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神經解剖學|神經板、神經管和神經嵴的形成發生

1

神經板、神經管及神經嵴的發生

神經解剖學|神經板、神經管和神經嵴的形成發生

神經板、神經管和神經嵴在胚胎髮育的第18天形成。其深面的脊索誘導神經板和中線神經溝形成。隆起的外緣形成神經皺襞,進一步形成神經嵴,分化成周圍神經系統 (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PNS)。在胚胎髮育早期,神經前體細胞對毒素侵入及其他形式的損傷十分敏感。。

2

神經胚形成

神經解剖學|神經板、神經管和神經嵴的形成發生

胚胎髮育至第21或22天時,神經盤及其中線的神經溝增厚並沿著兩側緣捲曲隆起,使得兩側緣在中線融合形成完整的神經管。中央管位於神經管中心,進一步發育成為腦室系統。神經胚同時向頭側和尾側逐漸延伸。這個過程若受到阻斷可導致完整神經管形成障礙,在頭側可形成無腦畸形,在尾側可形成脊柱裂。

臨床意義

隨著神經盤形成神經管,神經褶融合、開始向中間聚攏並逐漸向頭側尾側延伸最終形成神經胚。神經管未閉合可導致畸形,並影響相關肌肉、骨骼、面板及腦膜的發育。如果前神經孔未閉合大腦發育障礙形成無腦畸形,同時會伴發麵部畸形。這種畸形是致死的。後(尾側)神經孔形成障礙會導致脊柱裂,並影響椎弓融合。在腰部可出現囊狀突出,內含腦膜(腦脊膜膨出)或腦膜和脊髓膨出(腦脊膜脊髓膨出)。腦脊膜脊髓膨出常伴有下肢癱瘓、腸道和膀胱功能障礙,病變水平感覺障礙,下肢運動功能障礙並伴有腦水腫或Amold-Chiari畸形, 需要腦室——腹膜腔或腦室——頸靜脈分流。

3

神經管發育和神經嵴形成

神經解剖學|神經板、神經管和神經嵴的形成發生

神經管透過界溝分為腹側半和背側半,界溝是中央管向外的突出,將中央管分為兩部分,上方為翼板,下方為基板。這個重要的標識線在成年人腦室系統部分位置仍可見到。翼板是許多感覺神經元的發生原基。基板是脊髓和腦幹許多運動或自主神經元的發生原基。在神經皺襞邊緣的神經嵴細胞聯合形成位於神經管上方的神經嵴。神經管和神經嵴從原始的外胚層分離。

臨床意義

神經嵴發育成周圍神經系統的多種神經成分,包括初級感覺神經元,節後自主神經元、施萬細胞、腎上腺髓質嗜絡細胞、軟腦膜和蛛網膜細胞、黑色素細胞以及一些頭部的間葉細胞。神經嵴形成或移行障礙可導致Hirschsprung病(先天性巨結腸)和家族性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先天性巨結腸是由於結腸感覺訊號缺失,而家族性自主神經紊亂會出現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心血管功能紊亂、胃腸功能紊亂)以及感覺功能障礙(尤其是痛溫覺)。

4

周圍突的發生

神經解剖學|神經板、神經管和神經嵴的形成發生

周圍突的發生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包括中樞和外周神經突向外周延伸、營養和趨化因子的作用以及受神經支配的靶器官對軸突的導引和維持。背根神經節細胞是雙極細胞,其周圍突與單一或複雜的感受器相連,中樞突延伸至中樞神經系統(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 與二級感覺神經元形成突觸聯絡。下運動神經元透過脊神經前根或腦運動神經,軸突分佈至發育中的骨骼肌在突觸連線處形成神經肌肉接頭。運動神經元若不能建立這樣的突觸聯絡,會導致骨骼肌退化。中樞節前神經軸變起自脊神經前根終於交感幹神經節或椎旁節或內臟周圍的副交感神經節內的交感神經節細胞。節後軸突與靶器官形成突觸聯絡,包括平滑肌、心肌、分泌腺、某些代謝細胞(肝細胞、脂肪細胞)和免疫器官實質內的免疫細胞。當這些連線被破壞,會出現感覺、運動和自主神經障礙等周圍神經病變的症狀。

5

軀體和內臟神經發生

神經解剖學|神經板、神經管和神經嵴的形成發生

胚體壁和胚髒壁構成周圍神經系統發育的胚胎基礎,進一步分化成脊(軀體)神經和內臟(自主)神經。胚體壁從外胚層和側板中胚層軀體部發育而來。內胚層體節遷移至胚體壁形成體壁的兩側和腹側部分,同時還包括下肢。胚髒層由內胚層和側板中胚層分化而來,進一步形成內臟器官。其腹側支遷移入胚體壁,內臟神經分佈至胚髒壁。胸部和腰部內臟神經含有交感和內臟感覺神經軸突成分。盆內臟神經(S2 ~ S4)含有副交感和內臟感覺神經軸突成分。

6

四肢自旋和皮節

神經解剖學|神經板、神經管和神經嵴的形成發生

下肢自旋使得中軸前後界翻轉,皮節呈螺旋形。脊神經分佈至下肢表面進而延伸至中間和下方;踇趾由偏頭側的神經支配(L4),而小趾由偏尾側的神經支配(S1)。下肢是軀幹的延伸,最尾側人神經(骶部和尾部)分佈在會陰而不是雙足。頸部神經主要有序地分佈在上肢,上肢皮節僅有輕微的自旋。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