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頭孢菌素給藥前有必要常規皮試嗎?皮試能否挑起“預測過敏風險”的重擔?

談到頭孢菌素皮試問題,很多人認為青黴素和頭孢菌素都屬於 內醯胺類藥物,都具有 內醯胺環,青黴素給藥之前需要常規皮試,因此頭孢菌素也需要皮試。其實這個觀念是錯誤的。青黴素和頭孢菌素在結構上有相似之處(圖1),但由於青黴素 內醯胺環連線的是噻唑環,而頭孢菌素 內醯胺環連線的是噻嗪環,再加上側鏈的不同,導致青黴素和頭孢菌素進入體內生成的代謝產物並不相同。目前頭孢菌素的分解產物尚不明確,但現有證據表明頭孢菌素類的抗原決定簇主要由其側鏈結構所構成,而非 內醯胺環。

頭孢菌素給藥前有必要常規皮試嗎?皮試能否挑起“預測過敏風險”的重擔?

【圖1】青黴素和頭孢菌素分子結構比較

青黴素與第一代頭孢菌素之間的交叉反應機率較高,有研究證實約為10%

,因為早期一代頭孢菌素中含有痕量青黴素,且早期頭孢菌素側鏈結構與青黴素相同或相近。

而第二代頭孢菌素與青黴素之間的交叉過敏反應率僅為2~3%,第三、四代頭孢菌素與青黴素之間的交叉過敏反應率更低至0.17~0.7%。青黴素過敏的患者,對第一代頭孢菌素過敏的機率較普通人群高,而第二代、第三代頭孢菌素過敏的發生率較普通人群無顯著差異

[1-4]。青黴素的側鏈若和頭孢菌素的R1側鏈基團是否相同或相似(頭孢氨苄、頭孢羥氨苄、頭孢拉定、頭孢克洛),則可能發生交叉過敏[5]。研究證實,頭孢菌素之間的交叉過敏也主要由於相同或相似的R1側鏈基團所導致[6]。

由於頭孢菌素體內代謝產物尚不明確,無商業化皮試試劑;皮試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尚未確定,因此頭孢菌素皮試價值遠不如青黴素皮試。韓國學者進行一項研究,納入1421例患者,使用多種頭孢菌素對患者進行皮試,其中74例(5。2%)至少對一種頭孢皮試陽性,但給予這些患者皮試陽性的藥物後均未出現速發過敏反應,反而皮試陰性患者,有4例(0。28%)出現全身蕁麻疹和瘙癢,結論為由於靈敏度和陽性預測值過低,頭孢菌素常規皮試對速發過敏反應無預測價值[7]。

歐美國家在使用頭孢菌素前常規不需要進行皮試,但需要詳細詢問既往過敏史和用藥情況。

既往有青黴素、頭孢菌素過敏主訴的患者,如需使用這類藥物,由變態反應科醫生首先進行青黴素、頭孢菌素的皮試,必要時進行藥物激發試驗,以確認或排除藥物過敏;確實過敏的患者選用與病史中致敏藥物側鏈不同的頭孢菌素進行皮試及藥物激發試驗,以確認可安全使用的頭孢菌素。

日本以前也曾要求給予頭孢菌素前常規進行皮試,但在2004年基於頭孢給藥前常規皮試篩查價值不大,美國不做,過敏反應發生率低於日本,且皮試假陽性率高,而停止頭孢菌素用藥前常規皮試,2009年回顧頭孢菌素過敏反應臨床資料,再次肯定不做皮試的決策。

我國《臨床用藥須知》以及《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均未要求給予頭孢菌素前常規進行皮試

,僅要求在「用本品前,必須詳細詢問患者先前是否有對頭孢菌素類、青黴素類或其他藥物的過敏史」。而國內目前頭孢菌素皮試現狀混亂,有些省份要求做,有些省份不要求做,有些醫院要求做,有些不要求做。皮試液的規定也混亂,有些醫院頭孢菌素給藥前行青黴素G皮試,有些使用頭孢菌素藥物稀釋液,有些先做青黴素G皮試再做頭孢菌素皮試。國內皮試操作均不加入陰性、陽性對照,皮試操作的護士沒有經過變態反應專科培訓,無論操作方法還是結果判讀,存在諸多問題,造成假陽性率極高,浪費大量人力、物力,延誤患者的治療,縮窄患者的抗菌藥物選擇範圍,同時也造成當前抗菌藥物使用品種結構不合理,並間接加劇細菌耐藥性增長趨勢。世界過敏學會/美國過敏及臨床免疫學會青黴素及頭孢菌素過敏檢測工作組在近期的一篇述評[8]提到「目前所有的 內醯胺類藥物過敏檢測方法(除藥物激發試驗外)用於低風險的個體進行過敏篩查都是有問題的」,「不推薦對無 內醯胺類藥物過敏反應史的患者在給藥前進行面板試驗。在 內醯胺類藥物給藥前進行面板試驗的國家,面板試驗的假陽性率非常高。」

綜上所述

把預測過敏風險的重任擔在頭孢給藥前常規皮試上,無科學依據,國際指南反對,國內無法規要求,且弊大於利, 因此是沒有必要的。由於沒有準確預估頭孢菌素過敏的方法(除非進行激發試驗),只有加強用藥前病史的詢問及甄別,加強用藥後監測,出現嚴重過敏反應後進行及時、正確的進行救治。

參考文獻

(可上下滑動瀏覽)

[1] Perez-Inestrosa, E。, et al。 Cephalosporin Chemical Reactivity and Its Immunological Implications。 Curr Opin Allergy Clin Immunol, 2005。 5(4): 323-30。

[2] Pichichero, M。E。 et al。 A Review of Evidence Supporting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Recommendation for Prescribing Cephalosporin Antibiotics for Penicillin-Allergic Patients

Pediatrics, 2005。 115(4): 1048-57。

[3] Madaan, A。 et al。 Cephalosporin Allergy。Immunol Allergy Clin North Am, 2004。 24(3): 463-76, vi-vii。

[4] Pichichero, M。E。et al。 Safe Use of Selected Cephalosporins in Penicillin-Allergic Patients: A Meta-Analysis。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2007。 136(3): 340-7

[5] Mirakian R, et al。 Management of Allergy to Penicillins and Other Beta-Lactams Clin Exp Allergy。2015;45(2):300-27。

[6] Romano A, et al。 IgE-mediated Hypersensitivity to Cephalosporins: Cross-reactivity and Tolerability of Alternative Cephalosporins。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5;136(3):685-691。

[7] Yoon SY et al。 Validation of the Cephalosporin Intradermal Skin Test for Predicting Immediate Hypersensitivity: A Prospective Study with Drug Challenge。 Allergy。 2013 ;68(7):938-44

[8] Torres MJ, et al。 Controversies in Drug Allergy: Beta-Lactam Hypersensitivity Testing。 J Allergy Clin Immunol Pract。 2019。7:40-45。

專家介紹

頭孢菌素給藥前有必要常規皮試嗎?皮試能否挑起“預測過敏風險”的重擔?

孟娟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過敏性疾病診治中心,副教授,博士,2009年在比利時根特大學耳鼻咽喉頭頸外科訪學,2015年在英國皇家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醫院過敏反應科訪學。任中華醫學會變態反應學分會青年委員及變應原特異性診斷及免疫治療學組成員,中華預防醫學會過敏疾病預防與治療分會委員,中華預防醫學會食物及藥物過敏預防學組副組長,四川省醫學會變態反應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四川省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專委會鼻科組副組長,四川省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會鼻科專委會副主任委員。負責自然科學基金以及四川省級課題8項。發表SCI文章以及核心期刊論文40餘篇,參編專著1部,獲專利1項。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