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小云龍養蠶知識百科(2)

卵色

蠶蛾初產下的卵一般呈淡黃綠色,經2-3日隨著內部胚胎的發育,卵色變成淡茶褐色,此後逐漸趨濃,4-5日後即變成品種的固有顏色。卵色有紫、灰、褐、綠、橙、黃、赤、白等,最普通的卵色為紫灰色,其濃淡也因品種而有差異。

卵殼

蠶卵卵黃膜外側圍卵殼。卵殼一般無色透明,但也有帶淡黃或淡綠色的。卵殼含大量甘氨酸、胱氨酸等稱為卵殼質的一種硬蛋白所構成。

蟻蠶

剛孵化的蠶寶寶,稱為蟻蠶,頭帶黑褐色而有光澤,體部帶暗色;胸腳近乎黑色,腹腳末端的鉤爪呈單序的環狀排列。蟻蠶最顯著的特徵是體表面生有多數瘤狀突起,在環節上有一定位置排列,其上著生3-6根剛毛。蟻蠶食桑葉後逐漸成長,瘤狀突起隨著體壁的伸展而消失,體色趨淡,此時通稱“疏毛期”,並非剛毛脫落。

蛻皮

蛻皮過程開始時,逐漸停止取食,排出消化管內的殘餘物。

用絲在蠶座上用腹足抓住,使眠中蠶體不易脫落,乃舉起蠶體的前半部分而靜止不動,

約經3-6小時,在頭胸交界處出現淡褐色三角形,即新頭部所在。

舊錶皮的最下層出現從真皮細胞中(蛻皮腺)分泌出來的物質(蛻皮液)被溶解的狀態。

真皮細胞的上端發生突起,表面覆有一層薄膜狀的新上表皮。突起周圍層積由真皮細胞分泌的表皮物質,形成新的內表皮和外表皮。

蠶的前半身降下,全身起波狀運動,經1-2小時後在頭胸交界處的舊皮的背面出現“T”形裂口。

新頭很快從裂口脫出,56分鐘後全身脫離舊皮。

蛻皮時除脫去舊皮外,前後部消化管、前部絲腺、涎腺、一部分馬氏管及氣管等內膜亦同時脫出。

蛻皮後的蠶,舉起前半身靜止一定時間後,開始繼續食桑。

結繭

蠶寶寶的結繭過程,大致可分為下列四期:

第一期,熟蠶上後,在上爬行,時常擺動前半身,向左右前後探索,直至找到適當的營繭場所後,便吐絲附著族上,形成一個繭的支架然後排空消化管的內容物,並在支架上繼續吐絲,作成繭網。這是結繭的準備時期,還沒有形成蠶繭的輪廓。

第二期,在繭網的內面,吐出凌亂疏鬆的絲圈,加厚繭網,隨後吐絲的動作改為“C形,以至形成一層松亂的繭衣。隨著繭衣的完成,開始出現蠶繭的輪廓。

第三期,繭衣形成後,在繭衣的內部空間(繭腔)周圍,繼續吐由“∽”形改成“∞”形的絲圈。這時蠶體前後兩端向背方仰曲,以腹足固定在繭腔內壁,頭部左右擺動吐絲。每個“∞”形絲圈長軸為1-2毫米,每吐出15-25個“”形絲圈為一組,稱一個繭片。每一個繭片完成後,轉移位置形成第二個繭片,如此繼續哇絲,逐漸形成繭層。吐絲時絲膠未乾,有粘著性,與先前吐出的繭絲膠著,形成繭層絲縷的膠著狀態。

第四期,由於大量吐絲以及能源物質的消耗,蠶體顯著縮小,頭部的擺動減慢,振幅縮小,而且失去節奏性,在繭的最內層吐成一薄層蛹襯。最後幼蟲頭向繭的上端,尾部向下,吐出最後留存在體內的絲物質,形成一團鬆軟的繭頂,這就完成了吐絲結繭的過程,等待化蛹。

小云龍養蠶知識百科(2)

蛹蛻皮在熟蠶吐絲完畢後進行,初期蠶體靜止不動,體軀縮短,前端4個環節和後端3個環節顯著縮小,第5、9環節稍膨大,蠶體略呈紡錘形。在此表皮與真皮分離並分泌形成蛹表皮期間,特稱預蛹。一般經2-3日蛹皮形成,蠶體開始蠕動,不久(2-4小時)在頭胸境界處及第1-2胸節的背面出現“T”形裂縫,約10—20分鐘後,蛹體從舊皮脫出。初蛻皮的蛹全體白色,體壁柔軟易破,隨著時間經過而逐漸硬化著色,變成褐色。

蛹期一般2個星期左右。

蛹體,分頭、胸、腹三部分。頭部很小,前端白色部分背方的一小部分稱頭頂,前方略呈方形的部分為額,額的下方為唇基,唇基後方接上唇。額的兩側有1對向下後方彎曲的觸角,觸角基部的下方有1對複眼。上唇兩側可見有黑褐色已退化的上顎,下唇被掩蓋在下顎下面。

胸部由3個環節組成,從蛹的背面看,第1胸節略呈扁的六角形,稱前胸;第2胸節最大,五角形,稱中胸;第3胸節最小,稱後胸。胸部環節的腹面各生足1對,分別稱前足、中足、後足。胸足緊貼在胸部腹面,大部分被掩蓋在翅下,從外面只能看出前足和中足的一部。前胸兩側,各有氣門一個,中胸和後胸的兩側各有翅1對,後翅被前翅掩蓋,僅露前緣。

腹部由於幼蟲期第9和第10腹節癒合,外觀上只現9個環節,以第4、5、6三個腹節最大,前方和後方的環節均漸縮小。第4、5、6、7四個腹節之間能活動,特稱運動環節。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