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不要再嚇自己了,世上哪有這麼多強迫症

不要再嚇自己了,世上哪有這麼多強迫症

最近,經常聽身邊的朋友抱怨,說隨著年齡增大,自己的強迫行為越來越頻繁了。比如,經常擔心門沒鎖好而反覆推門,擔心電源沒關好返回家裡檢視,還有經常怕手沒洗乾淨反覆洗手……他們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也有強迫症了。”

當我們在說強迫症時,我們到底在面對什麼呢?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人們把愛乾淨、檢查門鎖、做事小心謹慎、按部就班、追求完美、拘謹多疑等表現自動歸類到“強迫症”的範圍內。這樣的行為有好處,也有不利之處。

好處在於,讓人們減少犯錯;不利之處就是會使人反覆勞作,就如捲入一堆亂麻中,找不到出口。更有甚者,將“強迫症”認為是“現代時髦病”,諸如購物癖、收藏癖、手機強迫症、熬夜強迫症等,相信總有一款“讓你躺著也中槍”。

存在這些行為,難道就是患上了強迫症?強迫症到底是什麼?人們大多對疾病還是諱莫如深的,卻為何在面對強迫症時打破了這個戒心,甚至還樂於給自己“戴”上這頂帽子?

不要自己嚇自己

首先,你應該明白什麼是強迫症。

強迫症是一種慢性的、以波動性發作為主要特徵的嚴重致殘性精神障礙,好發於青壯年,以18歲至44歲者最為多見。

患者往往會出現無法控制的強迫思維和(或)強迫動作,這是主要臨床特徵。其突出特點是,控制不住要去做,要去想,這在專業術語中叫“自我強迫”。同時,也存在明白地知曉做這些事、想這些事毫無意義,專業術語稱為“反強迫”。而正因為這兩種矛盾的意念同時存在,就產生了心理上強烈的衝突,患者會感到極度焦慮和痛苦,並且會陷入進一步的強迫中。

那麼,是否有強迫的行為和思維,就能診斷為強迫症呢?當然不能。醫生說,當這些狀況明顯地、嚴重地影響到日常的生活或工作、學習時,才能診斷為疾病。

舉個例子也許大家就明白了:小李33歲,是一名小學老師。在同事、學生和家長眼裡,她工作認真細緻、一絲不苟。然而在人們看不到的角落裡,她卻忍受著令人難以理解的痛苦——她對於汙染和細菌有著超乎尋常的恐懼。比如上公共廁所,即便只是接觸了上公共廁所的人,她都會一直擔心自己會染上性病。這些反覆的念頭讓小李的生活變得一團糟,因為她總是認為自己被汙染。為了保護自己,小李隨身攜帶酒精棉球,總是使勁用它擦自己的手。回到家,她會立刻脫掉身上的衣服,花上數個小時一遍又一遍地洗澡,直到筋疲力盡為止。小李非常痛苦,她覺得自己生活得很累,甚至只要離開家,就覺得是不安全的,所以她已經出現了離職的想法。

看見了嗎?這才是強迫症,所以請大家不要輕易對號入座,先別急著貼標籤,大多數人津津樂道的“強迫症”並不等同於精神障礙領域的“強迫症”。如果自己實在擔心,還請諮詢精神科醫生。

緩解焦慮是“王道”

說到這裡,問題來了:為什麼人們會出現這麼多“強迫”的行為呢?罪魁禍首其實是焦慮。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焦慮就是人們對於自己無法掌控和操縱的事和物產生的負性情緒。馬斯洛認為,人們總是在為自身的一些需求而努力,當這些需求無法滿足的時候就會產生焦慮。

生活中,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的期許和要求會越來越多,希望自己被領導賞識、出人頭地、賺很多錢、被周圍人高看一眼、擁有強大的人脈等。但我們不是馬雲,不是喬布斯,於是很多願望無法達成,這就形成了心理落差,會令人焦慮惶恐,坐立不安。為了減少這些心理落差,人們會非常努力地去做一些事情,甚至不停重複做一些事情,這就是“強迫行為”。

明白了嗎?其實是焦慮惹的禍。所以,當你發現自己出現了反覆性的思維和動作時,要提醒自己,壓力太大了,需求太多了,情緒太緊張了,此時你需要做的是緩解焦慮。

很多人會納悶:焦慮可以自我緩解嗎?完全可以。這裡給大家提供些方法。

【嘗試一下新鮮事物】換一種髮型、聽一首新歌、買一條新裙子、在抖音上學一個新菜……稍微改變一下自己,你會感受到世界充滿了無數的奇妙,你哪裡還有時間焦慮呢!

【與大自然來一次親密接觸】置身於大自然中時,你會顯得格外的心平氣和,精力充沛,心胸開闊。有人會抱怨“殘酷的世界”,那麼為什麼不定期抽離一下?空曠的田野、山間的小路、涓涓的細流、洶湧的波濤、巍峨的高山、綿延的小丘……無一不令人心曠神怡,你哪裡還有心情焦慮呢!

【學會斷舍離】斷掉一些紛繁複雜的念想,捨棄一些“雞肋”甚至是“糟粕”的事物,斷掉一些不那麼必要的需求。你會發現,原來你擁有了那麼多,生活如此美好,你哪裡還捨得焦慮呢!

【處理好最日常的事】早睡早起,飲食規律,高質量的睡眠,適當的體育鍛煉;照顧好身體,控制好情緒,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做一個合理的調整,你會發現自己身心都變輕鬆了,身材也苗條了,你哪裡還需要焦慮呢!

說到這裡,各位讀者明白了嗎,他說強迫,你也說強迫,世界哪有這麼多的強迫症。

作者:喬穎(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副主任醫師)

圖片:視覺中國

編輯:王星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