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為什麼現在的黃精會選擇九蒸九曬呢?

黃精在道教神仙故事裡是最常見的一味藥物,《神仙傳》裡很多男女老少神仙都是透過服食黃精脫胎換骨走上長生之路的。中國人從什麼時候開始服食黃精的,恐怕已經說不清了。據張華《博物記》中說:“昔黃帝問天姥曰:天地所生,有食之令人不死者乎?天姥曰:太陽之草名黃精,食之可以長生。”這大概是有關服食黃精的最早記載。東晉道士兼著名醫藥家葛洪,在他的《抱朴子·仙藥》中亦講過黃精“服之十年乃可大得其益”“昔人以本品得坤土之氣,獲天地之精,故名”

為什麼現在的黃精會選擇九蒸九曬呢?

黃精是百合科黃精屬的植物,2015版藥典關於它的性味歸經、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有詳細的說明

【性味歸經】甘、平;歸脾、肺、腎經

【功能主治】補氣養陰,健脾,潤肺,益腎。用於脾胃氣虛,體虛乏力,胃陰不足,口乾食少,肺虛咳嗽,勞嗽咳血,精血不足,腰膝痠軟,鬚髮早白,內熱消渴。

【用法用量】9-15g

為什麼現在的黃精會選擇九蒸九曬呢?

歷代本草著作對黃精的記載:

《神仙芝草經》:“黃精寬中益氣,使五臟調良,肌肉充盛,骨髓堅強,其力倍增,多年不老,顏色鮮明,發白更黑,齒落更生。

《日華子本草》:補五勞七傷,助筋骨,止飢,耐寒暑,益脾胃,潤心肺。

《開寶本草》:味甘,平,無毒。主補中益氣,除風溼,安五臟。

《本草綱目》:黃精受戊己之瀉氣,故為補黃宮之勝品。土者萬物之母,母得其養,則水火既濟,木金交合,而諸邪自去,百病不生矣。補諸虛,止寒熱,填精髓,下三濁。

《藥性解》:黃精,味甘,性平,無毒,入脾、肺二經。補中益氣,除風溼,安五臟,駐顏色。

《景嶽全書》:一名救窮草。味甘微辛,性溫。能補中益氣,安五臟,療五勞七傷,助筋骨,益脾胃,潤心肺,填精髓,耐寒暑,下三蟲,久服延年不飢,發白更黑,齒落更生。

《本草備要》:平補而潤。平甘。補中益氣,安五臟,益脾胃,潤心肺,填精髓,助筋骨,除風溼,下三蟲。以其得坤土之精粹,久服不飢。氣滿則不飢。

《本經逢原》:黃精為補黃宮之勝品,寬中益氣,使五臟調和,肌肉充盛,骨髓堅強,皆是補陰之功。

《本草分經》:甘,平。補氣血而潤,安五臟,益脾胃,潤心肺,填精髓,助筋骨,除風溼。

為什麼現在的黃精會選擇九蒸九曬呢?

黃精為什麼要九蒸九曬呢?

九蒸九曬,在古書裡又叫九蒸九曝、九制。是一種傳統的炮製中藥的方法,一般用來炮製比較珍貴的藥材,以補品為主。

唐朝孫思邈《千金翼方》中有黃精炮製方法的記載:“九月末掘取根,揀肥大者去目熟蒸,微暴幹又蒸,暴幹,食之如蜜,可停。”此法謂之“重蒸法”

唐朝孟詵《食療本草》在繼承總結前人炮製加工之法的基礎之上,首推“九蒸九曝”的方法來炮製黃精,其法:可取甕子,去底,釜上安置,令的所盛黃精,令滿,密蓋,蒸之,令氣溜,即曝之第一遍,蒸之亦如此,九蒸九曝。蒸之,若生則刺人咽喉,曝使幹,不爾朽壞。

明代陳嘉謨《本草蒙筌》“洗淨,九蒸九曝代糧,可過凶年,入藥療病。。。 。。。”

《日華諸家本草》雲:黃精單服,久蒸九曝,食之駐顏斷谷。

從上述古法炮製的資料中不難看出九蒸九曬黃精,主要來說是兩方面:

1、降低藥物的滋膩粘稠性質,讓藥物變得容易消化。我們都知道,無論再好的食物或者藥物、補品,吃到肚子裡,最重要的就是消化吸收。只有能有效的消化吸收,它才能起到作用,才能補身體;如果消化吸收不了,原封不動拉出來還算好的,如果堆積在身體裡面,就是痰溼和毒素,對身體是有害的。而補藥,很多都是“滋膩”的性質,黏黏的、油性大、蛋白質分子大,不容易消化,更不容易吸收。現代人又基本上都脾胃虛弱,滋膩的東西很容易堵在身體裡,變成毒素。而經過九蒸九曬之後,就軟爛了,大分子的油脂、蛋白質也分解成了比較小的分子,普通人都能夠比較容易的消化吸收了。所以很多人吃生的芝麻等補品不消化,容易胃脹,沒有效果,可是吃九蒸九曬的就有效果了。

2、分解藥物裡的毒性和雜質,使藥性更純更平和。古代的中藥,以“性、味、氣”來描述功效和性質,認為九蒸九曬之後,藥的性味能夠更純粹,去掉不需要的雜味。用科學來解釋,有一些藥物裡的毒性和容易造成過敏的物質、雜質,在長期反覆蒸煮後能夠分解。九蒸九曬後,藥物的毒性得到控制,副作用更少,藥效更純,服用更安全。

傳承古法,將黃精九蒸九曬可以讓其療效更突出!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