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未來已來 身體健康之變化

唐耀坤

未來已來 身體健康之變化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對年齡劃分標準作了新的規定,將人的一生分為五個年齡段:未成年人——0至17歲;青年人——18歲至65歲;中年人——66歲至79歲;老年人——80歲至99歲;長壽老人——100歲以上。

這個新的標準將青年時期定得最長,為時37年,老年人由以前的60歲,延後20年到80歲;這個新的標準顯然是要求人的身體健康年輕化,這也是人們對未來社會健康長壽的期盼。

健康長壽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實現人們健康長壽,是未來社會優於以前社會的重要標誌。

未來已來 身體健康之變化

然而,以前社會的工業化、城鎮化、人口老齡化、疾病譜變化、生態環境及生活方式不良化等等,給維護和促進人們健康帶來一系列新的挑戰。全世界健康服務供給總體不足與需求不斷增長之間的矛盾非常突出,健康領域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性存在差距,需要從世界各國戰略層面上,來統籌解決關係健康的問題。

世界各國都對未來人們身體健康引起了足夠的重視,我國在2016年就出臺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規劃綱要是全面提升中華民族健康素質、實現人民健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國家戰略,是積極參與全球健康治理、履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國際承諾的重大舉措。規劃綱要中指出:

——健康優先。把健康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立足國情,將促進健康的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實施的全過程,加快形成有利於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實現健康與經濟社會良性協調發展。

——改革創新。堅持政府主導,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加快關鍵環節改革步伐,衝破思想觀念束縛,破除利益固化藩籬,清除體制機制障礙,發揮科技創新和資訊化的引領支撐作用,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促進全民健康的制度體系。

——科學發展。把握健康領域發展規律,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中西醫並重,轉變服務模式,構建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推動健康服務從規模擴張的粗放型發展轉變到質量效益提升的綠色集約式發展,推動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提升健康服務水平。

——公平公正。以農村和基層為重點,推動健康領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維護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公益性,逐步縮小城鄉、地區、人群間基本健康服務和健康水平的差異,實現全民健康覆蓋,促進社會公平。

“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是建設健康中國的戰略主題。核心是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堅持以基層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預防為主,中西醫並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針對生活行為方式、生產生活環境以及醫療衛生服務等健康影響因素,堅持政府主導與調動社會、個人的積極性相結合,推動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落實預防為主,推行健康生活方式,減少疾病發生,強化早診斷、早治療、早康復,實現全民健康。

全民健康是建設健康中國的根本目的。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週期兩個著力點,提供公平可及、系統連續的健康服務,實現更高水平的全民健康。要惠及全人群,不斷完善制度、擴充套件服務、提高質量,使全體人民享有所需要的、有質量的、可負擔的預防、治療、康復、健康促進等健康服務,突出解決好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低收入人群等重點人群的健康問題。要覆蓋全生命週期,針對生命不同階段的主要健康問題及主要影響因素,確定若干優先領域,強化干預,實現從胎兒到生命終點的全程健康服務和健康保障,全面維護人民健康。

人民身體素質要明顯增強,人均健康預期壽命要顯著提高,到2030年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9。0歲。

積極促進健康與養老、旅遊、網際網路、健身休閒、食品融合,催生健康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基於網際網路的健康服務,鼓勵發展健康體檢、諮詢等健康服務,促進個性化健康管理服務發展,培育一批有特色的健康管理服務產業,探索推進可穿戴裝置、智慧健康電子產品和健康醫療移動應用服務等發展。

進一步最佳化市場環境,培育多元主體,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健身休閒設施建設運營。推動體育專案協會改革和體育場館資源所有權、經營權分離改革,加快開放體育資源,創新健身休閒運動專案推廣普及方式,進一步健全政府購買體育公共服務的體制機制,打造健身休閒綜合服務體。

加強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建設和規範化管理。加大全民心理健康科普宣傳力度,提升心理健康素養。加強對抑鬱症、焦慮症等常見精神障礙和心理行為問題的干預,加大對重點人群心理問題早期發現和及時干預力度。加強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報告登記和救治救助管理。全面推進精神障礙社群康復服務。提高突發事件心理危機的干預能力和水平。到2030年,常見精神障礙防治和心理行為問題識別干預水平顯著提高。

未來已來 身體健康之變化

提高我國中醫藥服務能力,實施中醫臨床優勢培育工程,強化中醫藥防治優勢病種研究,加強中西醫結合,提高重大疑難病、危急重症臨床療效。大力發展中醫非藥物療法,使其在常見病、多發病和慢性病防治中發揮獨特作用。發展中醫特色康復服務。健全覆蓋城鄉的中醫醫療保健服務體系。在鄉鎮衛生院和社群衛生服務中心建立中醫館、國醫堂等中醫綜合服務區,推廣適宜技術,所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都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促進民族醫藥發展。到2030年,中醫藥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療中的協同作用、在疾病康復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實施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將中醫藥優勢與健康管理結合,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險為一體的中醫健康保障模式。鼓勵社會力量舉辦規範的中醫養生保健機構,加快養生保健服務發展。

實施中醫藥傳承創新工程,重視中醫藥經典醫籍研讀及挖掘,全面系統繼承歷代各家學術理論、流派及學說,不斷弘揚當代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思想和臨床診療經驗,挖掘民間診療技術和方藥,推進中醫藥文化傳承與發展。建立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制度,制定傳統知識保護名錄。融合現代科技成果,挖掘中藥方劑,加強重大疑難疾病、慢性病等中醫藥防治技術和新藥研發,不斷推動中醫藥理論與實踐發展。發展中醫藥健康服務,加快打造全產業鏈服務的跨國公司和國際知名的中國品牌,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

促進健康老齡化,推進老年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推動醫療衛生服務延伸至社群、家庭。推進中醫藥與養老融合發展,推動醫養結合,為老年人提供治療期住院、康復期護理、穩定期生活照料、安寧療護一體化的健康和養老服務,促進慢性病全程防治管理服務同居家、社群、機構養老緊密結合。加強老年常見病、慢性病的健康指導和綜合干預,強化老年人健康管理。推動開展老年心理健康與關懷服務,加強老年痴呆症等的有效干預。進一步完善政策,使老年人更便捷獲得基本藥物。

加強健康醫療大資料應用體系建設,推進基於區域人口健康資訊平臺的醫療健康大資料開放共享、深度挖掘和廣泛應用。消除資料壁壘,建立跨部門跨領域密切配合、統一歸口的健康醫療資料共享機制,實現公共衛生、醫療服務、醫療保障、藥品供應、綜合管理等應用資訊系統資料採集、整合共享和業務協同。建立和完善全國健康醫療資料資源目錄體系,全面深化健康醫療大資料在行業治理、臨床和科研、公共衛生、教育培訓等領域的應用,培育健康醫療大資料應用新業態。

未來已來 身體健康之變化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對未來的健康發展提出了要求和規劃。健康是與人們息息相關的大課題,人們身體健康的內涵是隨著社會變化而變化的。

德國的社會學家馬蒂亞斯。霍爾茨,他在所著的《預言大未來》一書中,對人們的身體健康未來趨勢,做過這樣的論述:身體:從“功能型身體”到身體的強壯。健康:人類文明重心新的大趨勢。整體健康:建立一個全面的健康概念。健康概念的延展:身體、智慧、心靈的和諧統一。(《預言大未來》82—89)

馬蒂亞斯。霍爾茨在書中預示著:未來社會的身體健康含義是多元和廣泛的,它包括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性三個方面。心理健康是身體健康的精神支柱,身體健康又是心理健康的本質基礎,二者同時要有對社會的適應性。未來社會人類的健康觀念應該是生理的、心理的、社會適應性,並和健康道德進行完美整合。在這一新概念中,生理的健康水平與心理、社會適應性和道德品質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道德健康則是整體健康的統領,道德健康以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為基礎,並是高於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道德健康是“利人利己”和“無私利人”的。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