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頭部圍針治中風失語症

中風即現代醫學的腦血管意外,是指由於各種血管性原因引起的一種非外傷性腦區域性血液迴圈障礙,出現局灶性神經損害的一組疾病,其中,大約1/3以上的中風患者發生不同程度的各種言語障礙。失語症為中風最常見的後遺症之一,是腦血管病變引起的一種後天獲得性言語障礙,多是由於損傷了與言語有關的皮質及皮質間傳導通路所致。其不僅影響了患者與他人的交流能力,同時影響了患者的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和職業能力。近年來隨著中風發病率的逐年上升,中風後失語的康復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成為當今醫學界的艱鉅任務和攻關熱點,使用病灶頭皮投射區圍針療法治療該病常取得良好療效。

頭部圍針治中風失語症

傳統頭針療法治療失語症,是以大腦皮質語言中樞解剖部位在頭皮的垂直投射區(最近距離投射區)即語言區為針刺部位。傳統的醫學理論認為,人類的語言功能是由語言中樞控制和管理的,但大量的臨床實踐表明,特別是近年來CT、MRI的廣泛臨床應用發現,語言中樞以外的皮質和皮質下深部結構的病變也可導致失語,說明語言中樞並非是唯一的語言管理中樞。因此,針對病灶的刺激比對相關功能區的刺激更為直接,更有針對性。本療法採用病灶在頭皮的垂直投射區(即最近距離投射區)圍針治療中風失語症。病灶頭皮投射區圍針療法:以頭顱CT(電子計算機斷層攝影)或MRI(核磁共振)成像所示病灶在同側頭皮的垂直投射區(最近距離投射區)的周邊為針刺部位。

可能作用機理:透過針刺刺激病變區相應頭皮,促進腦部病變區的血液迴圈和血管側支迴圈建立,加強病灶區腦組織的供血供氧,啟用包括語言中樞在內的相關功能區功能低下的神經細胞,發揮腦功能的代償作用,達到大腦的功能轉移和功能再建,重建語言活動等的神經環路。

本療法可以根據病灶的大小、數量、形狀而選取相應的刺激部位,依病灶形狀可進行橢圓形、圓形或不規則形的圍針,比傳統頭針療法採用單一線形針刺更為靈活,更加直接刺激病灶,更有針對性。

診斷標準

採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症科研協作組制訂的《中風病診斷和療效評定標準》。

1。主症:偏癱、神識昏蒙、言語謇澀或不語、偏身感覺異常、口舌歪斜。

2。次症:頭痛、眩暈、瞳神變化、飲水發嗆、目偏不瞬、共濟失調。

3。急性起病,發病前多有誘因,常有先兆症狀。

4。發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上。

具備2個主症以上,或1個主症2個次症,結合起病、誘因、先兆症狀、年齡即可確診;不具備上述條件,結合影像學檢查結果亦可確診。

適應證

適應人群:1。符合中醫中風病診斷標準;2。符合西醫腦出血或腦梗死診斷;3。病情基本穩定,血壓基本正常,腦出血者病情穩定2周以上;4。顱內壓基本正常。

禁忌證

1。腦出血急性期病情未穩定者。

2。嚴重腦水腫、顱內高壓者。

3。妊娠期婦女。

技術操作方法

1。器械及材料

針具:28號~30號1寸~1.5寸不鏽鋼毫針。

其他器材:75%酒精棉球、無菌幹棉球。

2。詳細操作步驟

以CT照片所示病灶在同側頭皮的垂直投射區(最近距離投射區)的周邊為針刺部位,用28號~30號1寸~1.5寸不鏽鋼毫針4~8針(針數視病灶大小而定)圍針,採用平刺法,針尖方向皆刺向投射區的中心。病灶在額葉,取額部頭皮相應投射區;病灶在頂葉,取頂部頭皮相應投射區;病灶在顳葉、基底節,取顳部頭皮相應投射區。針刺得氣後以180次~200次/分的頻率捻轉1分鐘~2分鐘,留針30分鐘,中間行針1次。配穴取啞門、廉泉、通裡穴,用平補平瀉手法。

3。治療時間及療程

每天治療1次,15次為1個療程,暫停治療3天~5天后可繼續第2個療程。通常可根據病情治療2~3個療程。

4。關鍵技術環節

本療法關鍵技術環節在於正確定位CT照片所示病灶的頭皮投射區,以及規範的針刺操作。

注意事項

1。患者在過於飢餓、疲勞,精神過度緊張時,不宜立即進行針刺。對於年紀較大,身體虛弱的患者,進行針刺的手法不宜過強,針刺時應儘量選取臥位。

2。常有自發性出血或損傷後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針刺。

3。頭部因血管豐富,出針後易出血,甚則出現血腫,出針後應用消毒幹棉球按壓針孔片刻。

可能的意外情況及處理方案

1。暈針:是在針刺過程中患者發生的暈厥現象。處理:應立即停止針刺,將針全部取出,讓患者平臥,頭部放低,鬆開衣帶,並注意保曖。靜臥片刻,給予溫開水或糖水,一般即可恢復。

2。血腫:是針刺部位出現皮下出血而引起的腫痛。處理: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區域性小塊青紫時,一般不必處理,可以自行消退。若區域性腫脹疼痛,可先作冷敷止血後,再做熱敷或在區域性輕輕揉按,以促使區域性瘀血消散吸收。

您的點贊是我們進步的動力!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