有效手段之一。通風時間不應少於30分鐘。通風時要記得及時新增衣物以免受涼。

從立秋開始,身體的陽氣逐漸收斂於內,因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到了寒露有些人則會出現陽氣不足的情況,最典型的就是脾陽不足。所以寒露節氣的砭術保健,主要針對脾陽不足的情況來介紹。

梁丘穴溫補脾陽

有些人從寒露開始會出現手腳冰涼的症狀,現代醫學的說法是因氣溫下降使血管收縮造成肢體末端血液迴圈不暢;而從中醫角度看,手腳冰涼與脾陽不足是有一定關係的。中醫講脾主四肢、主肌肉,脾的陽氣就像太陽一樣溫煦著四肢。如果脾陽不足,“日光”不夠強烈,那麼四肢自然就會發涼。

除了四肢發涼外,食慾不振、腹部脹滿、大便溏洩等都是脾陽不足的表現。如果出現上述症狀,可通過樑丘穴來調理。梁丘穴在大腿正面,前外側膝蓋骨上方三橫指的位置。梁丘穴是足陽明胃經的郄穴,可以調節胃經深部氣血,給予病位適當的陽氣補給;同時脾胃經互為表裡,胃經的陽氣補上來了,脾陽自然就恢復了。

拔罐法:調理時可將泗濱砭石真空負壓拔罐預先置於熱水中加熱,溫度以自身耐受為宜。建議使用中號或小號拔罐。在梁丘穴留罐不要超過10分鐘。

平擦法:將泗濱砭石按摩砧加熱,在兩側梁丘穴同時反覆摩擦。注意動作要輕、速度要快,直到感覺到有熱力滲入皮下即可。每天可以平擦多次。

足部穴位保養

黃帝內經中提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養陰的目的是為了陰液充足,這樣第二年陽氣升發才有“源”。與食補或藥補養陰有所不同,刺激身體的經絡穴位進行保健是對身體的一個“泛調節”,從整體上看屬於以點帶面的形式,刺激區域性的一個或幾個穴位,以引起身體自身的調節。這種保養方式由於不入口、不破體,更適合我們對疾病的預防。

下面給大家介紹常用的三個滋腎陰的穴位:

太溪穴:足少陰腎經原穴,位於踝後內側,內踝尖與跟腱的凹陷中。這個穴位是滋陰要穴,可以實現陰陽雙補。

然谷穴:腎經滎穴,位於足內側,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際處。然谷穴滋陰清熱,是治療消渴症的主穴之一。

復溜穴:腎經母穴,位於小腿後內側,內踝尖上2寸處。復溜穴行氣化水,溫補腎臟,對人體的水液代謝具有調節作用。

日常保健可以使用泗濱砭石按摩錐點揉然谷穴,每次1-3分鐘,以穴區有痠麻脹的得氣感為宜;復溜穴到太溪穴可以選擇劃法,至兩穴區發熱即可換至另一側,每天不限次數。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