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養生】五臟六腑皆令人咳,肝咳的說法有哪些?你知道嗎?

【養生】五臟六腑皆令人咳,肝咳的說法有哪些?你知道嗎?

導讀:

“五臟六腑皆令人咳”,今天我們來聊聊“肝咳”。

《內經》所謂“五臟六腑皆令人咳”,為後世以臟腑辨證治療咳嗽,奠定了理論基礎。

張景嶽認為:“咳證雖多,無非肺病”,而“五臟之咳”仍各有其“兼證耳”。

《素問·咳論》所說“肝咳”,主要係指咳嗽而見有肝經之形證。

考諸醫籍,有關“肝咳”的論述和驗案頗多,茲結合臨床管窺之見,簡要分述如次。

1

肝氣犯肺,咳嗽脅痛

尤在涇曰:“久咳脅痛,不能左側,病在肝,逆在肺”。肺居高位司呼吸,主肅降,肝主疏洩,其氣升發,二者相互制約,升降有序,維持其生理機能。

今肺病氣鬱,失其清肅之令,不足以制服強肝,則肝木反乘肺金,以致出現咳嗽頻作,脅肋脹痛,脘悶噯逆,脈弦諸證。

此時當以輕清辛散之品疏肝解鬱,以遂其條達之性,方如四逆散加浙貝、桑葉、杏仁。

它如前胡可“止咳嗽,升降肝氣”,白蒺藜可療肝鬱“咳逆傷肺”,二藥有肝肺同治之妙,可以隨症選用。

若氣鬱甚而久者,可酌加青陳皮、娑羅子、旋覆花、鬱金、佛手等。

近賢張聿青和章次公治咳著用此法,現錄張氏醫案一則如下。

陳,久咳不已,肺金無權,不足以制服強肝,腹中作痛,故以平肝疏木法。

金鈴子,青陳皮,砂仁,桑葉,制香附,廣木香,鬱金,楂炭,茯苓,鎊沉香。

肝氣橫逆犯肺,固可併發脅痛,然而肝咳則木鬱侮土,亦可見腹中作痛之症。故用疏肝平降之品,剋制強肝,一以疏解肝之氣鬱,一以暢調脾胃,則咳嗽諸症可以自除。

王好古說:“白芍可療肺急脹逆喘咳”,朱良春說:“柏子仁有清肺滑痰之用”,《現代實用中藥》雲“桑椹子可清涼止咳”,皆可隨證選用。

2

木火刑金,咳嗆目赤

陳修園曰:“肺為臟腑之華蓋……只受得臟腑之清氣,受不得臟腑之病氣,病氣幹之,亦嗆而咳矣”。

由本髒蘊熱或肝氣鬱久而產生的肝火,衝激犯肺,多見咳嗆頻作,聲高氣急,牽引兩脅下痛,煩躁易怒,咽喉乾燥,渴欲飲冷,脈弦細勁,苔黃少津等一派“木火刑金”之證,甚至上逆之火灼傷肺絡而致咳血、鼻衄。

治當急以清肝瀉火為主,佐以肅肺止咳。

《醫醇賸義》之丹青飲、《統旨方》之清金化痰湯、景嶽化肝煎、錢乙瀉白散以及黛蛤散等均可增損而用。

它如代赭石、金沸草、山梔、黃芩、青黛、杏仁、杷葉、鬱金、桑蔞皮、天麥冬皆可法活機圓地隨症選入。

近賢丁甘仁、姜春華善治此症,爰引姜案一例如下。

王××,男,48歲。

肝氣鬱而化火刑金,面紅目赤,痰少咳劇,咽乾胸脅痛,苔薄黃而幹,脈弦,治以清肝護肺。

丹皮9克,山梔9克,木蝴蝶3克,百部9克,蛤粉9克,全瓜蔞15克。

邪熱蘊肺和燥氣襲肺也會出現類似“痰少咳劇、咽乾脅痛、苔薄黃幹”等症,需要辨治。

肝經氣火循經上逆致咳,目赤多為必見之症,又常伴見眩暈頭痛,額脹耳鳴,面部烘熱,故方中當參入苦寒直折火勢之品,如膽草、山梔、青黛、黃芩等瀉木以寧金;

邪熱蘊肺多有風溫襲肺史,治當辛以散之,涼以清之,甘以潤之。

至於燥氣襲肺又必有明顯的秋令發病的季節性,非潤燥結合疏化則難以為功。

3

肝脈瘀阻,咳逆胸窒

唐容川說:“木氣沖和條達,不致遏抑,則血脈得暢。”若肝氣鬱滯,則會導致瘀血內阻,使肺氣的正常肅降受礙,咳遂作焉。

常見在咳逆的同時,伴見胸窒和胸脅刺痛,甚則不能轉側,痛甚咳益劇,吸氣咳尤加,更重者則咳血,多兼有外傷史。

施治當以化瘀為要,佐以肅肺。

清代名醫曹仁伯曾創瘀熱湯,以仲景旋覆花湯加蘆根、杷葉組成,專治此類瘀血內阻、化火刑金,使肺氣難以肅降之咳症。

對瘀甚者增伍蘇子、鬱金、三七。

《繼志堂醫案》出血門中,此類驗案頗多,今摘個案如下。

陽絡頻傷,胸前窒塞,咳逆不爽,舌紅苔黃,脈形弦數,此係瘀血內阻,鬱而為熱。肺胃受傷,極易成損,慎之。

旋覆,猩絳,蔥管,蘆根,枇杷葉,蘇子,桑皮,川貝,知母,忍冬藤,廣鬱金,參三七,竹油,地骨皮。

此類證候雖宜活血,但僅可辛通肝絡,不可峻逐破瘀。

觀曹氏用藥頗有分寸,只取旋覆、猩絳、鬱金、三七,摒棄了三稜、莪術、紅花及蟲類藥。

它如桃仁、當歸、赤芍、瓜絡既可活絡理肝,又能止咳化痰,尚可靈活配入。

4

肝陰受損,咳嗽潮熱

清代名醫王九峰曰:“肝臟陰虛陽僭,是以嗆咳咽痛,動勞則喘”。

此因肝血不足而生風,風火上炎,灼傷肺陰之故。其特點是病發較緩,嗆咳時作時輟,其聲不揚,多伴潮熱盜汗,腰痠失精,脈弦細數,舌紅少苔。

延久則脅肋隱痛,目眩頭暈,兩耳蟬鳴,煩擾夢頻等一派陰虛陽擾之症,多見於病久肝腎漸虛或癆瘵患者。

治療當在養肝陰的同時兼滋腎陰,使水木並榮,方為兩全。

王九峰主張用金水六君煎,但陳皮、半夏畢竟失之溫燥,

不及沈金鱉之滋陰清化丸更為合拍。

此方由生熟地、天麥冬、知貝母、茯苓、山藥、花粉、五味子、甘草組成,不僅能滋養肝腎之陰,且可清燥潤肺,使上下同治,標本兼顧,取效頗捷。

若脾虛納差者,為防膩膈,可在青陳皮、橘葉、娑羅子中略選一、二味參入,以助脾運而止咳。

清末名醫柳寶詒對肝陰不足致咳者,診治頗具卓見,姑錄一案如下。

章:木火左升,肺胃不降。升多降少,氣逆於絡,則血隨之而上溢,此貴恙之病源也。血後而咳不止,以及晚熱不寐,皆肝肺兩經不足所致。受病在肺,而病本在肝。

調治之法,只宜清養肝陰為主,少佐肅降肺胃之品,便已足矣。

北沙參,白芍,大生地,制女貞,旱蓮草,茯苓,苡仁,炙甘草,川百合,枇杷葉,丹皮炭,蛤殼。

在一般情況下,治咳很少用血肉有情之品,恐礙肺氣的宣發肅降。

但若遇到葉桂所言:“肝陽化風,旋擾不息,致嗆咳不卒期”的這類患者,則不何墨守陳法,必要時須投大劑阿膠、牡蠣,甚至鱉甲、龜板以峻補將涸之真陰,否則陰不斂陽,陽不抱陰,虛風不息,咳終難愈。

5

膽火上逆,咳嘔膽汁

《素問·咳論》日:“膽咳之狀,咳嘔膽汁”;葉桂曰;“少陽鬱熱,上逆於肺,證見兩寸脈大,咳甚脘悶,頭脹,喉癢,應先解木火之鬱”。

二者均說明膽因附於肝,與肝相表裡,同為相火之髒,性溫而主升發之氣,受邪後常易使氣上逆衝肺而致咳。稽其邪之來路,正《咳論》所指:“肝咳不已,則膽受之”。

考其治法,李冠仙說:“肝氣上逆,必夾膽火而來,平其膽火,則肝氣亦隨之而平。”

膽秉木之餘氣,所以清膽不宜像清肝而用大劑苦寒和重鎮之劑直折其火,必須配入適量的祛溼利膽之品,當以俞根初《通俗傷寒論》中的蒿芩清膽湯為主方。

其它如礬鬱金、夏枯草、金錢草、蒲公英、冬瓜子、車前子等均可辨證增入。

另吳鶴臬《醫方考》有

柴前連梅飲

一方(柴胡、前胡、黃連、烏梅、薤白、豬膽汁、童便、豬脊髓),主治“咳嗽,時盛時衰,粉紅痰後變為青黃”。曹仁伯認為系“肝膽留邪”之症,治膽火上逆的咳嗽時,亦可使用。

6

結 語

肝咳屬中醫內傷咳嗽的範疇,是肝病影響到肺而引起的咳症。根據其病機不同,約可分為上述五種證型。肝咳病本在肝,繼發於肺,故發病時常先見肝病症狀。

治療大法需遵秦伯未所說

“治肺止咳,佐以調肝”,雙管齊下

肝氣性升,風木易燃,肺為嬌髒,不耐邪侵,故治肝咳之藥最宜清涼潛降,切忌燥熱升散。

非但麻黃、細辛、乾薑等不宜投,即使半夏、遠志、桔梗、橘紅亦須慎用。

前賢治肝用藥有六忌“疏洩不可太過,補脾不可太壅,祛溼不可太燥,清熱不可太寒,逐瘀不可太破,養陰不可太膩”,在治療肝咳時,也應參考遵循。

注:本文原載於《中醫雜誌》1983年第5期。轉載請註明出處。

注:

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專業中醫人士參考學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用,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版權宣告:

我們注重分享,文章、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如有異議,請告知小編,我們會及時刪除。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