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究竟有多快?

在電視劇和文學作品中,經常看到這樣一幕:

一邊黃塵滾滾,馬蹄聲聲急促,一匹駿馬從天邊飛馳而至快如閃電。

但見人影一晃,一名騎士已經跳將下馬。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究竟有多快?

人還沒有到的時候,聲音已經到了:“八百里加急!軍情機要,速速讓開,擋我者斬!”

這時候,路邊的驛站早有一名驛卒牽出來另一匹駿馬,交予那名騎士。

隨即便見煙塵滾滾,馬蹄聲再次響起,轉眼間騎者已然離去,消失在視線裡!

可見速度之快,已達極致。

這一幕,描述的就是古代的“八百里加急”。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究竟有多快?

那麼,八百里加急是幹什麼的?

常言道,時間就是生命,戰機轉眼即逝。現代如此,古代又何嘗不是?

眾所周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是一國之君,對全國實行一元化領導。

國家發生了什麼事情,皇帝必須及時知道。

比如哪裡發生了自然災害,皇帝要及時安排救災,向災區運送物資,賑濟災民,維護災區穩定。

比如哪裡發生了叛亂,邊境發生了戰爭,皇帝得知後要及時進行戰爭動員,作出戰略部署,制定作戰計劃,向相關地區調兵遣將,運送戰略物資。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究竟有多快?

這樣的訊息,皇上得到越早越好。

不然的話,當皇帝得到訊息的時候,如果是災害,就會造成災民四處逃亡,影響全國穩定;如果是軍情,那就會讓局面變得無法收拾,亂成一鍋粥,鑄成大錯。

歷史上由於資訊傳遞失誤而造成損失的例子不勝列舉。

洪熙元年(1425年),明仁宗病逝。

在此之前,明仁宗朱高熾同母弟朱高煦一直覬覦皇位,派自己的兒子朱瞻圻在北京刺探情報,關注宮裡形勢。

朱瞻圻得到皇帝死訊,想方設法通知父親在山東的朱高煦,以便讓他採取行動,加害太子朱瞻基以奪取政權。

這時候,太子朱瞻基正在南京。明仁宗想還都南京,所以朱瞻基到南京去幫助完成遷都的準備工作。

朱高煦得到訊息後,派出親信前去伏擊朱瞻基,可是朱瞻基早已經到了北京。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究竟有多快?

這是因為皇帝駕崩後,宮中的人可以動用國家驛馬資源,採取八百里加急的方法將皇帝駕崩的訊息,以最快的速度告知在南京的太子。

而朱高煦沒有權力動用這些資源,無法及時得到訊息,結果不但貽誤戰機,錯過了謀殺太子的機會,最終還暴露了自己的陰謀,遭遇滅頂之災。

眾所周知,古代沒有網路、電話和電報;也沒有飛機、汽車、火車等現代化的交通工具,交通設施也非常落後。資訊傳遞速度非常慢。

因此有一首歌裡唱道:那時候車馬慢,一生只能愛一人。

那麼,皇帝是如何實現資訊快速傳播的?

皇帝在全國各地建立了很多驛站,每20裡就有一個,驛站內有工作人員(驛卒),有接待室,有馬廄,備有良馬。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究竟有多快?

如果是一般性質的公文,傳遞文書的騎手來到驛站後進行短暫休息,馬和人都經過能量補充後繼續上路。

如果是性質較為重要的文書,騎手稍事休息拉過驛站準備的戰馬就飛奔上路。

假如是十萬火急的文書,騎手來到驛站之後,就和戰馬一起留下了。

由驛站的騎手接過文書,騎著驛站的駿馬繼續上路。

根據軍情緩急,傳遞的文書分為四個等級:三百里、四百里、六百里、八百里。

這裡的“裡”,指的是速度,即每天騎手能跑多遠的距離。

其中八百里屬於最高級別,情況萬分緊急,刻不容緩、

身負此類軍情的騎手,掌握著國家和民族的命運;退一步講是掌握著皇帝的命運。肩負重大使命。

這類文書的傳遞,必須不惜一切代價,以最快速度趕到,延誤的話,是要被問責的。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究竟有多快?

以唐朝為例,由於唐朝疆域廣闊,全國有驛站一千三百九十八個,專門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員共二萬多人,其中驛兵和騎手一萬六千人。

驛站在當時叫作郵驛,分為陸驛、水驛、水路三種,各驛站設有驛舍,配有驛馬、驛驢、驛船,專門用來傳送軍情。

為了及時傳遞文書,唐朝專門制定了法律,對傳遞文書中出現的瀆職行為進行問責,制定了問責的範圍和標準。

如果耽誤的是普通文書,降薪罰俸祿;如果是二級文書,開除職務永不錄用;如果耽誤的是高等級的文書,耽誤一刻,則罪加三等,流放、為奴。

若因書信延誤而造成嚴重後果的,則判處絞刑。

《唐國史補》曾記載一個負責簽發公文的員外郎的官,當時他負責傳達一從河北發配到嶺南的囚犯的文書,本應向河北、嶺南兩處發文,因夜間疏忽,只發了嶺南一地,河北這個地方的檔案給忘記了沒有發。事發之後,這個員外郎遭到了免官的處分。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究竟有多快?

官員處分如此嚴厲,對騎手(傳令兵)的處罰嚴厲程度可想而知。

所以騎手(傳令兵)都會盡職盡責、小心翼翼。

那麼,古代文書真的能達到日行800裡嗎?

由於八百里加急的文書非常重要,在傳遞的過程當中各級部門高度重視,各個驛站全力以赴,不能有任何的怠慢。

在傳遞過程中,驛站肯定是用最好的戰馬,身體素質最好的騎手。

八百里加急文書的傳遞速度,即使達不到800裡,也差不到哪兒去。

詩人岑參在《初過隴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詩中曾經這樣形容文書傳遞的速度:

“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流星。平明發咸陽,暮及隴山頭”。

在詩人的筆下,驛騎就像流星一樣飛快。

關於古代驛站傳遞速度,我們可以用具體的例子來證明。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究竟有多快?

當時的唐朝政府,對驛站傳輸文書的速度,提出過如下要求:普通文書一天要傳9個驛站,總里程180裡;一級緊急即檔案上標註“八百里加急”的文書,則要求一天內經過30個驛站,總里程600裡。

唐朝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

當時唐玄宗正在華清宮,兩地相隔2500里路。

但是,在叛亂的第六天,唐玄宗就得知了這一訊息。

以此推斷,當時軍情文書的傳遞速度平均每天在400裡左右。

如果考慮到天氣如大風、大雪等天氣因素,這個速度真的不慢了。

關於驛站的工作效率,還有一個人所共知的例子,那就是驛站為楊貴妃傳送荔枝。

三千寵愛於一身的楊貴妃出生在四川(籍貫山西),因此她從小就對川東的荔枝情有獨鍾。

到了長安之後,她依舊對荔枝念念不忘。

唐玄宗李隆基對她百般寵愛,就想滿足她的願望,讓楊貴妃在長安也能吃到新鮮的荔枝。

不僅如此,李隆基還讓她吃上了嶺南的荔枝。

因為那裡的荔枝口感更好,蘇東坡曾經寫下“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做嶺南人”的詩句讚美嶺南荔枝。

要知道從長安到南嶺的直線距離在1000公里左右,走路的話距離約為1700公里。

同時荔枝保質期很短,在自然狀態下“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究竟有多快?

身在長安的貴妃倘若一定要吃嶺南荔枝的話,即使用將荔枝放在有冰塊的低溫環境下儲存,想吃到新鮮荔枝,運輸過程也不能超過5天。

因此我們不難設想,荔枝的運輸速度每天在600到700裡左右,只有這樣,才能做到“一騎紅塵妃子笑”。

清朝時候,同治皇帝為了除掉安德海,也曾經以八百里加急傳送文書。

安德海是慈禧身邊非常得寵的太監,經常在慈禧面前搬弄是非,挑撥慈禧和慈安太后、恭親王的關係,也沒少打同治皇帝的小報告。

後來安德海前往江南地區籌辦絲綢,一路上十分招搖,比軍機大臣還風光。

太監私自出宮是重罪,同治皇帝跟恭親王和慈安聯手想除掉他。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究竟有多快?

當時,慈禧太后正好生病,同治皇帝就給山東巡撫丁寶楨下旨讓他殺掉安德海。

為了防止夜長夢多、走漏訊息,引起慈禧出面干涉,就動用了罕見的八百里加急。

八月二日安德海被抓,丁寶楨請示同治皇帝;八月七日丁寶楨收到皇帝聖旨,將安德海就地正法,其中只有五天間隔。

濟南距離北京相隔500公里,文書四天跑了兩個來回,每天平均走了500裡。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古代所說的八百里加急,實際上達不到800裡,但至少可以達到500裡左右。

對於現代社會而言,這個資訊的傳遞速度不值一提。但是對於古代社會,那真的是飛速了。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