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風溼關節炎的治療藥方分享

慢性風溼性關節炎多由急性風溼性關節炎經久不愈、反覆發作、逐漸轉變成的;或因人體素虛,陽氣不足,腠理空虛,衛外不固,直接感受風寒潮溼,留注經絡、關節、肌肉等部位,緩慢發生的。慢性風溼性關節炎屬於祖國醫學“痺證”的範圍,《內經·痺論篇》中說,“風、寒、溼三氣雜至,合而為痺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痺;寒氣勝者,為痛痺;溼氣勝者,為著痺也。

痺,是閉塞不通的意思,當機體遭受風寒溼邪的侵襲後,氣血不能通暢,因而引起肢體、關節等處的疼痛、痠楚、重著、麻木等證,都叫“痺證”。

從臨床實際情況看,由於人的體質各異,病程長短有別,感受的外邪不同,可將本病分為虛、實兩類。

(一)實證類的慢性風溼性關節炎

一般患者體質較強,病程較短。由於感受的外邪不同,可表現為風勝、寒勝、溼勝等證型。

1。 行痺證:風勝的是行痺,也叫風痺。主要症狀是全身關節或肌肉痠痛,遊走不定,而以腕、肘、膝、踝等大關節最為多見,關節屈伸不利或見惡寒發熱等。舌苔薄白,脈象浮緩。

【辨證】感受風寒溼邪,以風邪偏重。

【治法】養血祛風為主,佐以散寒燥溼。

【方藥】養血祛風湯加減:當歸10克,酒白芍10克,川芎10克,防風5克,秦艽10克,陳皮10克,桂枝5克,羌活5克,獨活5克,松節10克。

【方解】當歸、白芍、川芎養血榮筋;防風、秦艽祛風止痛,羌獨活、桂枝散寒祛風溼;陳皮行氣止痛;松節治關節痠痛。

串痛也叫遊走性疼痛,多由風邪所致。“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這是古代醫家的臨床經驗,所以治風除用祛風藥外,還要加養血藥。根據“氣為血帥”、“血隨氣行”的道理,在應用血分藥時,須加一、二味氣分藥,才能使血藥發揮更大的作用。2。 痛痺證:寒勝的是痛痺,也叫寒痺。主要症狀是關節疼痛,痛有定處,疼痛劇烈,得熱痛減,遇冷痛重,關節屈伸不利,無紅腫熱感,或有溲清便稀,舌苔白,脈象弦緊。

【辨證】感受風寒溼邪,以寒偏重。

【治法】溫經散寒為主,佐以祛風除溼。

【方藥】烏頭湯加減:烏頭10克,炙黃芪15克,桂枝10克,杭芍10克,炙甘草5克,秦艽10克,蒼朮10克,生麻黃5克。

加減:怕冷寒重,加炮附子30克,先煎四十分鐘。

【方解】烏頭、桂枝溫經散寒,麻黃通陽散邪,黃芪益氣助驅寒溼;白芍、甘草抑制烏、麻之辛熱而止痛;秦艽、蒼朮散風除溼。寒溼非麻黃、桂枝、烏頭不能去,但這類藥性燥烈,故用黃芪之補,白芍之寒,甘草之緩制之,使燥烈之性去,而散寒之力強。

3。 著痺證:溼勝的是著痺,也叫溼痺。主要症狀是肢體關節疼痛沉重或麻木,痛有定處,發作緩慢或區域性腫脹,舌苔白膩或舌體胖,邊有齒痕,脈象濡或緩。

更多養生知識

請點選下方名片前往關注

風溼關節炎的治療藥方分享

【辨證】感受風寒溼邪,以溼偏重。

【治法】補脾燥溼為主,佐以祛風散寒。

【方藥】補脾燥溼湯加減:炒白朮10克,茯苓10克,防己10克,焦蒼朮10克,防風10克,秦艽10克,薏苡仁15克,羌活5克,炙甘草5克。

加減:寒重者腫痛喜暖,加桂枝、附子;熱重者腫痛而紅有灼熱感,加知母、黃柏;下肢沉痛去羌活加獨活;麻木加黃芪、當歸。

【方解】白朮、茯苓、炙草補脾勝溼,蒼朮、防己、薏苡仁燥溼消腫;羌活、防風、秦艽祛風燥溼。

溼勝者又可傷及脾胃,引起腹脹、納差、倦怠、便溏等證,補脾使之健運則能勝溼。古代醫家認為:“麻屬氣虛,木屬血虧,土強則能勝溼,氣旺自無頑麻”。所以溼勝應加補脾藥,麻木應用益氣養血藥。4。 血瘀氣滯痺證:主要症狀是關節痛腫,皮色不鮮,唇燥,胸部悶痛,心悸不安,舌微絳,脈象澀。

【辨證】血瘀氣滯,經絡不通。

【治法】活血通絡,逐瘀止痛。

【方藥】身痛逐瘀湯加減:當歸10克,川芎5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香附10克,五靈脂10克,沒藥10克,秦艽10克,羌活5克,地龍10克,牛膝10克,甘草3克。

加減:氣虛者氣短身倦,加黃芪15克;溼熱者腫痛而熱,加蒼朮10克、黃柏10克。

【方解】當歸、川芎、桃仁、紅花活血逐瘀;五靈脂、沒藥消瘀止痛;香附行氣行血;地龍、牛膝、秦艽、羌活通絡止痛;甘草調和諸藥。

(二)虛證類的慢性風溼性關節炎

一般患者體質較虛,病程較長(體虛有邪,也可說虛中挾實常可分為以下幾個證型:

1。肝腎兩虧風寒溼痺證:主要症狀是四肢關節疼痛,腰膝冷痛,腿足伸屈不利或麻木不仁,陰雨天加重。舌苔薄白微膩,脈象濡緩或沉細。

【辨證】感受風溼傷及肝腎。

【治法】滋補肝腎,益氣養血為主,佐以祛風散寒燥溼。

【方藥】獨活寄生湯加減:當歸1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熟地10克,黨參10克,茯苓10克,廿草5克,杜仲10克,牛膝10克,寄生25克,獨活10克,細辛5克,秦艽10克,防風5克,木香10克,桂枝5~10克。

加減:風重加羌活10克,寒重加川烏10克,溼重加蒼朮10克;上肢痛重去獨活加羌活,下肢痛重加木瓜、千年健;腰疼加枸杞、續斷。【方解】熟地、杜仲、牛膝、寄生補肝腎壯筋骨;當歸、川芎、白芍養血和營;黨參、茯苓、甘草益氣健中;獨活、細辛祛風散寒;秦艽、防風祛風燥溼;桂枝溫經通絡、散寒止痛;木香理氣止痛。

此方既補肝腎、又益氣養血,並有祛風散寒燥溼的藥物,為治療虛性風寒溼痺的一個比較全面的方劑,但在臨床上不一定把全方所有藥物都用上,需根據病情隨證加減。

2。氣虛血虧風寒溼痺證:主要症狀是氣短,懶言,自汗,肢體倦怠,面色蔞黃,唇舌色淡,頭暈,心悸,腰腿痠軟,四肢麻木或震顫,隱隱作痛,舌苔薄白,舌質淡,脈象沉弱或沉細。

【辨證】感受風溼,氣血兩虛。

【治法】益氣養血,調和營衛為主,佐以溫經通絡。

【方藥】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黃芪30克,桂枝10克,全當歸15克,杭白芍10克,赤芍10克,雞血藤30克,陳皮10克,生薑10克,紅棗6枚,秦艽10克。

加減:左半身麻木疼痛倍當歸加阿膠10克;右半身麻木疼痛倍黃芪加黨參、白朮各10克;上肢麻木疼痛倍桂枝加桑枝30克,下肢麻木疼痛加牛膝12克;筋痠痛加木瓜12克;骨痠痛加生鹿角12克;

四肢怕冷加附子30克(先煎40分鐘);兼有兩脅脹悶或隱痛,平素急躁易怒,屬肝氣鬱結,去黃芪加香附、佛手各10克;若四肢麻木疼痛,面板紫暗且有刺痛,為兼有瘀血加丹參18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沒藥10克。

【方解】黃芪補虛益氣建中固表,補氣止痛;當歸、白芍補血活血緩急止痛;桂枝溫經通絡以止痛;生薑、紅棗調和營衛、散邪止痛;陳皮行氣助陽;雞血藤、赤芍活血去瘀止痛;秦艽祛風溼。

3。 陰虛化熱痺證:主要症狀是食少、消瘦、顴紅、口乾、咽燥,心煩,便結,溲赤。或見腰痛,耳鳴,耳聾,眩暈,夢多,遺精,肢體不能屈伸,疼痛夜重晝輕,或有低熱,舌紅少津,脈象細數。

【辨證】感受風溼,化熱傷陰。

【治法】滋陰清熱,通絡止痛。

【方藥】滋陰清熱通絡湯:天冬10克,麥冬10克,石斛15克,生地15克,白芍10克,知母10克,牛膝10克,連翹10克,瓜絡10克,生石膏25克,金銀花15克,秦艽10克,甘草5克,苡仁15克。

加減:肝腎陰虛去麥冬、石斛,加女貞子15克、元參15克;陰虛血熱加丹皮10克、紫草10克。【方解】天冬、麥冬、石斛、生地、白芍、甘草滋陰;銀花、連翹、生石膏、知母清熱;秦艽、瓜絡、牛膝通絡;苡仁化溼消腫,去陰中之水溼。

本方適於慢性風溼性關節炎初期,紅腫發熱雖退,津傷陰耗未復而痺痛不去,或誤用溫經燥溼通絡之劑,使筋脈失養,活動不利,四肢關節疼痛加重,用之相宜。

4。陰寒凝滯痺證:主要症狀是惡寒,面色發白有時發紫,漫腫隱痛,全身痠楚,膝關節腫大,不紅不熱,麻木,小便清利,苔白不渴,脈象遲細或沉細。

【辨證】感受風溼,陰寒凝滯。

【治法】溫補和陽,散寒通滯。

【方藥】陽和湯:熟地30克,姜炭1。5克,桂心3克,甘草3克,麻黃1。5克,鹿角膠10克,炒白芥子5克。

加減:氣虛倦怠,食少加黃芪20克、黨參10克、白朮10克;血虛心悸、眩暈加當歸10克、川芎10克;陰寒痰溼較重加炮附子30克(先煎40分鐘)炒白芥子、姜炭加倍。

【方解】熟地、鹿角膠溫補精血;姜炭溫中和陽;麻黃宣通陽氣,桂心溫通血脈;白芥子消陰寒凝滯的獲溼;甘草益氣解毒,調和諸藥。

一般認為,“麻黃得熟地通絡而不發表,熟地得麻黃補血而不膩膈”,“麻、桂得熟地則不散,熟地得麻、桂則不膩”,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體會】

1。治療痺證首先應辨清邪正虛實,一般在邪盛正氣不衰的階段,應用祛邪的方法,即以祛風散寒燥溼的藥物治療。到了邪盛正氣不足的階段,就應祛邪扶正兼顧,若只祛邪而不扶正,正氣更虛,故單純祛邪是不易收效的。到了正虛邪少的階段,則扶正重於祛邪。

2。治療慢性風溼性關節炎,祛風散寒燥溼的藥物用之過多,疼痛非但不止反而加重,若在痺症辨證的基礎上同時給以補氣、養血、滋陰和陽的藥物,則能減輕疼痛。因此必須辨別風、寒、溼邪的輕重,以及氣血、陰陽之不足或存餘。

治療寒勝的關節炎時,我們常用烏頭、附子,從臨床分析,烏頭止痛的效更大,附子去寒的力雖強,有人因其大辛大熱大毒,待到亡陽虛脫,才能用附子5克~10克,直見全身厥冷,才敢用烏頭1。5克~5克。

我們認為,到這種症象出現方用此藥,為時已晚。在臨床應用附子,只要是陽虛怕冷,一般都用10克,最多用30克~60克,必須先煎40分鐘,以去其毒性而保留其有效成分,只要屬寒痛,烏頭可用至10克~18克,必須配合甘草以解其毒,療效均佳。在治療中尚未見一例因中毒而引起嘔吐、痙攣、心慌、汗出等證。

3。患風溼性關節炎兼有胃病的患者,用藥比較困難,因為治風溼病的常用藥物對胃一般不利,治胃病的藥物對風溼病也不利,故可以採用針灸、按摩、熱敷、拔火罐、溫泉浴等療法。除了藥物治療之外,尚需加強身體鍛鍊。

更多養生知識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