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人體郄穴有妙用,善治血癥與痛症

郄穴在臨床上主要用於治療本經循行部位及所屬臟腑的急性病證。陰經郄穴多治血證,如手太陰肺經的郄穴孔最治咳血,足厥陰肝經的郄穴中都治崩漏。陽經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頸項痛取足少陽膽經郄穴外丘,胃脘疼痛取足陽明胃經郄穴梁丘等。此外,郄穴還有診斷作用,當某臟腑發生病變時,可按壓郄穴進行檢查。

人體郄穴有妙用,善治血癥與痛症

十六郄穴在人體的分佈以及功用(注:點選以下穴位名一鍵穴位詳解)

1、足太陰脾經之郄穴

——

地機穴

,位於人體的小腿內側,當內踝尖與陰陵泉穴的連線上,陰陵泉穴下3寸。可治療腹痛,洩瀉,小便不利,水腫,月經不調,痛經,遺精等症。配三陰交穴治痛經;配隱白穴治崩漏。配合穴陰陵泉治療股內側痛。股內側痛多由氣虛寒凝,經脈失養,肌肉攣縮而成。其病位屬脾經所過之處,地機穴為脾經之郄穴,是本經經氣深集的部位,具有較強的解痙鎮痛,行氣活血之功,陰陵泉是脾經之合穴,脈氣最盛,使氣隨血流,氣行血行,脈道充盈,氣血流暢,經筋和緩,疼痛自止。

2、手太陰肺經郄穴

——

孔最穴

在前臂掌面橈側,尺澤穴與太淵穴連線上,腕橫紋上7寸處。該穴具有清熱涼血之功,善治血證,主治咯血、嘔血等出血疾患。尺澤為手太陰肺經之合穴,根據“

實則瀉其子

”的原則,針刺此穴可瀉本髒之熱,故有瀉肺熱,涼血止血之功,主治潮熱,咯血,咽喉腫痛等,兩者配伍使用治療陰虛火旺咯血。

3、手陽明大腸經郄穴

——

溫溜穴

,在屈肘時,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穴溪穴與曲池穴連線上,腕橫紋上5寸處。該穴可治療急性疼痛,有清熱解毒,瀉火消腫,祛瘀止痛之功,主治咽喉腫痛,面腫等。《甲乙經》:

喉痺不能言,溫溜及曲池主之

。兩者還共同具有祛風溼,利關節,通經絡,止痺痛之功,用以治療上肢不遂,肘臂痛等。

4、足陽明胃經郄穴

——

粱丘穴

,取該穴時屈膝,在髂前上棘與髕骨外上緣連線上,髕骨外上緣上3寸。該穴是足陽明脈氣深聚之處,故有理氣和胃止痛之功,主治胃痛,胃腸痙攣等症。足三里是足陽明之下合穴,是治療脾胃病的首選穴,能補能瀉,能升能降,具有健脾,消積滯,和胃降逆,通腑利溼之功。《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腹脹,胃脘當心而痛,取之三里也。本穴為機體強壯要穴,益氣養血,健脾補虛,扶正培元之功益彰。兩穴配以犢鼻,血海,陽陵泉,阿是穴,還可治療膝骨性關節炎。

5、手少陰心經郄穴

——

陰郄穴

,位於人體的前臂掌側,當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腕橫紋上0。5寸。該穴具有清心安神之功效。可治療神經衰弱,癲癇;鼻出血,急性舌骨肌麻痺;胃出血,心絞痛,肺結核,子宮內膜炎等急症。

6、手太陽小腸經郄穴

——

養老穴

,位於人體的前臂背面尺側,當尺骨小頭近端橈側凹緣中。該穴具充養陽氣之功效,可主治目視不明,肩、背、肘、臂痠痛等症。配太沖穴、足三里穴可治目視不明。養老穴對治療青春痘或熬夜引起的面部小泡有特效,對眼睛疲勞也有奇效,而神門為檢查迴圈系統的重要穴道,對消除疲勞也有幫助,兩者聯合可提升氣血,保持手腳靈活。

7、足太陽膀胱經郄穴——金門穴

,位於人體的足外側部,當外踝前緣直下,骰骨下緣處。該穴屬足太陽膀胱經,太陽主表,故有祛風散寒,舒筋活絡之功,主治腰痛,外踝痛,下肢痺痛等。委中則為足太陽合穴,膀胱經屬水,水性寒涼,故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之功,有“血郄”之稱,膝為筋之府,本穴位居膝窩,具有舒筋活絡,祛風溼,止痺痛的功效。主治腰痛,半身不遂等。郄穴與合穴配合使用,祛風活絡之功更為突出。如金門配大腸腧、委中、命門治療腰痛效果頗豐。

8、足少陰腎經郄穴——承漿穴

,位於人體的面部,當頦唇溝的正中凹陷處。該穴是連通體表體內的一個穴位,可主治口眼歪斜,唇緊,面腫,齒痛,齒衄,齦腫,流涎,口舌生瘡,暴喑不言,消渴嗜飲,小便不禁,癲癇。如配合委中穴可治衄血不止;配風府穴治頭項強痛、牙痛等症。

9、手厥陰心包經郄穴

——

郄門穴

,位於腕橫紋上五寸。該穴善治血證,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之功,主治咳血,嘔血等。曲澤歸手厥陰心包經,心包為心之外衛,代心行令,故有寧心安神,寬胸理氣,活血化瘀之功,主治心痛,煩躁等,此外,本穴具有通經活絡,疏利關節之功,用以治療肘臂痛,上肢顫動等。

10、手少陽三焦經郄穴

——

會宗穴

,位於人體的前臂背側,當腕背橫紋上3寸,支溝穴尺側,尺骨的橈側緣。該穴具有吸溼降濁的功效。可治療耳聾,癇證,上肢肌膚痛等症。配聽會穴、耳門穴治療耳聾;配大包穴治上肢肌肉疼痛,軟組織挫傷。

11、足少陽膽經郄穴

——

外丘穴

,位於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緣,平陽交穴。該穴有傳遞風氣的作用。可治療頸項強痛,胸脅痛,瘋犬傷毒不出,下肢痿痺,癲疾,小兒龜胸等症。如配伍腰奇、間使穴、豐隆穴、百會穴治癲癇;配環跳穴、伏兔穴、陽陵泉穴、陽交穴治下肢痿、痺、癱;配陵後、足三里穴、條口穴、陽陵泉穴治腓總神經麻痺。

12、足厥陰肝經郄穴

——

中都穴

,位於人體的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7寸,脛骨內側面的中央。該穴主治血證,具有清肝瀉熱,涼血之功,可治療急性肝炎、膝關節炎、子宮出血、疝氣等疾病。

13、陰蹺脈郄穴

——

交信穴

位於人體的小腿內側,當太溪穴直上2寸,復溜穴前0。5寸,脛骨內側緣的後方。該穴有外散寒冷水溼的功效。可主治月經不調,崩漏,陰挺,洩瀉,大便難,睪丸腫痛,五淋,疝氣,陰癢,瀉痢赤白,膝、股.內廉痛等症狀。如配伍關元穴、三陰交穴治婦科疾患之月經不調;配太沖穴、血海穴、地機穴治崩漏;配中都穴治疝氣;配陰陵泉穴治五淋;配中極穴治癃閉;配關元穴治陰挺等。

15、陰維脈郄穴

——

築賓穴

位於人體的小腿內側,當太溪穴與陰谷穴的連線上,太溪穴上5寸,腓腸肌肌腹的內下方。該穴具散熱降溫之功效。主治癲狂、癇證、嘔吐涎沫、疝痛、小兒臍疝、小腿內側痛等症。配腎俞穴、關元穴治水腫;配大敦穴、歸來穴治疝氣;配承山穴、合陽穴、陽陵泉穴治小腿痿、痺、癱;配水溝穴、百會穴治癲狂、癇證。

16、陽蹺脈郄穴

——

跗陽穴

,位於人體的小腿後面,外踝後,崑崙穴直上3寸。該穴屬足太陽膀胱經,有吸熱化溼之功效。主治頭痛、腰骶痛、下肢痿痺、外踝腫痛等症。

從上述十六郄穴各自的主治範圍可以看出

(1)

陰經郄穴多治血證;

(2

)陽經郄穴多治急性疼痛。

黃帝紀元:四千七百一十七年

夏曆:庚子年庚寅月乙酉日

支援我們

請點“贊”、點“在看”

點這裡打賞支援!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