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李玫瑾:脾氣壞的人,往往在生命之初沒有得到撫養人溫柔及時的照應

李玫瑾:脾氣壞的人,往往在生命之初沒有得到撫養人溫柔及時的照應

為何說脾氣是在氣質的基礎上發展的呢?我們若有機會到初生嬰兒房去觀察一下那些被包裹得整齊劃一、擺放一致的小嬰兒就會發現,嬰兒睡醒的時候表現各不相同。

嬰兒房是觀察人與人天生差別最好的地方。有的嬰兒睡醒了,眨巴眨巴眼睛,嘬嘬小嘴,不吼不叫,大概想先觀察一下這個世界;有的嬰兒醒來就會尋找什麼,發出咿呀咿呀的聲音,大概今後愛說話;有的一睜眼就開始大哭,不知是做噩夢了,還是肚子不舒服,嗓門驚天動地,脖子上的小青筋都顯露出來了,估計今後肯定能鬧;旁邊被吵醒的那個也在哭,但那聲音比較起來太缺乏氣勢了,看來今後也會不怎麼張揚……這就是天生的氣質差異。

然而,這些差異在不同的撫養方式下會進一步地發展,最初的發展就是對撫養人能否及時出現在眼前產生的情緒表現。前面提到的認人,那需要至少四個月的時間,而且認人是他的依戀情感的體現。而他的情緒則是在出生後的第一天就開始有了,並且在與他人互動中形成他的脾氣模式。

如果他剛睡醒一睜眼,眼前就有一張親切的臉,耳邊就聽到熟悉的聲音:“呀,寶寶你醒了?”很快他被抱了起來,體位的變化讓他舒服許多,然後他感受到身體的搖動,全身隨之鬆快,不一會兒,熟悉的奶頭已到嘴邊……這樣幸運的寶寶,一不需要使勁地哭叫,二不需要在痛苦時等待,他遇到一個有愛、有耐心、有充分養育時間的母親或撫養人,能夠準確地判斷孩子醒來的時間,進而及時地幫他緩解身體的困頓,肚子的脹痛或飢餓的急迫。

有這種體驗的孩子會有怎樣的情緒感受呢?一定是舒服的、滿足的。他不會產生急躁、迫切、痛苦和憤怒的情緒,也不會形成與此相關的動力定型的任何表現。這種溫情的撫育日復一日,在一兩年以後,幼兒身體裡的神經細胞記憶都是舒服和鬆快的,他有什麼理由起急、吼叫或煩躁?他的情緒怎麼能不平和?

相反,一個初生的嬰兒醒來,想翻身翻不了,想放屁放不出,身體睏乏,飢餓難忍,於是他還沒睜眼就發出迫切的哭喊。可是撫養人半天沒過來,他可能正在地裡幹活,可能正在忙著處理一大堆的家務,也可能是要照看十來個孩子根本顧不過來,最可怕的是他對孩子沒有愛的情感,為錢幹活,只要孩子的親人不在眼前,能不反應就不反應。

這種嬰兒會用身體記憶什麼?那就是痛苦。他的哭喊不僅沒有減輕痛苦,還會隨著他用力哭喊耗盡體力,加重燥熱,渾身更加難受,以致上氣不接下氣,甚至口水倒流而出現哽噎。如果一個初生兒在生命最初的日子裡天天如此,這種身體和內臟所經歷的痛苦,會讓周圍神經系統中的自主神經系統(主管內臟)形成痛苦記憶。

這種養育方式只要超過三個月,孩子就會形成自主神經系統的痛苦感受與哭喊的連線反射,這完全是後天建立的條件反射:只要內臟不舒服,伴隨的一定是與哭喊相似的吼叫,還有四肢的憤怒表達。

我們身邊有這麼一些人,動輒就愛起急,說話很衝,或者愛吼叫,有的人(一般多見於女性)還會忍不住摔東西,或者愛動手打人。有的人自己也不想這樣衝動,可他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現在我們就可以知道,有這種脾氣的人往往在生命之初、在最無助的時候沒有得到撫養人溫柔及時的照應。他的吼叫可能是早年內臟感受痛苦時哭喊的再現;他摔東西的動作與他曾經仰面朝上、不能自我解除痛苦、只能用四肢揮動來表達憤怒有關。

《心理撫養》

李玫瑾:脾氣壞的人,往往在生命之初沒有得到撫養人溫柔及時的照應

作者:李玫瑾

書號:978-7-5426-7422-7

出版:上海三聯書店鳳凰書品

鳳凰壹力2021-06

定價:46。80 元

一本向母親致敬的家庭教育誠意之作

幫助父母對孩子心理撫養的實踐指南

心理撫養比物質撫養更重要

性格比能力更決定命運

大人只有好好學習,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家庭是人生的起點,人的許多問題源於早年養育

父母親自陪伴孩子成長,比只給孩子掙錢更有價值

人的胃口是喂出來的,脾氣是帶出來的,觀念是嘮叨出來的,殘忍是孤弱無助熬出來的,無恥是百般遷就寵溺出來的。

愛孩子,並不是一味地順從他,稍懂事起就要教他行為有規矩,明白可為和不可為的界限。

人們一直認為“育”只是用嘴給他講道理,卻忽略了還可以透過動作和各種接觸來進行,即“養”的過程本身就是育。

與不同的人友好相處,這種社會行為確實需要學習,但前提是父母要有意地培養他的這種行為,讓他建立一套與人相處的正確方式。

作者簡介

李玫瑾,著名犯罪心理學家,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常務理事,代表作有《誰在犯罪》。她透過三十餘年的教學與研究發現,人的心理問題與早年的養育息息相關,由此提出了人的養育要關注早年心理撫養,尤其要關注與人性相關的情感、與命運相關的性格等觀點。她的相關講座被廣泛傳播,以其內容為主的著作《幽微的人性》也因此廣受好評。

內容簡介

心理撫養是一種全新的育兒理念。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往往特別重視孩子是否吃飽穿暖、身高體重如何、是否活潑健康,把這些當成愛的全部,卻因為疏於瞭解、關注嬰幼兒、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從而導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產生了一些難以逆轉的心理困境,特別是進入青春期後,會出現拒絕交流、出走、頂撞、不合群、學習困難等問題。對此,心理學專家李玫瑾在《心理撫養》一書中向父母傳遞了這樣一種理念:養育孩子,心理撫養比物質撫養更加重要。作者認為,心理撫養主要包括情感、性格、觀念、能力四個方面,父母必須參與心理撫養的全過程,透過陪伴、關愛、獲得孩子的依戀感,進而獲得管教孩子、“立規矩”的資本。家長透過參與孩子成長,進行情感撫育,教他做人做事,這種心理撫養比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更重要。“父母親自陪伴孩子成長,比給孩子掙錢更有價值”,我們不能錯過塑造孩子未來人生的最佳和最關鍵時期。

|如有版權相關問題可聯絡後臺處理|

★    鳳凰壹力|極致閱讀體驗創造者    ★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