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7萬餘名乳腺癌患者在此重生,“復旦腫瘤”20年探索讓乳腺癌不再猖獗

患者5年生存率達93。6%,7萬餘名乳腺癌患者在這裡“重生”,連續在國際乳腺癌大會展示中國成果……今天(2月17日),上海市乳腺癌臨床醫學中心釋出了一份亮眼“成績單”。

“乳腺癌是嚴重危害女性健康的疾病。面對我國數量龐大的乳腺癌人群,亟需具有國際前沿水準的診治力量。上海市乳腺癌臨床醫學中心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上海市乳腺癌臨床醫學中心首席專家、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教授表示,該中心成立20年,是乳腺癌多學科篳路藍縷的20年,“我們逐漸從跟跑、並跑到領跑,給乳腺癌患者帶來的是更精準的治療和更高的生存率”。

7萬餘名乳腺癌患者在此重生,“復旦腫瘤”20年探索讓乳腺癌不再猖獗

2002年,上海市乳腺癌臨床醫學中心在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乳腺專科的基礎上成立。這個集腫瘤外科、放射治療、藥物治療、病理、影像診斷和基礎醫學等多個學科為一體的乳腺癌醫療與科研平臺,20年來不斷壯大,成為引領上海、全國乃至國際乳腺癌診治的重要力量。

規模創新高

多學科模式提升患者療效

乳腺癌又稱“粉紅殺手”,是危害女性生命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在上海等大型城市,乳腺癌連續20餘年高居女性惡性腫瘤發病率的榜首。

1952年起,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創始人之一李月雲教授便在國內較早開展了乳腺癌治療,在李月雲、沈鎮宙、邵志敏幾代學科帶頭人的努力下,乳腺外科規模不斷擴大,從最初的一個病房,一年400餘臺手術,擴大到兩個院區、四個住院病房。2021年,乳腺外科門診量逾29。6萬人次,乳腺惡性腫瘤手術量達到8100餘臺,占上海市同類手術總和的40%以上,位居全國第一,處全球領先水平。在2021年這裡突破8100例的手術量中,乳腺癌保乳手術近2800例,乳房重建手術近1500例,超50%的乳腺癌患者在術後能保留乳房外形,遠高於2006年的10。8%。這些亮眼的資料無不體現著中心乳腺癌診療水平的進步。

7萬餘名乳腺癌患者在此重生,“復旦腫瘤”20年探索讓乳腺癌不再猖獗

乳腺外科的不斷髮展帶動了腫瘤醫院乳腺癌多學科共同發展。該中心成立20年來,乳腺放療團隊的診治量從最初的百餘例擴大到2021年的近4400例,實現了兩個院區、五臺機器的高速運轉。2021年,放療科建立“一站式”放療系統,30分鐘內可實現傳統需要兩週才能完成的首次放療流程。

乳腺腫瘤內科團隊的門診量也在2021年突破了7。8萬人次,隨著I期臨床病房的設立,更多晚期難治性乳腺癌患者得以用上最新的“救命藥”。

20年來,乳腺影像團隊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已成為臨床醫生不可或缺的“千里眼”;2021年,影像團隊還推出多項新技術,為逾5000人次提供了最新的精準影像服務。

乳腺病理團隊也逐步建成國內最具影響力的乳腺病理中心之一,病理科連續11年位居《中國醫院最佳專科聲譽排行榜》榜首。2021年,該團隊出具本院乳腺手術病理診斷報告逾27000份,提供乳腺病理會診逾5200人次,前哨淋巴結術中細胞學診斷的符合率達96。18%,是病人和醫生的“定心丸”。

2021年,乳腺多學科團隊總門診量逾40萬,佔腫瘤醫院業務總量的比例超過1/3,成為亞洲最大的乳腺癌診治、研究中心之一。

乳腺多學科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注重“質”“量”齊飛。該中心在全國率先成立了乳腺癌多學科綜合診治團隊(MDT),為乳腺癌患者制定“一站式”精準診療方案。從2005年起,已為逾3000名疑難病例提供了個性化精準診療服務。近年,由邵志敏教授領銜的乳腺癌多學科門診和由吳炅教授領銜的乳房重建多學科門診在全國率先開診,以實體化形式將乳腺癌多學科診治模式埠前置。

根據中心釋出資料,20年來,超過7萬名乳腺癌患者在這裡接受各類治療。在2003-2017年間,每三年為一階段,五個階段的初診乳腺癌患者的5年總生存率分別達到85。8%、92%、92。1%、92。9%和93。6%,10年總生存率更是達到83%。可以看出,15年間,中心初診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呈現出明顯增長趨勢,總體療效早已齊肩國際先進發達國家水平。

打破“最難治”

“復旦方案”立世界乳腺癌研究潮頭

隨著乳腺癌診治進入分子靶向時代,醫學家們根據乳腺癌細胞不同特徵,將乳腺癌分為不同亞型,探索精準診治策略。作為最早開展乳腺癌精準靶向治療的單位之一,該中心在全國率先開展對不同階段的乳腺癌採取個體化精準治療策略。從跟跑國際方案,到探索適合中國人群的精準治療方案,中心已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乳腺癌研究基地。

針對難治性乳腺癌的臨床治療研究,中心打出一套“連招組合拳”,開出三陰性乳腺癌輔助治療的“白金方案”——單週密集應用化療藥物紫杉醇聯合卡鉑(“鉑”俗稱“白金”,“卡鉑”是含鉑化療藥),將該類患者的5年無病生存率提升至86。5%,在全球首次成功證實含鉑方案在三陰性乳腺癌術後輔助治療優勢的臨床研究;

聯合卡培他濱輔助化療的三陰性乳腺癌治療“中國方案”,是中國乳腺癌輔助治療研究領域首個刊登在JCO具有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臨床研究,使三陰性乳腺癌患者5年無病生存率顯著提升,有效降低復發風險41%;

針對復發轉移性三陰性乳腺癌的一線治療,吉西他濱聯合卡鉑顯著提升患者無進展生存期,顯著降低31%的風險,研究登頂腫瘤學權威期刊Lancet Oncology,成為三陰性乳腺癌一線治療的重要方案;

對於HER2陽性乳腺癌的術前新輔助治療,中心開展研究證實兩種腫瘤靶向藥物曲妥珠單抗和帕妥珠單抗“強強聯合”的雙靶新輔助治療方案,可提升乳腺癌療效一倍以上,在乳腺癌研究領域發出雙靶方案的“亞洲聲音”。

從最初的學習、參與,到如今牽頭多項臨床試驗,中心在臨床研究領域數量、質量得到全面“飛躍”,2021年,共參加臨床研究專案逾80項,同比增長超過30%。其中牽頭專案超過60項,逾4400位乳腺癌患者順利入組臨床試驗,加快了臨床轉化速度,推動新方案儘快在常規治療中推廣,給患者帶來實實在在的獲益。

7萬餘名乳腺癌患者在此重生,“復旦腫瘤”20年探索讓乳腺癌不再猖獗

中心在不斷提升臨床研究質量的同時,更注重基礎與轉化研究體系的建立。歷經數年摸索,逐漸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三陰性乳腺癌基礎與轉化研究之路。

2019年,中心歷時五年攻關,邵志敏教授領銜團隊成功繪製出目前世界上樣本量最大的三陰性乳腺癌患者基因圖譜,總結了這類乳腺癌的分子特徵,在病理科等多學科的合作下,最終首次提出能夠應用於臨床診療的三陰性乳腺癌“復旦四分型”和精準診療策略。基於該研究,中心自主設計並實施了FUTURE臨床試驗,為臨床難治性晚期乳腺癌患者帶來新希望,將這些患者的客觀緩解率從既往的不到10%提升到29%。該研究是國內首個針對三陰性乳腺癌分子亞型開展的個體化臨床治療臨床試驗,標誌著我國腫瘤精準醫學進入國際前沿水平。

2021年,中心在三陰性乳腺癌領域再獲突破。針對FUTURE臨床試驗中最具潛力的免疫治療亞型,中心將治療策略推廣至一線治療,設計了FUTURE-C-Plus臨床試驗,該亞型患者的客觀緩解率達至81。3%。研究受邀在國際頂級腫瘤學峰會——美國臨床腫瘤學會發言,引領三陰性乳腺癌免疫治療的新突破。

而針對FUTURE臨床試驗中療效未達預期的治療臂,中心繼續“深挖”難治背後的“密碼”,從代謝、蛋白等多個組學維度不斷拓展三陰性乳腺癌的研究內涵,打破三陰性乳腺癌精準治療瓶頸,尋找更多潛在治療靶點。

基於前期重磅的臨床試驗,中心也積極推動轉化性研究。腫瘤內科團隊基於CBCSG006、GAP臨床試驗發現三陰性乳腺癌鉑類藥敏新型液體活檢標誌物,放療團隊則揭示了CAR-T治療中嚴重不良反應——細胞因子釋放綜合徵的具體形成機制。中心的研究成果真正實現了“臨床-基礎-臨床”的全鏈條式研究,重要成果發表於《腫瘤細胞》《細胞研究》等權威期刊,並連續多次入選聖安東尼奧國際乳腺癌大會、歐洲腫瘤學大會年度研究進展,“復旦方案”已逐漸屹立於世界乳腺癌研究“潮頭”,向世界展示“中國聲音”。

展“中國力量”

推乳腺癌診治“中國標準”

隨著中心平臺不斷拔高,在後備人才梯隊的建設上也結出碩果。中心首席專家邵志敏教授目前擔任復旦大學腫瘤研究所所長、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腫瘤學分會副主任委員,是亞洲首位、也是唯一入選聖安東尼奧乳腺癌大會組委會的專家,並連續多年入選聖加侖國際乳腺癌大會專家團成員。

中心還擁有中國抗癌協會腫瘤放射治療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郭小毛)、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吳炅)、中華醫學會腫瘤分會腫瘤內科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胡夕春)、WHO乳腺腫瘤分類編委和中華醫學會病理學會乳腺學組組長(楊文濤)、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乳腺專委會副主任委員(顧雅佳)、上海抗癌協會乳腺癌專委會主委(柳光宇)、中華醫學會腫瘤學分會乳腺青年學組組長(餘科達)、CSCO青年專家委員會候任主任委員(王碧芸)、銀蛇獎一等獎和上海市科技青年35人引領計劃獲得者(江一舟)等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科帶頭人。

在多學科人才的不斷努力下,中心已成為國際乳腺癌診療領域的重要團隊之一,不斷在國內、國際舞臺發出“中國聲音”、推出“中國標準”。中心自2006年起搭建並主辦的上海國際乳腺癌論壇,早已成為國內規模最大、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乳腺癌專業會議,諸多國內外乳腺癌診治經驗和標準在這裡碰撞出新的“火花”。藉助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專委會平臺,中心的多學科團隊集合全國權威乳腺癌專家研究並修訂了《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診治指南與規範》——這也是我國首部“最全、最權威”的乳腺癌診治指南,目前已更新至第八版。2012年以來,由邵志敏、沈鎮宙教授主編,多學科診療團隊參與編撰了《乳腺腫瘤學》《腫瘤醫學》等10餘部專著,其中《乳腺腫瘤學》已更新至第二版,成為中國乳腺癌工作者的必備工具書。楊文濤教授參與了第五版的《WHO乳腺腫瘤病理分類》,和國際癌症報告合作組織(ICCR)乳腺癌病理報告模板制定,成為乳腺病理工作的重要參考。

2021年,作為中國大陸首次受邀在國際乳腺癌研究最高講壇——聖安東尼奧乳腺癌大會進行教育課程授課、併成為首個擔任會議組委會委員的中國大陸學者,邵志敏教授在世界舞臺分享了中心關於三陰性乳腺癌基因組學和轉錄組學的演講分享,引廣泛關注。科室成果連續5次歷史性的榮登這個國際性乳腺癌最頂級學術會議。同年,中心的三陰性乳腺癌“復旦分型”、代謝重程式設計研究入選聖安東尼奧乳腺癌大會年度基礎與轉化研究進展,FUTURE研究入選歐洲腫瘤內科學會大會年度重要研究,FUTURE-C-Plus研究入選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大會發言。20年間,中心研究成果多次得到國際同行高度認可,乳腺癌診治“中國標準”逐漸邁入國際診治標準制定的殿堂。

打通“最後一公里”

賦能全生命週期管理

隨著診治水平提高,乳腺癌成為一種可防可治的“慢性病”。然而,龐大的乳腺癌高危、新發人群和大量處於康復隨訪期的乳腺癌患者,仍面臨諸多難題:讓更多乳腺癌患者不因患病而影響生活質量,能在治療後以良好姿態迴歸社會,成了上海市乳腺癌臨床醫學中心團隊關注的重點。

除了開設專科門診滿足乳腺癌患者術後隨訪、配藥、換藥等多種需求,中心將“全程管理”理念與“網際網路+”技術相融合,撬動乳腺癌慢病管理的過程改革。2015年,邵志敏教授團隊便充分運用網際網路技術,設計了全國首個乳腺癌全程診療平臺—“妍康e隨訪”,建立個體化隨訪檔案,打造“線上+線下”“乳腺癌全程管理”。乳腺癌患者可以透過微信公眾號找到專家,幫助解讀隨訪檢查報告,完成配藥等程式,免去了來回奔波醫院之苦。平臺上線以來,已有逾9萬註冊量,超百萬閱讀量,數萬名乳腺癌患者在平臺受益。

與上海國際乳腺癌論壇同期舉辦的上海乳腺癌康復論壇已連續舉辦6屆,論壇從乳腺癌患者生理、心理及康復問題入手,提升患者的康復效率,助力乳腺癌患者的身心健康及全面康復。針對乳腺癌術後出現繼發性上肢淋巴水腫的情況,中心還開設淋巴水腫評估專門門診,更大程度上解決了患者需求……

2003年,在沈鎮宙教授的倡導下,上海市乳腺癌臨床醫學中心乳腺癌患者康復俱樂部“妍康沙龍”正式成立,沙龍採用“病友互助”與專業醫生支援相結合的方式,促進患者身心康復。

探視組近二十年來,累計探訪2萬餘名乳腺癌新病友,幫她們跨過“五年”這道“坎”;藝術之家積極應用網路平臺手段,透過藝術學習和社交活動療愈身心,幫助患者姐妹們的互相關愛中順利迴歸社會,暢通乳腺癌患者康復的“最後一公里”。

作者:唐聞佳 王廣兆 肖毅

編輯:唐聞佳

圖:受訪方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