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健康】中醫藥治療慢性胃炎癌前病變cag癌前病變,你知道多少呢?

【健康】中醫藥治療慢性胃炎癌前病變cag癌前病變,你知道多少呢?

中醫藥治療慢性胃炎癌前病變

CAG癌前病變在傳統醫學中常被稱為“胃痛”“胃痞”“嘈雜”等,這些病名主要是依據患者上腹部疼痛不適,胃脘痞塞不舒,或胃中空虛等臨床症狀來命名的。“胃痞”是目前被學術界公認的中醫病名,但在臨床實踐中,還應根據患者的客觀症狀和體徵來規範診斷。

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近心窩處疼痛為主症的一種病證,《靈 樞·邪 氣 髒 腑 病 形》中記 載:“胃病者……胃脘當心而痛。”在唐宋之前,由於胃痛和心痛有時部位相似,因而常將兩者混淆,直到金元時期,“胃脘痛”首次常見於《蘭室秘藏》,從而成為一種獨立的病證。

痞滿是以自覺心下痞悶不舒,觸之柔軟,壓之無痛為主要表現的病證。其病名首次記載於《傷 寒論》:“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至明清時期,《景嶽全書》明確提出了實痞與虛痞、實滿與虛滿的辨證方法,對後世的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嘈雜是指胃中空虛,似飢非飢,似辣非辣,莫可名狀的病證。

該病名最早見於《丹溪心法·嘈雜》,曰:“嘈雜,是痰因火動,治痰為先。”《景嶽全書·嘈雜》篇中用“似飢非飢……似痛非痛”形容了嘈雜的主要症狀。目前,對於CAG癌前病變中醫病名的認識觀點不同,有些學者認為應該按照其西醫病名將中醫病名統一,但中醫和西醫有其自身的特點,屬於兩種不同的理論體系。

西醫學對於該病病名的認識是基於病理層面的,而中醫學則是根據疾病的主要症狀來命名,如以上腹痛為主者,當屬胃痛;以脹滿不舒為要者,當屬胃痞……我們不應該將西醫病名生搬硬套加到中醫病名上來,這樣會使中醫失去其特色,所以在臨證中面對不同情況,還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病因

外邪犯胃外感六淫之邪,內犯脾胃,導致其運化功能失常,升清、降濁失司,中焦氣機壅滯,發而為痞;氣滯血阻,壅塞不通,不通則痛,引發胃痛等表現,正如李杲所謂:“腸胃為 市……若風、寒、暑……一氣偏勝,亦能損胃傷脾”。

飲食不節飲食不節制,嗜辛辣刺激、生冷、肥甘之品,可產生溼熱,溼熱盤踞中焦,滯胃損脾,發為泛酸、嘔吐等,如《素問·痺論》中所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情志失調過度憂思易傷脾臟,大惱大怒易損肝臟,肝氣鬱結,最易橫逆犯胃,脾胃納運功能失調,胃中食糜難以腐熟,留滯中焦,可致痞滿、胃痛、吐酸等症狀,在《景嶽全書》中有相關論述“怒氣暴傷,肝氣未平而痞”。

素體脾虛先天脾胃不足,納運功能失健,飲食困難或食物在胃中停滯,氣機鬱滯,逆氣上犯,發為嘔吐、噁心、納少 等 症,正如《脾 胃 論》中 所 述:“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

病機

由於CAG癌前病變有著錯綜複雜的病因,因而其在發病機制的演變上亦多變化。其病機屬本虛標實,本乃脾胃虛弱,標乃寒、熱、溼、瘀、毒等。如果先天稟賦不足,或由於飢飽無常、長期疾病和疲勞等而致後天失去濡養,均能損害脾胃,導致脾胃氣虛,無力運化,水溼、痰濁等穢濁之氣內停,中焦氣機受阻,鬱而化熱,產生溼熱;

氣虛導致血液執行無力或熱邪灼傷絡脈,血液不遵循正常路徑,溢位脈外,引起血瘀;瘀熱日久,蘊釀癌毒,瘀毒久留,耗傷氣血,進一步加重脾虛。該病的發病機制在於因虛、因毒致 瘀,瘀毒互結。氣虛、氣滯、血瘀、溼、痰熱、寒、陰虛、毒邪、陽虛、食積等是CAG癌前病變最常見的病因病機,本虛標實為其本,標實以溼熱、血瘀、氣滯為主,本虛以陰虛、氣虛為要。

古方化裁

自古至今,名方流傳,對於慢性胃炎癌前病變的治療更是意義深遠。《傷寒論》中提出,半夏瀉心湯平調寒熱,散結消痞,可 治療中氣虛弱,寒熱錯雜,升降運動失常引起的胃腸不和證。

《金匱要略》中有溫中補虛,和裡緩急之小建中湯;養胃陰,降逆氣之麥門冬湯。金元時期,李東垣創制了昇陽、健脾之補中益氣湯。宋代的《太 平惠民和劑局方》妙方雲集,燥溼運脾之平胃散;疏肝健脾之逍遙散等。清王士雄的《霍亂論》中記載了清除溼熱、理氣和中的連樸飲。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