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如何判斷血液透析患者是否存在血管通路血栓?這個現象一定要注意!

導讀

血栓形成是血管通路的嚴重併發症,包括導管血栓、動靜脈內瘻血栓等。血栓不僅影響血透療效,還可危及患者生命。在出現血栓後,醫護人員需立即干預。那麼,如何及時發現血管通路血栓呢?除了定期採用多普勒彩超診斷系統進行檢查外,還有無其他方法呢?

2022年3月4日,AJKD刊登了來自中國臺灣的前瞻性佇列研究。該研究結果顯示,血液透析患者的身體虛弱情況與血管通路血栓形成的風險密切相關。與非虛弱患者相比,虛弱患者的血栓形成風險比(HR)為

2.31

研究設計

該研究是一項多中心前瞻性佇列研究,涉及9個血透中心。研究自2018年1月開始,至2020年12月結束,共納入761例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納入標準包括:年齡在18~90歲之間;接受維持透析治療6個月以上;入組前3個月內未住院。

然而,虛弱並非完全客觀的一種疾病。因此研究人員透過5種方式來檢測患者是否出現虛弱,分別為體重、主觀感受、體力活動問卷表、握力測試以及行走測試。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患者都接受了上述5種測試,但是所有患者都完成了至少3項測試。

出現以下任意一種情況得1分:

體重減輕;

主觀感受到虛弱和疲倦;

體力活動所消耗的卡路里較少(男性<685kcal/周,女性<420kcal/周);

握力較弱;

行動遲緩。

非虛弱患者為0分,亞虛弱患者為1~2分,虛弱患者為3~5分。

而研究結局為血管通路血栓的形成,主要研究目的是觀察非虛弱透析患者與亞虛弱、虛弱患者之間是否存在血管通路血栓形成風險差異。在資料分析方面,研究人員採用logistic迴歸分析評估臨床特徵與虛弱的相關性,同時採用Cox風險比例迴歸模型校正已知的血栓形成影響因素。

研究結果

參與者平均年齡為65歲(SD = 13),其中348例(43%)為女性,透析的中位時間為39個月。導致終末期腎臟病(ESRD)的首要病因為糖尿病腎病(49%),其他常見共病為心血管疾病(41%)、外周動脈疾病(14%)和卒中(8%)。

在虛弱的各個標準中,主觀感受到虛弱或疲倦(38%)是最常見的,其次為行動遲緩(35%)、低體力活動(25%)以及無意識減肥(2%)。總計有34%的參與者是非虛弱患者、35%為亞虛弱患者以及31%的虛弱患者。

中位研究時間為731日,161例(21%)患者發生了血管通路血栓事件,431例(56%)患者發生了血管狹窄,38例(5%)的患者放棄了血管通路。

研究發現,與非虛弱患者相比,虛弱患者其血栓形成的HR 為

2.31(95% CI,1.55~3.39;P<0.001)

,而亞虛弱患者期血栓形成HR為1。44(95% CI,0。95~2。20;P=0。09)。其他影響因素有糖尿病(HR = 1。65, 95% CI,1。20~2。26;P<0。001)、血栓史(HR =3。49,95% CI,2。50~4。85;P<0。001)。

討論

研究表明,虛弱與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血栓形成顯著相關,可能是血栓形成的相關危險因素。目前,很多研究都發現血液透析患者易虛弱,其患病率在21%至35%不等。導致這些差異的原因可能是標準不一,日韓研究的虛弱定義為患者自述,而美國和本次研究則加入了客觀評估方法,在這種評估體系下,虛弱的患病率在29%至35%之間。

研究人員認為,血栓的形成與多種因素相關,但虛弱恰恰也與多種因素相關。虛弱是耐力、活動和營養狀況的綜合體現,並且也與患者精神相關,因此虛弱是一個綜合評估患者狀況的方法。在研究中,即使調整了年齡、社會因素和合並症後,虛弱的相對風險變化較小。

總而言之,虛弱可能作為血透患者是否會發生血栓的重要評估指標。對於臨床醫師、護士而言,可以通過了解患者體重、主觀感受、行動能力等方法判斷患者是否存在虛弱,並對血栓形成風險進行分層管理。在未來,研究重點為

減輕虛弱狀況可否改善血栓形成風險

參考文獻:

1。LuoCM, Hsieh MY, Cheng CH, et al。 Association of Frailty With Thrombosis ofHemodialysis Vascular Access: A Prospective Taiwanese Cohort Study。 Am J KidneyDis。 2022 Mar 4:S0272-6386(22)00524-8。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