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專訪| 郭菲:科研人員的心理健康水平如何提升?專訪中科院郭菲

2019年以中國科學院為樣本的心理健康狀況調查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科研人員的整體情況?對於提升科研人員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哪些建議?記者對報告的主要完成人之一、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郭菲進行了專訪。

記者:2019年調查以中國科學院系統的科研人員為樣本,結果能否代表科研人員整體健康水平呢?

郭菲:

我們在2009年、2017年與中國科協合作,依託科協分佈在全國各地的調查站點及有關單位對全國科技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調查,比較全面廣泛地涵蓋了全國各行業、各領域的科技工作者。2019年的調查是在原有調查上的一次深入。我們選擇了中國科學院這個樣本,從地域上看,它覆蓋全國,因為中科院有12個分院、100多家科研院所、3所大學,遍佈全國各地;從學科上看,它也包含了廣泛的學科分佈。當然,它不能代表全國科技工作者,但我們認為它能在某種程度上代表國家級科研機構的科技工作者,與之前調查結果相比也能說明一些問題。

記者:從2009年到2019年,兩次對科技工作者心理狀況進行全面普查,這次又選擇中國科學院作為樣本進行調查。為什麼我們對這一群體的心理狀況給予了特別關注?

郭菲:

根據國家統計局2019年釋出的資料,2018年,按摺合全時工作量計算,中國研發人員總量為419萬人,連續6年穩居世界第一位。科技工作者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況是他們保持創新活力、充分發揮潛能、高效工作的基礎。

已有的研究發現,在全職工作者中,情感障礙和焦慮是喪失生產力的重要預測因素。而在不同職業人群中的心理問題發生率上,專業人士的發生率是較高的。科技工作者工作量大、對個人的期望高,可能會增加他們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風險。這也是我們對這一群體給予更多關注的重要原因之一。

記者:在三次調查的縱向比較中,科技工作者中抑鬱和焦慮的比例都有所上升。那麼,應該如何提升科技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狀況呢?

郭菲:

縱向來看,科技工作者中抑鬱的總體得分和可能存在抑鬱問題的人群比例都隨時間呈現了一定的上升趨勢。2019年的調查中,約四分之一的科技工作者有一定的抑鬱傾向,一半以上有不同程度的焦慮表現。

簡單來說,我認為可以從外部環境和自身因素兩方面著手。

從外部環境而言,我們發現工作壓力大、要求高而工作自主控制感低的科技工作者相對會有更高的抑鬱和焦慮得分,因此如何依據不同學科的特點制定考核、評價等機制特別值得關注,並進行精細化處置。此外,讓科研人員在工作中獲得更多的自主權,營造更好的工作氛圍,特別是領導與職工、同事和同事之間能夠多提供一些關懷、互動和交流,也有助於改善科技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狀況。

從自身因素來看,多學習一些心理健康知識,掌握一些自我調節的方法,可能會對預防或減少一些心理問題的發生有幫助。

這裡我給大家簡單介紹幾種可能有助於改善情緒和心理健康的方法。首先,適當運動。運動能夠促進我們大腦分泌內啡肽,這是一種與提升我們情緒有關的物質,很多實證研究也證明了運動對於抑鬱、焦慮等情緒的緩解作用,不過要達到這種效果需要一定的運動強度和一定的運動時間。第二,改善睡眠。長期失眠、入睡困難等睡眠問題既可能是抑鬱、焦慮等心理問題導致的,是一種伴隨症狀,也可能是引發抑鬱、焦慮問題的原因。建議儘量不要把手機、電腦等帶入臥室或帶到床上,當然這樣做可能難度比較大。也可以學習在睡前做做正念、冥想,放鬆身體,嘗試腹式呼吸並把注意力集中在當下的呼吸上,這些方法都對睡眠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作用。如果確實睡眠問題很嚴重,建議到設立睡眠門診的專科醫院就醫。第三,識別身體發出的情緒“訊號”。我們身體的一些症狀,比如亞健康狀況、胃潰瘍、疼痛等問題,除了生理原因之外,也可能具有心理和情緒方面的誘因,比如胃潰瘍的產生就與焦慮情緒是密切相關的。瞭解和識別這些“訊號”能讓我們更有的放矢地進行心理調適。

記者:但是我們生活中似乎不可能沒有焦慮。

郭菲:

人類社會總是存在競爭的,我們不可能與壓力完全絕緣。實際上適度的焦慮能讓我們對正在從事的事情更重視,也能激發創造力、責任心,有助於提高工作效率,更有效地解決問題,是一種適應和應對環境的反應。

記者:什麼是“適度”呢?對自己心理狀況進行評估還是挺難的。

郭菲:

我們此次調查中發現,有近六成受訪的科技工作者表示自己“不能判斷何時應求助”,逾四成的受訪者報告“不瞭解心理疾病的症狀表現”和“不知道求助後會發生什麼”。通常對於心理健康狀況在心理學上會透過一些專業的工具,如量表進行測評,但我們並不建議大家隨便在網上搜索所謂“心理測試”“心理量表”進行自我評價,給自己下診斷,因為這樣做一方面如果缺乏專業知識,比較難以確保測評工具的科學性,另一方面獲得結果後可能由於缺乏專業的解讀,也可能會給自己“貼標籤”,產生誤導,造成更大的心理壓力。

我們建議科研單位在年度體檢時增加心理健康篩查專案,透過科學規範的檢測為科技工作者提供個人心理健康狀況報告和反饋,讓科技工作者能夠對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有比較好的瞭解,這也有助於篩查出高危個體,提高這部分人群對自己心理健康的重視,並提供就診和轉診服務,努力減少心理問題不斷惡化,甚至出現嚴重威脅生命安全的行為。

那麼,在定期檢測還沒有實現的情況下,我們也有一些簡單的方法可以看看自己的焦慮是不是還在“適度”的範圍內。比如你發現自己近來經常心跳加快,沒有什麼誘因莫名感到害怕、緊張的情況,或者發現你由於過度擔心事情的結果,而已經無法關注事情本身,不能繼續讓自己集中精力往下推進,而是頻繁地出現焦慮、擔心,給你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帶來困擾,那就提示你的焦慮水平可能比較高了。如果有持續的心情低落情況,比如在沒有明確壓力源的情況下,兩週以上持續不開心、對什麼事都提不起興趣,感覺生活沒意義,自我評價低,對未來感到沒希望等,嘗試自我調節不奏效時,我們建議儘快尋求專業的心理健康服務,包括專業心理諮詢的幫助。

記者:您說到尋求專業心理諮詢的幫助,從我採訪中瞭解到的情況,這種幫助也不那麼容易獲得。

郭菲:

的確是這樣的。我們調查發現,大多數(70。3%)科技工作者感到無法便利地獲得心理健康服務。加強心理諮詢服務的便利性、提升滿意度是一個系統的、全社會參與的大工程,需要透過建立完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來實現。

這裡我想特別強調一點,消除和降低對心理和情緒問題的汙名化是非常重要的。科技工作者是一個學歷相對較高的群體,但即使這一群體中,也有約一半的受訪者擔心使用心理健康服務可能會讓同事對自己產生偏見、對自己有不好的評價。

我們建議透過各種方式,特別是新聞媒體多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讓大家認識到抑鬱和焦慮並不可恥,也不可怕。就像我們得了感冒一樣,心理問題可能會發生在任何人身上,而它們也是可治的,即使是由一些症狀發展為明確診斷的抑鬱症、焦慮症,只要我們正確對待自己的心理問題,積極尋求治療和干預,就很有希望讓我們的生活重回正軌,讓陽光重新照進心裡。

本文來自“光明日報”。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