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面對甦醒期躁動,如何從容應對?

全麻甦醒期躁動是我們臨床上較常碰到的問題,躁動的臨床表現各異,其可能導致患者出現多種併發症,造成意外傷害,甚至影響手術成敗。不僅如此,往往使麻醉醫師的處境非常尷尬。如果是在手術室內甦醒,則需要面對外科醫生抱著膀子、一臉看笑話的表情;即使有了術後甦醒室,也會被同事在背後議論麻醉水平。

面對甦醒期躁動,如何從容應對?

因此,瞭解其發病原因與機制並積極預防處理,不僅對患者安全和手術成功具有重要的意義,也會影響到每一名麻醉醫師的水平提升及樹立良好形象。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迄今為止,全麻甦醒期躁動的發生機制還未明瞭,仍是我們以後的研究工作中具有挑戰性的難題之一。但這不意味著,我們可以任期發生。從以往的研究以及臨床總結中,我們還是積累了大量的經驗:

全麻甦醒期躁動為麻醉甦醒期的一種不恰當行為,表現為興奮、躁動和定向障礙並存,出現不適當行為,如肢體的無意識動作、語無倫次、無理性言語、哭喊或呻吟、妄想思維等。有資料表明,甦醒期躁動大多在麻醉甦醒期急性出現,多發生於拔管後15分鐘左右。

面對甦醒期躁動,如何從容應對?

關於甦醒期躁動的發生率,國內報道為22。5%,國外報道為39。2%或4。7%,差異較大,可能與統計病例數及診斷標準的差異有關。流行病學的研究資料成人發生率5。3%,兒童12%~ 13%,尤其在學齡前兒童,老年人的發生率較高。其中,相當一部分患者需要藥物的干預。

甦醒期躁動的評級也是沒有統的標準, 至今尚未有全球統一的標準,尤其在成人,尚未檢索到合適的標準。在兒童麻醉中,則有一些分級標準:

躁動評分可採用一個五點的分級來評估:平靜唾眠;清醒,安靜;易怒,易激惹、哭鬧;難以安慰,無法控制的哭鬧;無法平靜,迷惑,譫妄。評分為4分或5分的大多需要藥物干預。

準確識別甦醒期躁動,是預防及治療的關鍵。甦醒期躁動的臨床表現多樣:表現為嚴重的焦慮和躁動,興奮、極度煩躁、掙扎。氣管導管的刺激不能耐受,有嗆咳,企圖拔除氣管導管。心率增快,血壓升高,呼吸淺慢,血氧飽和度下降。多動、譫妄,有的患者試圖坐起。表現為劇烈的不協調“拍擊”樣運動。患兒常表現為激惹、不能停止的哭鬧和無法安慰等。

面對甦醒期躁動,如何從容應對?

一旦發生甦醒期躁動,不僅會讓麻醉醫師成就感全無,更是會影響到患者安全。一些患者躁動非常嚴重時會有暴力傾向,例如拔除靜脈留置針、氣管導管、引流管、尿管、胃管,肢體的不自主運動,以及抬高身體有可能會造成窒息、手術切口裂開、手術部位出血、傷口縫線斷裂、尿潛留,而醫護人員亦需要較多的人力來處理。

在這個時候,巡臺護士會跑到隔壁術間找來幾個幫手,一人一隻胳膊或者腿。那場面,確實非常尷尬。那個時候,所有人都會感受到一個意識不清晰的人有多大力氣。

除此之外,在患者躁動時,交感神經興奮,患者迴圈系統不穩定,血壓升高,心率增快,在一些心功能較差或合井有其他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是極其不利的。此外,在一些術後要求患者安靜的手術,例如脊柱外科的手術、腦外科的手術、耳鼻喉科的一些手術,一旦患者躁動而未得到及時處理或處理不得當,將對手術效果造成極大的影響。此外,跌落地上有可能引起骨折、扭傷等。

因此,無論從任何角度,我們都有必要對甦醒期躁動加以研究。

患者本身的因素,是不可忽視的。從專業角度來講,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病人間的個體差異”。

面對甦醒期躁動,如何從容應對?

除發現甦醒期躁動多發生在學齡前兒童以及老年人外,青壯年也有一定比率。近年的一些研究表明,老年患者的發生率較高可能和褪黑素的異常分泌有關。另外,無論是大資料或者臨床經驗均顯示,術後躁動的患者,男性發生率明顯多於女性。

術前過度緊張,可增加甦醒期躁動的發生。在兒童這方面的研究比較多,術前焦慮狀態的評估採用耶魯焦慮分級,研究表明術前焦慮和術後甦醒期躁動有一定的正相關性,而在成人,由於缺乏術前焦慮狀態的評估標準,因此在這方面的研究尚缺乏。有興趣的同仁,可以在這方面加以研究。

不排除的是,有些患者與生俱來對麻醉藥物具有異常反應。包括吸入麻醉藥物,術中一些催眠鎮靜藥,以及阿片類藥物的使用,這可能與患者的遺傳有關。

另外,既往有酒精成癮、阿片類藥物成癮者,麻醉甦醒期會出現類似戒斷綜合徵的表現。有長期服用抗抑鬱藥物的患者,長期服用會減少去甲腎上腺素和5-羥色胺的重攝取,阻斷乙醯膽鹼受體和組胺受體,在吸入全麻時易引起驚厥或心律失常,甦醒期躁動發生率較一般患 者高。

一些研究也表明,有腦部疾病精神疾病病史、認知功能狀態差、血電解質或血糖異常等是發生譫妄、躁動的危險因素。因此,一旦發現患者有相關風險因素,要做好溝通和處置預案。

根據“木桶理論”,桶上的短板決定了桶內盛水的量。外科作為整個團隊中最重要的環節,往往會忽視一些細節,而更加專注於手術本身。因此,這就要求麻醉醫師也要全面瞭解外科手術的部位、手術的時間、甚至某些特殊操作與甦醒期躁動的關係。這一點上,絕大多數麻醉醫師會立刻想到尿管刺激導致的甦醒期躁動。

相關證據顯示,在耳鼻咽喉科手術,呼吸道、乳腺及生殖系統等與情感關係較密切的部位進行手術操作,在兒童既往有耳、扁桃體、鼻、頸、喉等部位手術病史時,甦醒期躁動及情緒不穩發生較高。

有研究分析術後躁動的患者發現:口腔科手術、耳鼻咽喉科手術、乳腺手術、泌尿外科手術、骨科手術和腹外手術術後躁動的發生率分別為63。16%、55。88%、 29。13%、 21。54%、20。63%和9。63%。其中,五官科手術和乳腺手術後躁動的發生率較高。此外,長時間的手術是術後澹妄、躁動發生的危險因素。因此,希望麻醉同仁有機會將這些研究結果展示給外科,有可能會改變外科對術後譫妄的認識而更多理解麻醉科的工作。

極易被人忽視的是,體外迴圈等手術操作所致的微量空氣造成腦血管的栓塞可以引起術後精神運動及神經功能障礙,此類手術時間越長術後發生譫安的機率越高。

唯有自省,方能提高。麻醉學科要充分認識到麻醉原因與術後譫妄之間的關係,才能做到儘可能避免這類情況發生。

面對甦醒期躁動,如何從容應對?

相關研究顯示,術前用藥抗膽鹼類藥的應用與麻醉後的興奮呈正相關,東莨菪鹼可致術後定向障礙及躁動不安,阿托品也可致術後增妄。因此,當排除一些常見原因、仍然無法解釋時,不要忘記這類藥的影響。

令人驚訝的是,麻醉誘導及維持的常用藥中,咪達唑侖、依託味酯以及氯胺酮等均可致甦醒期躁動。至於可揮發吸入麻醉藥物,目前大多都認為這是引起躁動的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這方面有大量的學者做了試驗研究,氟烷、乙醚以及七氟醚、地氟醚、異氟醚等都是值得懷疑的。

在兒童方面,有人在不需要手術而只做MRI檢查的兒童中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在去除外科手術的因素,沒有疼痛刺激下,七氟醚全麻後MRI檢查的小兒,躁動的發生率可達47。6%,這表明七氟醚所致的躁動可以獨立於疼痛的刺激而存在。

然而,吸入麻醉藥引起躁動機制至今不明。這一點,為麻醉同仁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有學者認為快速的甦醒所導致的甦醒期躁動延長了患者停留於麻醉復甦室的時間,因此利弊相抵,並無特別優勢。其理論根據是,吸入性麻醉藥物短期內濃度急劇下降,拔管的時機掌握不合適,患者知曉,患者感覺已經恢復,但是意識尚來恢復,對外界刺激呈高敏狀態。但是,已有相當一部分學者認為, 快速的甦醒和甦醒期躁動並無太大關聯。

肌松藥殘留可導致嚴重的焦慮和躁動,有條件時可行肌松監測,或者常規拮抗肌松。對於這一點,我們不僅要慎重,更要準確把握拮抗的時機以及拮抗帶來的危害。

術後止痛,有可能是術後譫妄的重要誘因之一。在以往的一些研究中,處理譫妄時使用短效鎮痛藥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在一些排除了疼痛的試驗中,躁動依然存在,疼痛並不能解釋所有的躁動。尤其是鎮痛藥物可能導致已拔管病人呼吸抑制的可能,因此要額外謹慎。

術後甦醒延遲的患者運用催醒藥常會增加全麻甦醒期躁動的發生率,有研究結果表明,催醒會增加甦醒期躁動的發生率。需要提醒的是,“自然醒”是麻醉的最佳目標,而催醒需要慎重使用。為了避免麻醉醫師盲目的催醒,在有些麻醉科甚至不常規備催醒藥物。

面對甦醒期躁動,如何從容應對?

相關研究表明,生化及呼吸迴圈系統的不穩定,也是誘發術後譫妄的重要因素之一。具體包括氣道梗阻、低氧血癥、低血容量、酸中毒、高碳酸血癥、低鈉血癥、低血糖以及膿毒血癥等。

值得注意的是,有學者認為,甦醒期躁動與低氧血癥有關,其理論依據是大腦缺氧,呼吸中樞興奮,即產生意識模糊,定向力障礙及躁動不安。

此外,重點提醒的是,迴圈系統併發症,如低血壓,心律失常,胃脹氣、尿瀦留、腦水腫、顱內壓增高等,已被認為可以引起患者全麻甦醒期出現躁動。因此,維持血流動力學穩定是非常重要的。

面對甦醒期躁動,如何從容應對?

在《圍麻醉期突發事件的挑戰》一書中,給了大家很好的應對策略:

對於甦醒期躁動的發生我們還是可以根據以上相關高危因素來預防處理,對於易感人群謹慎用藥,儘量避免發生,並有充足的準備工作,以便能得到及時恰當的處理。

1。術前心理干預

術前的訪視工作需要耐心細緻,除了評估患者的麻醉風險及耐受能力以外,應該和患者進行良好溝通,儘量消除其對麻醉和手術的不解及恐懼。對於小兒患者,則應該和其家長進行溝通,囑其對患兒進行耐心的解釋。

2。術前用藥

術前訪視時根據各個患者情況給出合理的術前醫囑。在一些精神緊張難以配合的患者、老年患者,以及小兒慎用苯二氮卓類鎮靜催眠藥物和抗膽鹼能藥。尤其要注意的是,要減少東莨菪鹼的使用,一般儘量使用阿托品替代。此外有報道,術前使用咪達唑侖可以減少甦醒期躁動,認為咪達唑侖抵消了七氟醚所致的快速復甦。做到個體化用藥,儘量避免由於術前用藥不當所致的甦醒期躁動。

3。誘導及術中維持用藥

如果患者為甦醒期躁動發生的高危人群。那麼誘導所用靜脈藥物應該儘量避免使用依託咪酯。這一點,可能很多同仁都沒有想到。在國外,吸入性麻醉藥物除了全麻維持使用外,在小兒誘導的使用是非常廣泛的,而在國內儘管誘導使用較少。但是,由於吸入麻醉藥物的發展快,優點明確,使用也是非常廣泛的。因此,我們在使用吸入全麻藥物的同時,應該考慮如何能夠減少其所導致的甦醒期躁動。

研究認為,術中複合使用異丙酚或許是一個有效的方法。此外芬太尼、曲馬多的使用或許可以減少甦醒期躁動的發生,在兒童25微克每千克的芬太尼靜脈注射應用於靜吸複合全麻可減少甦醒期躁動。拔除氣管導管前靜脈給予曲馬多1~2mg/kg可以預防手術拔管期躁動。

對3-~7歲的小兒研究發現,在手術結束前5分鐘,給予右美0。15微克每千克能有效地抑制術後躁動。可樂定在麻醉誘導後使用,可以靜脈使用,也可以硬膜外使用,也有較多文獻指出可以減少甦醒期躁動。

4。良好的術後鎮痛

不可否認,手術對患者來說是一個較大的創傷,因此儘量將這個創傷所致的痛苦減小到最低,需要我們合理恰當地使用術後止痛。無論是靜脈還是硬膜外或者其他的給藥方式,都需要根據患者的情況來“滴定“給藥,觀察患者對藥物的反應,在良好止痛的同時防止甦醒延遲及毒性作用的發生。在安全劑量範圍內達到一個良好的止痛效果一直以來是許多同仁在工作中追求的。

5。保持呼吸道通暢,維持迴圈,呼吸、水電解質及各個系統的穩定及平街

在一些手術時間較長,患者情況較差,或者手術所致創傷較大的情況下,應該圍術期注意監測迴圈系統、血氣、水電解質,防止因為低氧血癥,高碳酸血癥,以及其他的水電解質紊亂所致躁動、譫妄。

相關參考文獻及更多案例:詳見《圍麻醉期突發事件的挑戰》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