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中醫針道精要:針刺治病,如開方用藥!

中醫針道精要:針刺治病,如開方用藥!

以有形調無形

以無形治有形

無法勝有法

法無定法

中醫針道精要:針刺治病,如開方用藥!

中醫針道精要:針刺治病,如開方用藥!

“穴位效益要勞記,進針深度看肉度,七字訣竅要勞記,臨床功效在得氣!如若能把五行探,變正陰陽用針妙。”

針灸之道,乃我中華傳統醫學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然而由於古代醫生多有以此為謀生計者,故使此道之精華愈傳而愈隱。

為了研究針灸學之精髓,使之能更廣泛地應用於臨床之中,我對此進行過一番探索。並於1953年,邀請先師陳攖寧先生來到杭州銀洞橋二十九號慈海醫室我的家中。與我共同研究探討針灸學方面的學理及應用。

經過十數年來的多次論證,得到的不過是我們今天《針道秘旨》中不足萬言的內容。此篇看似平淡、簡單,實是針灸學中的精要,亦是我和老師對中醫針灸學研究的成果及我個人多年臨床經驗的總結。

對針灸學的研究和應用,或可有一定的價值。望諸針灸研究者及學習者,勿以此篇短小而輕視之。

—1—

古今用針之不同

針灸之道,源於“砭石”。所謂砭石,就是用石針扎皮肉治病。《山海經》雲:“西山之玉,可以為砭。”發展到鐵器時代,古人改用鐵針。

開始是用馬口鐵磨針,磨出來的針很粗,和縫麻袋的針差不多。發展到現在,除了三稜針以外,全部改為細針。

相比之下,根據臨床經驗,粗針療效較好。而且,細針對古人流傳的針法也有影響。比如青龍擺尾、白虎搖頭、鳳凰展翅等傳統針法,如果用粗針很容易做出來,用細針就不明顯,失去效用。

因此,就細針而論,古代針灸中的傳統手法,有些已不適用,應當揚棄。

—2—

禁針與禁灸

古人相傳有些禁針和禁灸的部位,均有其形成之原因。比如會陰穴古時禁針(尤其是女子),是由於封建禮教的束縛。又如古人禁灸面部。

並非灸了會有危險,乃是害怕有損面容的美觀。同時更多的禁針穴位,是因為古人用針不慎,出現事故,於是列為禁穴。

現在用針變細,使針刺的危險程度大大降低,只要熟悉解剖學的知識,即使禁針穴位,紮下去一般也沒有什麼關係。

所以不必拘泥古說。另外,有些地方可以變通施術。比如頭部穴位可以斜刺,一則沒有危險,二則一針多穴。

—3—

進針的深度

關於進針的深度,古人留下許多經驗,但是不宜拘泥舊說,應當靈活掌握。比如古人說啞門只能針三至五分深,這一點並不絕對。

根據臨床經驗,再深一點也可以。又如環跳,有云針二寸,有云針二寸半,亦有云針一寸半至二寸半。因人有大小肥瘦之不同,未可一概而論。

我的經驗,瘦人可針二寸半,胖人需針四寸至六寸才行。古人進針所以較淺,是因為古時針粗易出事故。如今的針變得細巧,危險性大大降低,所以針深一些也沒有關係,但須瞭解解剖學知識。這是古今針法之不同。

—4—

取穴的多少

針灸不需要取很多穴位,只需要一個或幾個穴位,只要手法正確,即可達到“牽一毫而動全身”的效果。這就叫做“區域性針刺,整體調節”。

古云:釘多爛木。針刺太多穴位,出針之時,可能會有忘記拔出的針留在病人身上,給病人帶來意想不到的麻煩。

—5—

得氣與不得氣

針刺的療效,決定於是否得氣。得氣,在病人一般是有酸、麻、脹、沉、抽、顫及觸電般等等感覺;醫者亦同時得到感覺,有時如魚吞鉤一般,有時針下有氣流動等等。

不得氣,則針下發松發滑。得氣快的病人,痊癒快;得氣慢的病人,痊癒慢。

—6—

留針與不留針

針刺的關鍵,在於得氣與不得氣,並不取決於留針時間的長短,故此留針沒有多大意義。而得氣與否,則取決於手法,手法正確,病人及時得氣,就不要留針,出針即可;病人難以得氣,仍需多用手法,使之得氣,然後出針。

古代並無留針之說,而以得氣為原則。《靈樞·九針十二原篇》中說:“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刺之而氣至,乃去之,勿復針。針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為。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雲,明乎若見蒼天。刺之道畢矣。”

—7—

暈針之說

針刺有時會發生暈針,一般是由於病人體虛,受不了得氣的反應,針後會有頭暈腦漲、噁心欲嘔之感,甚至發生休克。也有的病人怕針,見針就會頭暈。根據臨床經驗,越是暈針的病人,病好得越快,因為暈針說明病人得氣而發生作用。

清代中醫李守先著《針灸易學》雲:“暈針者,必獲大效,以血氣交泰之故。俗雲針不傷人,此之謂也。”針灸書上說,救治暈針,要扎人中或足三里,其實多此一舉。既然暈針是由於針刺所致,現在又加針刺,企圖救醒病人,豈非自相矛盾?

對於輕度暈針者,起針之後,只需讓病人平躺,不放枕頭,腳部墊高,使血液迴流,補足腦部供血,這樣過一會兒就能恢復。

或者用熱毛巾敷頭,也可幫助恢復。再嚴重一些的暈針,起針之後,以指甲速掐患者的中衝穴,使之醒來,然後喝杯熱水,最好是糖開水,可以解除暈針。

—8—

補瀉之說

先輩說過,針刺無補,全是瀉。連續扎針一個月,再去稱體重,肯定減輕,這就是瀉而不補的道理。因此有人研究針灸減肥,效果也很好。針灸書上講的所謂迎隨補瀉、呼吸補瀉、捻轉補瀉等等,其實臨床意義不大。紙上談兵的成分居多。

自古以來,針灸分為兩派,一主補瀉,一主手法。即使就補瀉而言,沒有手法,也做不出來。所以歸根結底在於手法,手法是針灸的靈魂。

舊社會的醫生為了謀生,一般對手法都很保密,所以醫家多言補瀉,諱談手法。遂使補瀉之說成為“顯學”,而懂得“樸學”(手法)的人少之又少。

—9—

灸的作用

灸法,由於直接作用於人體面板上面,起到疏通氣血的作用,因此效果很好。我曾治過一個黃疸病人,經過服用中藥而愈。但是不久後患有便血,服用各種藥物無效。改用灸法,在命門、腎俞同時灸之,共灸七炷,一次痊癒。

—10—

進針與出針

有的書上講,進針之時,先讓病人吸氣或咳嗽一聲,同時針入經穴,這樣可以轉移病人的注意力,使其放鬆而不緊張,克服有些病人的怕針情緒。出針之時,對於外關、太陽等容易出血的部位,要在出針後捺住穴眼。其他不出血的穴位,捺一下也可以。

—11—

七字手法

古人流傳下來許多手法,有些已不適用。根據我的臨床經驗,七字手法已夠用。七字手法,即進、退、捻、搗、彈、臥、探七法。下邊分別解釋:

進:

插針進人。

退:

提針退出,或不出面板。

捻:

轉動針體。

搗:

上下抽動。

彈:

指彈針柄。

臥:

留針或斜刺。

探:

搜尋感覺。

以上手法,可以運用到一切針法之中。李守先《針灸易學》雲:“明於穴而手法不明,終身不醫一病。”指出了手法的重要性。

—12—

針灸與方藥之比較

中醫方藥裡邊所用汗、吐、瀉、和之法,針灸裡面都有,這完全取決於手法的正確運用。

對於中暑的病人,要用放血療法,釋放血管內部多餘的碳氣,此即瀉法。有的時候,用重手法,病人反應強烈,會使病人瀕臨休克狀態,上吐下瀉,大小便都能下來,此即吐法。和法就是平補平瀉。

所以針刺治病,如同中醫開方用藥;手法輕重,如同用藥的劑量。

—13—

經絡與神經

我在臨床之中發現,經絡學說只是針灸的一個方面,神經的作用不可忽視。我認為,經絡與神經應當統一起來。經絡是無形之氣,神經是有形通道。

經絡如同電流,神經如同導線。經絡透過神經才能傳導,神經透過經絡才起作用。離開神經,則經絡無法傳導,離開經絡,則神經不起作用。

這裡有兩件例項可以說明:有位患者,戰爭時期臂叢神經被子彈打斷,患肢發涼,不能舉動,肌肉萎縮。我告訴他神經已斷,無法針治。病人不信,堅持要扎。於是給他免費治療,結果多次試驗無效。

如果按照經絡理論,應當能夠治癒,因為手三陽經打斷還有手三陰經,手三陰經打斷還有手三陽經,結果無效說明神經線路不通,則經絡不起作用。

還有一次,我得到機會在剛剛死亡的病人身上下針。病人呼吸、心跳均已停止,體溫逐漸下降。

進針之後施用手法,起初尚能得氣,此時病人身上氣機尚存,又過一會兒身體冰涼之後,就沒有得氣的感覺了,此時病人氣已散逸。可見沒有經絡之氣,神經線路就無法產生作用。

既然針刺離不開神經的傳導,而神經乃是全身性的,在任何一個穴位上針刺,都會牽動全身神經網路,調動人身自我調節的機能,治療疾病。

這就叫做“區域性針刺,整體調節”、“牽一髮而動全身”,而針灸的機制,也正在於此。

—14—

馬丹陽十二針

馬丹陽針法,初時僅在道教全真派弟子內部流傳。後經薛真人外傳,才流行開來。

據說原先只有十一穴,刊在明 徐風《針灸大全》時,又增加“太沖”一穴,後來出現的針灸經典如《針灸聚英》、《針灸大成》中均已轉載,成為傳統針灸學中的保留專案。

馬丹陽十二針,內容如下:

三里內庭穴,曲池合谷接。

委中配承山,太沖崑崙穴。

環跳與陽陵,通裡並列缺。

合擔用法擔,合截用法截。

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訣。

治病如神靈,渾如湯潑雪。

北斗降真機,金鎖教開徹。

至人可傳授,匪人莫浪說。

1、三里:

膝眼下,三寸兩筋間。能通心腹脹,善治胃中寒,腸鳴並洩瀉,腿腫膝腑酸,傷寒贏瘦損,氣蠱疾諸般。年過三旬後,針灸眼更寬。取穴當審的,八分三壯安。

2、內庭:

內庭次趾外,本屬足陽明。能治四肢厥,喜靜惡聞聲,癮疹咽喉痛,數欠及牙疼,瘧疾不能食,針著便惺惺。

3、曲池:

曲池拱手取,屈肘骨邊求。善治肘中痛,偏風手不收,挽弓開不得,筋緩莫梳頭,喉閉促欲死,發熱更無休,偏身風癬癩,針著即時瘳。

4、合谷:

合谷在虎口,兩指歧骨間。頭疼並面腫,瘧病熱還寒,齒齲鼻衄血,口噤不開言,針入五分深,令人即便安。

5、委中:

委中曲服裡,橫紋脈中央。腰痛不能舉,沉沉引脊樑,痠疼筋莫展,風痺復無常,膝頭難仲屈,針入即安康。

6、承山:

承山名魚腹,揣腸分肉間。善治腰疼痛,痔疾大便難,腳氣並膝腫,輾轉戰疼酸,霍亂及轉筋,穴中刺便安。

7、太沖:

太沖足大趾,節後二寸中。動脈知生死,能治驚癇風,咽喉並心脹,兩足不能行,七疝偏墜腫,眼目似雲朦,亦能療腰痛,針下有神功。

8、崑崙:

崑崙足外踝,跟骨上邊尋。轉筋腰尻痛,暴喘滿衝心,舉步行不得,一動即呻吟,若欲求安樂,須於此穴針。

9、環跳:

環跳在髀樞,側臥屈足取。折腰莫能顧,冷風並溼痺,腿胯連端痛,轉側重欷歔,若人針灸後,頃刻病消除。

10、陽陵泉

陽陵居膝下,外臁一寸中。膝腫並麻木,冷痺及偏風,舉足不能起,坐臥似衰翁,針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

11、通裡:

通裡腕側後,去腕一寸中。欲言聲不出,懊惱及怔忡,實則四肢重,頭腮面頰紅,虛則不能食,暴暗面無容,毫針微微刺,方信有神功。

12、列缺:

列缺腕側上,次指手交叉。善療偏頭患,遍身風痺麻,痰涎頻壅上,口噤不開牙,若能明補瀉,應手即如拿。

—15—

針灸詩詞

吾昔作《西江月》三首,揭示針法大要,曾經先師陳攖寧訂正。今披露於此:

其一:

針灸治療疾病,著重氣與神經。

中醫氣兮西名經,破除空談迷信。

各種祖傳秘授,臨床運用不靈。

子午流注起紛爭,結果毫無憑證。

其二:

首創新醫學派,何需墨守舊章。

七字手法最簡單,勝過許多花樣。

務必小心謹慎,一字一法參詳。

進退捻搗彈臥探,技術後來居上。

其三:

興奮誘導抑制,貴在調整機能。

全靠醫生識病情,配合自然安穩。

頭面不宜深刺,胸背也要謹慎。

體虛施灸健施針,用法臨時酌定。

【版權宣告】:以上內容來源於網路,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我們旨在分享,如有侵權請留言聯絡我們刪除,謝謝!

溫馨提示:

本平臺分享健康圖文資訊

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並交流

此文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

請在醫師指導下操作使用

本文由靈素館整理釋出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