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韓國博士:一次中國行,徹底擊碎了我身為韓國人對中國的自豪感

韓國博士:一次中國行,徹底擊碎了我身為韓國人對中國的自豪感

“端午是韓國的”,“孔子是韓國的”,“圍棋是韓國的”……無恥的文化強佔總在韓國發生;五千萬人自稱“大韓民國”,動輒“世界第一”自封,沾沾自喜於“亞洲發達國家”的名頭,中國的眾多“鄰居”中,只有韓國如此特別,以致被國內網民冷諷“宇宙第一,大韓民國”。

近幾十年,韓國民眾對中國的自傲已經成了刻印在骨子裡的偏執、一種不可挑戰的政治正確,膨脹到讓民眾失聰、失明、失智。當韓國人帶著這種刻板印象、抱著試探的態度來到中國,就會發現韓國人對中國的認知錯得如此離譜。

韓國首爾大學教授金蘭都感嘆:一次中國行,徹底擊碎了我身為韓國人對中國的自豪感。他以學者的敏銳和客觀意識到,韓國根本不會夾在日本和中國之間做“三明治夾心”,而是將被中國這個“房間裡的大象”擠到角落的藍鼠。

韓國博士:一次中國行,徹底擊碎了我身為韓國人對中國的自豪感

打臉韓國的傲慢與偏見之一:中國很窮很弱

韓國人常常對中國留學生提的問題是“你們吃不起肉吧”,“你們吃不到水果吧”……韓國人心中的中國,大概來源於五十年前——那個腳踏車滿街、缺衣少食的時代,而韓國大多數人五十年都沒有真正到過中國,沒有更新過自己的“認知庫”,依然覺得韓國輝煌耀眼,中國很窮很弱。

“世界上瞧不起美國的只有朝鮮,瞧不起中國的只有韓國”,金蘭都在紀錄片《明見萬里》中提及的這句玩笑是韓國民眾傲慢與偏執的寫照,但他的演講卻一點也不“韓國”,因為在中國一路所見所聞恰恰證明了這句話的可笑之處,刺破了韓國人自大的美夢。

面對全國觀眾的大螢幕上播放著金蘭都教授在中國的一路見聞。

不帶任何濾鏡,紀錄片式真實的繁華的北京,大小城市如出一轍的整齊街道和樓群、富麗堂皇的商場,各色的中國品牌手機,分文不帶的無現金生活,從預約打車到上門美甲無所不及的線上服務,需要買票進場的盛大手機發佈會,國際科技展會里十倍於韓國的中國企業,擠在幾十平老屋裡夢想成為下一個雷軍、馬雲的90後創業青年……他帶回的中國的一切,都與韓國人印象裡的不一樣!

臺下觀眾臉上的表情由最初的傲慢取樂漸漸變成震撼嚴肅,最終定格於猶疑憂患——韓國人骨子裡膨脹的自負和傲慢在碎裂。在真切影像和數字面前,他們大概終於理解了金蘭教授在中國掏出現金時那句感慨:“我們韓國已經落後到這種地步,有種無藥可救的感覺。”

韓國博士:一次中國行,徹底擊碎了我身為韓國人對中國的自豪感

打臉韓國的傲慢與偏見之二:中國在追趕韓國

韓國在二戰結束後得到了美國的扶持,在短時間內飛速發展成了“亞洲四小龍”,在工業、化工、電子、文娛等行業著實曾耀眼過,在積貧積弱的亞洲輝煌過一段時間。

面對體量更大、起步更早、產業更完善發達的日本,韓國自知有差距,因而對於日本雖然有歷史遺留仇恨,但少有輕視和鄙薄。

但對中國,韓國選擇了忽視、輕視,視為遠落在自己身後的落後國家。因而在東亞自我定位中,韓國存在一個有趣的“三明治理論”——韓國夾在日本與中國之間,追趕日本,被中國追趕。

但金蘭都帶回的資訊打破了這種國家定位——只有韓國自己將自己視為三明治夾心,中國的目標裡從來沒有“追趕韓國”。

韓國博士:一次中國行,徹底擊碎了我身為韓國人對中國的自豪感

金教授在中國走訪最多的,是中國青年。大批的80末、90後的青年人湧動的小米釋出會,熱血澎湃參與科技發展;青年男女為了夢想擠在中關村的簡陋居室;創業咖啡廳裡座無虛席,人人都在電腦前凝思;成功企業家資助的U+創業基地裡大家聚在一起歡笑探討;馬雲創業舊址每天都有躊躇滿志的年輕人當做聖地去朝拜。

無論條件難易、無論結果好壞,中國有太多青年都在嘗試,他們不認為去大企業上班或者考公務員的安穩生活就是好的選擇,“沒有什麼比沉在那種安逸工作裡更怕的”。

這些年輕人對中國未來的信心指數高高飈出所有所謂的“發達國家”,能承受的創業失敗指數與世界“自由天堂”美國平齊,但他們中沒有一個人“想創造三星或LG”,他們的目標是成為馬雲、比爾蓋茨、亞馬遜……這些令人動容、令人敬佩、也令人生畏的青年賭上人生去追趕的,是成就和格局並舉的世界第一,而“三明治夾心”,不過是韓國人自負和偏見下一廂情願的錯覺。

殘酷一點說,於中國青年,韓國連被追趕的名單都不配登上。

韓國博士:一次中國行,徹底擊碎了我身為韓國人對中國的自豪感

畢業於杭師大外語系的馬雲

中國網路上有一種說法: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所謂“星辰大海”從來與一隅的強者、弱者無關,而是一種縱覽世界的格局,中國青年的格局已經至此。

與此同時,韓國人卻自滿於短暫的輝煌,困於古來有之的“附屬國”經歷和“屋簷下”歷史,將極度的自卑發揮成極度的自負來寬慰民族苦悶、釋放社會壓抑。自負與傲慢背後,暗藏著一種莫大的侷限和悲哀。

韓國博士:一次中國行,徹底擊碎了我身為韓國人對中國的自豪感

中國是韓國“房間裡的大象”嗎?

中國的小米一年就擠掉了三星在中國手機市場的第一佔比,中國的繁榮IT 產業正在走出國門擠佔韓國本有的份額,濟州島的地產幾乎賣成了“中國城”,而韓國的旅遊從業者和免稅商場則依存中國遊客維生。

中國的全產業鏈發展意味著既與韓國的產業相彌合又相競爭,既給他們帶來有利地緣市場和機遇也會改變他們的社會結構和運營模式。

《明見萬里》,這位教授誠然看到了萬里之外,與中國這樣一個超大國家毗鄰,是韓國的幸運也是韓國的不幸,他們必須小心翼翼平衡生存。

韓國博士:一次中國行,徹底擊碎了我身為韓國人對中國的自豪感

金教授秉承學者的客觀和理性給出了一種延展性預判:中國不是韓國的追趕者,而會成為韓國“房間裡的大象”。韓國人對中國的態度不該是自負和傲慢,而應該正視中國的存在,承認中國的強大,搭上中國發展的快車,並警惕中國帶來的威脅。

這意味著韓國人必須快速轉變固有觀念,將中國從俯視的第三世界國家位置上提出來,放在一個與仰視的美國比肩的位置上。

對一個自負入骨的社會,這番論調難以在一夕間被接受,但這是地緣政治裡求存的小國的必經之路。雖然中國並不在乎外界的一些論調和評判、從未想過做誰“房間裡的大象”,但對於周邊的小國,中國誠然就是不能忽視的“大象”。

韓國博士:一次中國行,徹底擊碎了我身為韓國人對中國的自豪感

韓國還是當初的韓國,中國卻不是幾十年前的中國了。金蘭都教授提出了這樣的疑問——在中國日漸先進完善、蓬勃發展的良好環境中,那些自信、充滿熱情和抱負的90後在20年後將會創造怎樣一箇中國?

富碩、強大、生機盎然、自存高遠、不斷進步、不斷最佳化……可以預見,一定是一個足以令全世界,甚至當下的中國自己都望而生畏的國家。

韓國人對中國的輕視能撐到那時嗎?韓國的自大能撐到那時嗎?但願不要,以免印證《三體》“定律”: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