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心房麻痺,是怎麼回事?

心房麻痺,又稱心房靜止,指心房電活動和機械活動喪失,其心電圖的突出特點是心動過緩、交界區逸搏心律、無P波。Chdvez於1946年首次報道了心房麻痺。雖然心房麻痺在臨床上非常少見,但患者常表現為腦卒中、暈厥甚至猝死,應引起重視。

定義

心房麻痺指心房無電活動和機械收縮,以食管內和心腔內心電圖心房波消失為主要特徵。心房麻痺的體表心電圖及腔內心電圖,無可識別的P波和A波。

分類及病因

心房麻痺的常見病因有病毒性心肌炎、心肌澱粉樣變性、風溼性心臟病晚期、Ebstein畸形、Emery-Dreifuss肌營養不良等。

Bloomfild等將心房麻痺分三型,即一過型、臨終型和持久型。一過型見於洋地黃、奎尼丁等藥物中毒、高鉀血癥、心肌炎以及低氧血癥等。有報道表明,在嚴重擴張型心肌病、過度左心房消融以及全身麻醉的患者中也會出現心房麻痺。臨終前心房麻痺,為死亡前心律失常。

持久型心房麻痺是長期心房肌損害和纖維化的結果,通常有房性心律失常,起始為暫時性心房麻痺,能自行恢復竇性心律,隨著病變進一步發展後,體表心電圖上心房電活動消失,但此時心腔內心電圖仍可顯示低振幅A波,對高電壓起搏脈衝有反應,最後出現永續性心房麻痺。持久型心房麻痺常常由心肌病變或基因異常所致,如長期心臟瓣膜病、風溼性心臟病、心肌病、心肌澱粉樣變、肌營養不良症及 Eistein畸形等。

發病機制

動物實驗表明,超速抑制時心臟起搏細胞的鈣超載抑制正常的起搏活動,導致傳導功能下降。竇房結細胞間電耦聯減少,細胞內鈣增加又使細胞間電阻增大。慢性房性心動過速時,竇房結及其附屬的起搏細胞很可能連續超速抑制,發生細胞內鈣超載,使起搏活動處於抑制狀態。超速抑制突然終止時,竇房結和心房起搏細胞活動恢復慢和/或存在傳出阻滯,最終導致心房麻痺。

心房麻痺是多種病因引起心房肌區域性或瀰漫性變性、壞死、心肌纖維化,以及大量脂肪細胞集聚、澱粉樣變等病理變化,使心房肌喪失電興奮活動及機械收縮功能,心率緩慢,最終導致左室負荷增加,心排血量減少。隨年齡增長,心功能逐漸下降,臨床出現暈厥、心力衰竭、室上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等。

臨床表現

除原發病表現外,主要表現為緩慢性心律失常和右心衰竭,如乏力、食慾不振、噁心、水腫、呼吸困難或暈厥、猝死等。

診斷

Baldwin等認為,體表心電圖所有導聯、食管及心腔內心內電圖均無 P波,QRS波群呈室上性,電刺激心房無反應,即可診斷心房麻痺。Patton等提出強調心房刺激無反應對診斷心房麻痺的重要性。

Woollicroft等把永久性心房麻痺的診斷標準界定為,體表心電圖上無P波或F、f波,心腔內標測無心房除極波;頸靜脈波和右房測壓記錄無a波,QRS波呈室上性,起源於房室交界區或竇房結;超聲心動圖或心血管造影檢查未見心房肌收縮活動;較高強度的電刺激不能產生心房激動。

治療

一過型心房麻痺可針對病因治療,有望轉復為竇性心律。對於持久型心房麻痺,只能選擇VVI起搏方式,AAI起搏方式無效,也不宜用DDD起搏方式。對於有室性心動過速和心室顫動的患者,則需要植入埋藏式心臟復律除顫器,以防止暈厥和猝死的發生。

另外,患者還需長期口服抗凝劑,防止腦卒中和周圍血管栓塞。需要注意的是,房顫患者復律後出現的心房麻痺多為暫時性,有必要在此階段給予抗凝治療,防止心房內血栓形成。更需格外注意的是,少數情況下,心房麻痺時交界區逸搏心律不規則,體表心電圖類似房顫,直流電覆律後容易出現心臟停搏或嚴重的心動過緩。

作者介紹

心房麻痺,是怎麼回事?

林明寬

,三亞市人民醫院副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長期從事心血管內科心電生理介入,曾在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進修一年。目前擔任《心血管病學進展》、《廣東醫學》、《實用心電學雜誌》、《重慶醫學》雜誌、《中國醫藥導報》審稿專家。擔任海南省綠色電生理聯盟常委,海南省醫學會心血管病專業委員會委員,海南省心律失常委員會委員。

參考文獻

1。 劉英明, 李田昌。 心房靜止。 中國心血管雜誌, 2014, 19(3): 232-233。

2。 劉啟明, 周勝華, 祁述善等。 心房麻痺2例。 中國現代醫學雜誌, 2004, 14(18) :135-136。

3。 李波, 黃兆銓, 朱敏。 病態竇房結綜合徵起搏器植入後心房靜止2例。 心電與迴圈, 2013, 32(6): 514-515。

4。 臧小彪, 董穎雪, 張樹龍等。 心房靜止伴巨大心房起搏器更換一例。 中華臨床醫師雜誌, 2012,6(2): 542-543。

5。 譚琛, 王波, 崔俊玉。 心房靜止及研究進展。 中華心律失常學雜誌, 2009,13(4): 315-316。

6。 杜雲蕙, 唐詠。 心房靜止2例。 實用心電學雜誌, 2005, 14(1):50。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