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關羽鎮守荊州五年,卻還是守不住荊州,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縱觀劉備帳下武將,關羽無疑是名氣最大、軍事才能出類拔萃的一位名將。東漢獻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劉備謀士龐統在入川途中戰死,原本留守荊州的諸葛亮、張飛和趙雲統軍入川作戰。在此情況下,鎮守荊州的重任就落在了號稱“萬人敵”的關羽一人身上。

關羽鎮守荊州五年,卻還是守不住荊州,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從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至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關羽鎮守荊州長達五年之久,期間雖不乏衝突,但荊州局勢大體保持了穩定。然而,關羽最終還是在襄樊之戰期間丟失了荊州,荊州最終易主。那麼,關羽為何守不住荊州呢?

在立足《三國志》等基本史料的基礎上,筆者認為:關羽雖號稱“萬人敵”,且有過成功鎮守荊州五年之久的經歷,卻仍然丟失荊州,原因主要有兩點:

主觀原因:關羽存有致命的性格缺陷

關羽鎮守荊州五年,卻還是守不住荊州,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關羽此人,雖勇武善戰,但存在致命的性格缺陷,即陳壽在《三國志·關羽傳》中所說的“剛而自矜”“驕於士大夫”,概括起來就是為人孤傲、難以共事。具有這種先天性格的關羽,註定難以緊密地團結身邊的同僚。

以士仁和糜芳為例,他們一位是公安守將,一位是南郡太守,同歸關羽管轄。但性情孤傲的關羽卻一直對他們二人看不上,屢有輕視之意,致使他們之間的關係頗為緊張。

關羽鎮守荊州五年,卻還是守不住荊州,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正因如此,在關羽北攻襄陽、樊城期間,留守後方計程車仁和糜芳紛紛改旗易幟,背叛關羽,將城池獻給了孫權。可以說,士仁和糜芳的叛變,是關羽迅速丟失荊州的直接原因。而士仁和糜芳在關鍵時刻的背叛,與關羽的性格和處事方式有著重大關聯。

客觀原因:荊州關乎孫吳立國,註定難以守住

關羽鎮守荊州五年,卻還是守不住荊州,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一部三國史,魏蜀吳三方爭鬥的焦點便是在荊州。可以說,三方對於荊州的爭奪,很大程度決定著當時形勢的演變。

在東漢十三州中,荊州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是名副其實的“用武之國”,屬於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特別是對於割據江東的孫吳政權而言,荊州更是關乎其能否立國的必爭之地。

關羽鎮守荊州五年,卻還是守不住荊州,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荊州的這種戰略價值和意義,註定了荊州之爭有著內在的必然性和客觀性,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基於此,不管關羽如何努力,也不可避免的會陷入荊州之爭中。

襄樊之戰的爆發,對於孫權而言,無疑為其奪取荊州提供了一個重大契機。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本意,其實是要收回襄陽和樊城這兩座荊州北部重鎮,卻最終喪失了原先佔據的荊州大部,真可謂是世事弄人。

關羽鎮守荊州五年,卻還是守不住荊州,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綜上所述,關羽丟失荊州,雖有個人過失,但荊州之爭內在的複雜性和必然性亦是十分重要的原因。因此,將荊州丟失僅僅歸咎於關羽,無疑是一葉障目!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