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諾貝爾獎也有“黑歷史”——前額葉白質切除術

諾貝爾獎也有“黑歷史”——前額葉白質切除術

10月14日,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者公佈,至此,本屆諾貝爾獎6大獎項已經全部揭曉。

諾貝爾獎作為全世界聲譽最高的獎項,在從設立至今已經頒出了596個獎項,949個個人和組織獲獎。不過,“百密一疏”,這近千個獲獎者中絕大多數實至名歸,但仍然有少數“有點問題”。

我們這就來回顧一下,

諾貝爾獎的“黑歷史”,錯得最離譜的生理學與醫學獎——前額葉白質切除術

(prefrontal leucotomy)。

什麼是“前額葉白質切除術”

所謂“前額葉”,簡單來說就是前額頭骨後面的那部分大腦。

大腦分左右兩個半球,額、顳、頂、枕、島五個葉,前額葉是其中最大的一個,是大腦發育中最高階的部分,大約佔1/3體積。

諾貝爾獎也有“黑歷史”——前額葉白質切除術

前額葉就是圖中黃色的這部分腦組織

所謂前額葉白質切除術,就是透過外科手術,人為切斷這部分腦組織與其他腦組織的聯絡。

這個手術的發明者是葡萄牙醫生安東尼奧·C·D·A·F·埃加斯·莫尼茲(葡萄牙人名字就是這麼長,他叫António Cae-tanode Abreu Freire Egas Moniz,為了減輕筆者的鍵盤磨損,我們就簡稱這位為莫尼茲吧)。

1935年,當時著名的兩位神經功能學者——約翰·富爾頓、卡萊爾·雅克布森在倫敦舉行的一場神經精神學術會議上發表了研究報告,在報告中,他們二位介紹了他們對大猩猩的一項研究。

研究的主要內容是,當他們對大猩猩大腦實施手術,切斷連結前額葉和頂葉之間的連線部位後,大猩猩的攻擊性行為突然減少[1]。

這一研究引起了當時正在研究精神病的莫尼茲的注意,他想,如果對精神病患者進行類似的手術,切斷前連合,也就是中斷前額葉和其他大腦組織之間的聯絡,會不會也能夠降低精神病患者的攻擊性,進而治癒精神病?

莫尼茲順著這個方向思考下去,他還發現,在古埃及遺留下來的木乃伊中,有一些頭骨上有人為鑽出的孔洞,透過調查,他發現那是古埃及人為治療癲癇而在患者頭骨上鑽洞,意圖取出在人腦袋裡“搗亂”的東西而留下的治療痕跡。

另外,透過查閱當時的醫學文獻,莫尼茲發現部分因為外傷使得大腦前部受損,或因為傷病不得不切除大腦前部的患者,確實比之前變得更為“溫順”。

根據這些僅有的資料和想當然的思路,莫尼茲在對大腦各部位功能沒有充分了解的情況下,就決定開始了對精神病患者進行開顱手術,人為切除他們的大腦前額葉。

諾貝爾獎也有“黑歷史”——前額葉白質切除術

前額葉白質切除術發明人莫尼茲

說動手就動手,1935年11月12日,莫尼茲就對精神病患者做了第一例手術嘗試,莫尼茲鋸開了一位精神病患者的顱骨,把酒精注入顱骨的開口,想讓酒精溶解患者前額葉與其他大腦的連線部位,但失敗了,酒精損毀了患者的整個大腦,這位患者為醫學“犧牲”了。

於是,莫尼茲改進了手術,決定放棄酒精,乾脆採用物理方式,直接切除患者前額葉[2]。

街邊小攤就可以切除腦葉

在整個1935年,莫尼茲分別對20位精神病患者做了前額葉白質切除術,他最終確定的手術方式相當粗暴,鋸開患者顱骨,使用一個小鏟子一樣的刀具切斷前額葉與其他腦組織的連線部分,然後把前額葉整個挖出來。

雖然手術方式粗暴,但幸運的是,這20位患者都活了下來,而且看起來手術效果都出奇的好。原本大聲咆哮、不聽話、富有攻擊性的精神病患者,在手術以後馬上變得平靜、沉默,行動也變得非常溫順,讓幹什麼幹什麼,擺成什麼姿勢就一直保持什麼姿勢。

這種手術的“奇效”受到了當時整個社會的熱烈歡迎,畢竟在當時,還沒有什麼有效的方式能夠讓狂躁的精神病患者安靜下來,人們對治療精神病的期待,也僅限於讓精神病患者安靜下來而已。

於是,當莫尼茲1936年公佈了他的研究成果:“前額葉切除,是一種簡單、安全、有效的手術,是一種可以高效治療精神障礙的外科手術”。

之後,他的結論立即受到全世界的關注,來自世界各國的醫生們都開始學習莫尼茲的手術方式,開始為精神病患者切除前額葉。

1945年,一位美國醫生瓦爾特·弗里曼在推崇莫尼茲前額葉白質切除術的基礎上,還對莫尼茲的手術方式做出了“改進”——他發明了後來臭名昭著的

“冰錐療法”

這種手術方式看起來相當恐怖,弗里曼用電擊的方式把患者電暈,然後使用一根筷子粗細的鋼釘,從患者眼球上方的眼眶處刺入顱骨,還要用錘子敲擊鋼釘,把鋼釘鑿進患者的顱內。

當鋼釘進入顱內大約5釐米左右後,他會開始旋轉和攪動鋼釘,這樣,鋼釘就可以毀損掉患者前額葉與其他大腦的連線部分,還可以毀損掉部分前額葉。後來,鋼釘被更便於操作的冰錐取代,冰錐療法也因此得名。

諾貝爾獎也有“黑歷史”——前額葉白質切除術

弗里曼使用的冰錐,目前被喬治華盛頓大學收藏

冰錐療法最大的特點,就是快速簡便。弗里曼的冰錐療法一經問世,馬上受到了推崇。精神病患者們被成批地送去進行前額葉切除。

最恐怖的是,弗里曼精通“運營推廣”,他經常帶著他的“弗里曼工具箱”——裡面包括一套電擊工具、一個冰錐、一把錘子外出巡迴演出,當街表演怎麼進行前額葉切除,同時他還邀請新聞媒體大肆報道,把自己發明的冰錐療法描述成一個街邊小攤都可以隨意進行的簡便手術,而且能夠解決一切精神病。

諾貝爾獎也有“黑歷史”——前額葉白質切除術

弗里曼在演示他的冰錐療法

於是,在弗里曼的強勢推廣下,前額葉白質切除術開始被廣泛濫用。首先,前額葉白質切除術的適用人群從“嚴重的,有攻擊性的精神病患者”被轉變為“暴力、弱智、犯罪等社會不良分子”。

在全世界,大量不服管教的兒童、無業遊民、流氓混混、智力缺陷者統統被送去做前額葉白質切除術。

最恐怖的地方是美國,由於弗里曼及其擁躉鼓吹“精神病要扼殺在搖籃中”,成千上萬未經明確診斷的“疑似”精神病患者被拉去做了前額葉白質切除術。據統計,僅在美國,從1936年開始至1950年代,有大約4萬~5萬人被進行了前額葉切除[3]。

在1949年,發明前額葉切除的莫尼茲,被授予了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

消滅疾病or消滅人性

在莫尼茲剛發表最初的手術方案和研究結果時,前額葉白質切除術會對人格有負面影響的報道就開始出現。隨著冰錐療法被瘋狂濫用,前額葉白質切除術所引起的副作用逐步凸顯出來。

前額葉,掌管著人類許多高階神經功能,記憶、情感、邏輯、行為方式等都與前額葉功能相關,一旦前額葉損毀,人的高階思維活動就會瓦解,直接變成行屍走肉——順從、嗜睡、沉悶、冷漠、呆滯、任人擺佈……

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國前總統肯尼迪的姐姐羅斯瑪麗·肯尼迪。她出生時由於助產士失誤而落下殘疾,智力也低,為了治療,她在1941年接受了費裡曼親自操“錐”的前額葉白質切除術。手術後,她的智力水平進一步下降到只有2歲孩子水平,終身無法與人交流,生活不能自理。

在著名電影《飛越瘋人院》中,主角麥克·墨菲原本是一個想象力豐富的裝瘋小混混,在被實施了前額葉白質切除術後,變成毫無反應的“活死人”。

諾貝爾獎也有“黑歷史”——前額葉白質切除術

《飛越瘋人院》中墨菲在手術後變得毫無反應

1950年代,已經有大量研究表明前額葉白質切除術的效果缺乏科學依據,其中一項對1942-1954年英國9284例前額葉白質切除術患者進行的回顧性調查顯示:

41%的患者有顯著改善,28%改善不明顯,25%無變化,2%惡化,4%死亡;

然而,相比未經手術的患者,即便不做治療,顯著改善者也佔63%,且無人死亡[4]。

前額葉白質切除術不但無效,還很危險的結論開始逐漸被人們接受。1962年,《飛越瘋人院》電影的原著小說出版後,歐美更是掀起了一系列反對虐待精神病患者的社會運動,前額葉白質切除術開始被人們打上了惡劣的標籤。

同一時期,

隨著腦神經科學的進展,前額葉的生理功能,以及切除前額葉對人格的巨大影響逐漸被人們所認知。

1944年,科學家確認切除前額葉會造成人格不可逆的及不可知的損害,包括產生奴性與盲從。

1947年,瑞典精神病理學家斯諾里·沃法特鄭重提出反對前額葉白質切除術的學術意見。

終於,在1950年,蘇聯政府在全球率先禁止了前額葉白質切除術。

隨後,世界各國紛紛響應,最終在1970年,前額葉白質切除術在全世界被禁用。

一種殘忍、泯滅人性的手術,在全世界大行其道數十年,造成了難以估量的生命和人道損失。這種手術獲得了諾貝爾獎,不得不說是諾貝爾獎歷史上的一大汙點。

不過,醫學的發展是帶有濃厚的經驗色彩的,很多創新醫療手段都源起於臨床醫生和學者的經驗,之後再經過嚴謹的科學論證去偽存真,直至被科學共同體認同或拋棄。即便是現在的一些醫療手段,在今後的某一天也可能被徹底推翻甚至被嘲笑。

所以我們應客觀的看待過去醫療發展史上,在特定歷史背景下產生的,現在看起來顯得荒唐無稽一些錯誤做法,

正是這些醫療手段最終被醫學自身的科學體系證偽且被淘汰,才讓醫學能夠作為一門“科學”而逐步發展起來。

同時,前額葉白質切除術也提醒我們,科學,尤其是醫學的發展需要堅實的科學證據基礎,以及對後果的充分預估與回顧分析,更需要兼顧對人性及人道主義的保護,切不可因狂熱與片面而誤入歧途。

諾貝爾獎的汙點其實並不止這一個,以後有機會,醫典會帶您繼續八卦諾貝爾獎的黑歷史。

END

參考文獻

[1] Miller, B。L。 and J。L。 Cummings, The human frontal lobes: Functions and disorders。 2017: Guilford Publications。

[2] Feldman, R。P。 and J。T。 Goodrich, Psychosurgery: a historical overview。 Neurosurgery, 2001。 48(3): p。 647-659。

[3] Swayze, V。W。, 2nd, Frontal leukotomy and related psychosurgical procedures in the era before antipsychotics (1935-1954): a historical overview。 Am J Psychiatry, 1995。 152(4): p。505-15。

[4] http://www。cerebromente。org。br/n02/historia/lobotomy。htm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