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醫脈通】單相抑鬱症的治療:第六名專業人員超過85% ,你在其中嗎

醫脈通導讀

既往有躁狂/輕躁狂發作並接受過抗躁狂或抗抑鬱治療的個體中,63。1%報告自己獲得了自我感覺有幫助的抗躁狂/輕躁狂治療,65。1%報告自己獲得了自我感覺有幫助的針對雙相抑鬱的治療,後者與世界精神衛生調查針對單相抑鬱症患者的調查結果(68。2%)接近。

無論高收入還是中低收入國家,都只有大約四分之一的患者在接觸第一名專業人員時即獲得了自我感覺有幫助的治療,而大部分患者需要向更多的專業人員尋求治療。如果患者能堅持「看到」第六名專業人員,則超過85%的躁狂/輕躁狂發作及78%的重性抑鬱發作可獲得有幫助的治療。

上述結果間接印證了既往有關雙相障礙診療延遲的研究結果,即雙相患者從起病到首次維持治療之間的間隔達到近10年之久,強調了改善雙相障礙在一般醫療機構的早期檢出以及加快向專業精神衛生機構轉診的重要性,並對疾病宣教、患者期望值管理、隨訪複診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臨床研究通常定義的療效及有效性指標之外,患者自我感知到的「治療對自己是否有幫助」也應視為重要的醫療轉歸。

雙相障礙同時存在複發率高及功能損害重的特點,被視為社會負擔最重的疾病之一。圍繞雙相障礙治療的療效及有效性,既往研究幾乎全部聚焦於症狀改善;然而,以患者為中心的轉歸定義對於保障患者權利及揭示臨床研究未予評估的、可影響患者依從性的潛在治療課題具有重要意義。

雙相障礙患者的治療路徑,包括能否及何時獲得

患者自我感覺有幫助

(而非醫生認為有效)的治療,正是一個被忽視的課題。有的雙相障礙患者在首次就診時即得到了讓其感到受益匪淺的治療,但也有很多雙相障礙患者在此之前走了很多彎路。將雙相障礙患者的治療路徑分解為起病後的就診過程、從每名專業人員處獲得有幫助的治療的可能性,以及在出師不利之後堅持尋求治療的可能性等元素,能夠為我們提供有關雙相障礙躁狂、輕躁狂、抑鬱發作治療如何順利推進的重要資訊。

研究簡介

作為世界精神衛生調查(WMH surveys)的一部分,一組國際研究者圍繞雙相障礙患者自我感知到的治療的有用性(perceived treatment helpfulness)及其模式和預測因素展開了分析。本項研究報告於2月26日線上發表於Bipolar Disord。。

【醫脈通】單相抑鬱症的治療:第六名專業人員超過85% ,你在其中嗎

有關世界精神衛生調查的詳細資訊可登陸哈佛醫學院官方網站檢視。就今天的主題而言,報告資料來自15個國家(9個高收入國家,6箇中低收入國家)的16項國家性或地區性調查,物件均為18歲及以上的社群人群。中國深圳的一項地區性調查也被納入在內。

簡言之,透過面對面訪談,研究團隊使用複合性國際診斷問卷(CIDI)3。0版評估了調查物件一生中躁狂、輕躁狂、重性抑鬱發作(MDE)的情況,並詢問其接受到的針對躁狂/輕躁狂及抑鬱的治療是否讓其感覺有幫助,以及在獲得有幫助的治療前曾接觸過多少專業人員(professionals)等。其中,「專業人員」包括精神科及軀體疾病科醫生,以及心理治療師、針灸師等其他有治療專長的人員。

研究者分析了既往有躁狂/輕躁狂發作的個體獲得有幫助的治療的模式及預測因素(如社會人口學、共病、治療型別等),包括針對躁狂/輕躁狂的治療及針對重性抑鬱發作的治療。具體研究設計及統計學分析方法詳見原始文獻,見文末文獻索引。

研究結果

本項報告共納入了2,178名曾接受過躁狂/輕躁狂治療的個體,以及624名曾有躁狂/輕躁狂發作並接受過抗抑鬱治療的個體。研究結果簡介如下——

一、有多少患者最終獲得了自我感覺有幫助的治療?

既往有躁狂/輕躁狂發作的個體中,26。6%報告曾接受過針對躁狂/輕躁狂的治療;接受過治療的個體中,63。1%報告獲得了對自己有幫助的治療。就接受治療的患者比例而言,高收入國家顯著高於中低收入國家(28。9% vs。 19。3%; p=。001);然而,在獲得對自己有幫助的治療的患者比例方面,兩組幾乎完全一致(63。0% vs。 63。5%; p=。932)。

既往有躁狂/輕躁狂發作、也有過重性抑鬱發作的個體中,43。9%報告曾接受過針對重性抑鬱發作的治療。接受過治療的個體中,65。1%報告獲得了對自己有幫助的治療。與躁狂/輕躁狂治療的情況類似,就接受治療的比例而言,高收入國家顯著高於中低收入國家(47。9% vs。 31。9%; p=。007);然而,在獲得對自己有幫助的治療的患者比例方面,高收入國家與低收入國家無顯著差異(64。6% vs。 67。3%; p=。80)。

二、患者何時獲得了有幫助的治療?

就躁狂/輕躁狂的治療而言,整個樣本中有24。5%的個體報告稱,自己從第一名專業人員處即得到了對自己有幫助的治療;高收入國家的這一比例顯著高於中低收入國家(30。8% [1。8] vs。 23。2 [1。7]; p=。002)。如果第一輪治療沒有幫助,則患者獲得有幫助的治療的機率隨著就診專業人員數量的增加而升高,從兩名專業人員的48。5%升高至六名專業人員的85。4%,提示最終從治療中得到了幫助的患者中,只有不到三分之一(24。5%/85。4%)能夠在第一輪治療中即得到幫助。

就重性抑鬱發作的治療而言,整個樣本中有22。5%的個體報告稱,自己從第一名專業人員處即得到了對自己有幫助的治療;高收入國家和中低收入國家的這一比例無顯著差異。如果第一輪治療沒有幫助,則患者獲得有幫助的治療的機率隨著就診專業人員數量的增加而升高,從兩名專業人員的45。2%升高至六名專業人員的78。2%,提示最終從治療中得到了幫助的患者中,同樣只有不到三分之一(22。5%/78。2%)能夠在第一輪治療中即得到幫助。

三、患者能否堅持尋求有幫助的治療?

就躁狂/輕躁狂的治療而言,如果感覺第一輪治療對自己沒有幫助,76。0%的患者會繼續向第二名專業人員求助,高收入國家和中低收入國家的這一比例無顯著差異。儘管對於整個樣本及高收入國家患者(中低收入國家樣本量過少)而言,向接下來四名專業人員尋求治療的條件機率保持相對穩定,但隨著專業人員數量的增加,能夠堅持尋求治療的累積機率呈下降趨勢——高收入國家中,25。5%的患者能夠堅持「看到」第六名專業人員;而在中低收入國家,這一比例僅為4。9%。

就重性抑鬱發作的治療而言,如果感覺第一輪治療對自己沒有幫助,80。6%的患者會繼續向第二名專業人員求助,高收入國家和中低收入國家的這一比例無顯著差異。儘管與躁狂/輕躁狂的治療類似,患者向六名專業人員求助的條件機率保持相對穩定,但隨著專業人員數量的增加,能夠堅持尋求治療的累積機率呈下降趨勢——高收入國家中,46。8%的患者能夠堅持「看到」六名專業人員;而在中低收入國家,這一比例僅為18。6%。

四、哪些因素與患者獲得有幫助的治療有關?

針對五大類預測因素的分析顯示,儘管有零星的陽性結果,如首次就診於全科醫生處與患者感覺治療有幫助的可能性更低顯著相關,但總體而言,患者層面上的此類預測因素很少且缺乏一致性。

討論

針對有躁狂/輕躁狂發作並接受過治療的個體而言,63。1%的患者曾獲得自我感覺有幫助的抗躁狂/輕躁狂治療,65。1%曾獲得自我感覺有幫助的抗抑鬱治療;其中,後一個數字與針對單相抑鬱症患者的調查接近。高收入國家與中低收入國家患者接受到有幫助的治療的比例(68。2%)接近。

無論高收入還是中低收入國家,都只有大約四分之一的患者在接觸第一名專業人員時即獲得了自我感覺有幫助的治療;要想從治療中得到幫助,大部分患者需要堅持向更多的專業人員尋求治療。本項研究中,如果能「看到」第六名專業人員,則超過85%的躁狂/輕躁狂發作患者及78%的重性抑鬱發作患者能夠獲得對其有幫助的治療。然而事實上,分別只有22。9%的躁狂/輕躁狂發作患者及43。3%的重性抑鬱發作患者能夠堅持到這一程度。

儘管本文作者並不清楚,第一輪治療即感覺對自己有幫助的患者比例為何如此之低,但這一結果間接印證了既往有關雙相障礙診療延遲的研究結果,即雙相患者從起病到首次維持治療之間的間隔接近10年之久。上述結果強調了改善雙相障礙在一般醫療機構的早期檢出以及加快向專業精神衛生機構轉診的重要性,並對疾病宣教、患者期望值管理、隨訪複診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社群人群反映治療對自己有幫助的比例高於觀察性研究中長期療效良好的患者比例,或許提示社群人群對「有幫助」的定義較臨床研究中更寬泛。並且,患者感知到的對自己「有幫助」的決定因素也可能與臨床中定義「治療成功」的因素有所不同。儘管患者感知有幫助與臨床研究中治療成功的相關性程度尚不清楚,但明確的是,兩者存在重疊而非涇渭分明。無論如何,患者對治療的感知並非無足輕重,應給予足夠的重視。

儘管本項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侷限性,然而從以患者為中心的角度出發,患者感知到的「治療對自己是否有幫助」應視為重要的醫療轉歸。上述研究結果中比較樂觀的一點是,三分之二的患者最終能夠獲得自己感覺有幫助的治療;然而,治療一蹴而就的患者比例並不高,更多的患者需要堅持。未來有必要進一步開展研究,以評估個體化、針對性的治療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幫助雙相患者少走彎路。

文獻索引:Nierenberg AA, Harris MG, Kazdin AE, Puac-Polanco V, Sampson N, Vigo DV, Chiu WT, Ziobrowski HN, Alonso J, Altwaijri Y, Borges G, Bunting B, Caldas-de-Almeida JM, Haro JM, Hu CY, Kiejna A, Lee S, McGrath JJ, Navarro-Mateu F, Posada-Villa J, Scott KM, Stagnaro JC, Carmen Viana M, Kessler RC; WHO World Mental Health Survey Collaborators。 Perceived helpfulness of bipolar disorder treatment: Findings from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orld Mental Health Surveys。 Bipolar Disord。 2021 Feb 26。 doi: 10。1111/bdi。13066。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3638300。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