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震驚】一位村醫服藥自殺,卻被送進精神病院3個月後,他卻

2021年3月底,清明節前,當許多人還在購買香燭紙錢準備擇日祭拜逝者時,貴州省道真縣一位43歲的村醫董澤忠就用一瓶農藥把自己送上了不歸路。

原來,衛生室發生了一起醫療事故,未予醫療事故鑑定,雙方選擇私了,賠償12萬。衛生室一共有兩人,一人承擔6萬。

事發後,董醫生就被送精神病院3個月,出來不久,就喝完農藥,跑到衛生院院長辦公室倒下。

和他處境類似,2019年1月,河北省武安市午汲鎮49歲的鄉村醫生李某也是服毒自殺。

事件的起因也是源於一起醫療糾紛:李某在給病人治療的時候,青黴素皮試陰性,但是卻在輸液的時候出現過敏,病人到醫院經搶救後脫離了危險,卻一直不願出院;後經人協調,村醫賠償了幾千塊錢。事情了結,但李某卻再也走不出心理陰影,最終服毒結束了生命。 很多人在為逝者惋惜的同時都發出同樣的疑問,幾千元、幾萬元的數額按理說並不大,為什麼如此想不開?

可是,要是瞭解醫生的成長之路,看過醫生的生存環境,清楚醫生的執業壓力,就應該明白,賠償金額的多少隻是一個表象,醫療糾紛的夢魘和對前程的絕望才是擊碎醫生的夢想,摧毀醫生的心理防線,把醫生逼上絕路的最後一根稻草。

有調查顯示,在數十種職業中,醫生自殺的發生機率位居榜首。

據不完全統計,自2014年以來,網路上關於醫生自殺的新聞報道就不下十餘起:

2021年2月26日,我國器官移植專家、青島大學醫療集團副院長臧某在青島大學附屬醫院辭世,享年57歲。

2018年1月27日,廊坊城南醫院院長骨科副主任醫師張某於當日上午11時許,從其辦公室窗戶墜樓自殺身亡。

2017年6月3日上午,山西醫科大學附屬汾陽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生樊某,從該院內科樓跳下身亡,時年不足40歲。

2017年2月15日,黑龍江省訥河市中醫院麻醉醫生陳某,因不堪壓力在家中注射麻醉藥品自殺身亡,終年50歲。

2017年1月6日,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眼科主任雷某在家墜樓身亡,年僅50歲。

2016年11月1日,上海浦東新區曙光醫院東院骨科醫生劉某被發現死亡,時年46歲。

2016年10月13日,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普外科教授姜某在醫院西側專家公寓內疑似自殺,時年約46歲。

2015年6月13日,南通大學附屬醫院放療科醫生仇某,從所居住的樓房樓頂跳下身亡,年僅45歲。

2015年4月1日,四川省人民醫院普外科主任醫師周某,因醫療糾紛在家中自縊身亡,卒年不足51歲。

2014年5月4日,上海長海醫院著名腎臟病學專家李某從12樓跳樓身亡,時年44歲。

2014年3月24日,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副主任張某從辦公室跳下身亡,卒年45歲。

2014年3月11日,吉林大學第一醫院一對醫生夫婦跳樓身亡,妻子是神經內科女醫生,丈夫為內分泌科主治醫師,兩人均三十多歲,正值盛年。

醫者渡人,卻難以自渡。 不勝列舉的醫生自殺事件,是醫生的不幸,更是醫學的悲哀;而每一個醫生自殺悲劇的背後,都看得到醫療糾紛的影子。 從醫學的本質上講,醫療事故是難以完全避免的醫療差錯性事件,因為人體的複雜性,因為醫學的未知性,因為認知的時限性,我們目前的每一個醫療舉措,每一項治療措施,都帶著探索的性質,但隱含著試錯的成分!

所謂的“妙手回春,藥到病除”,說到底,只是人們一廂情願的美好願望而已。

發生了醫療差錯事件之後,患方蠻不講理的糾纏,輿論顛倒黑白的報道,以及相關部門的失職缺位,卻把醫生推到了糾紛的最前沿。

本是仁心救世、熱血報國的白衣天使,卻被描述成圖財害命的殺人兇手,成為“醫鬧”情緒宣洩辱罵毆打的活靶子,試問誰不寒心?

而一旦出現治療併發症,或療效不達預期,或病人傷殘、死亡,患方就認定醫生存在過錯的“有罪推論”則讓每一位醫務人員都提心吊膽、戰戰兢兢。

一位朋友給我發來資訊,說他主管的一位癌症病人術後恢復良好,都快出院的時候突然跳樓了,家屬獅子大張口索賠上百萬,怎麼辦? 我回復他,梳理醫療文書有無漏洞,檢查治療過程有無過錯,如果都沒有,該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注意溝通技巧及情緒控制,保護好自己。

當醫生,要面對形形色色的疾病,要遇到各種層次的病人和家屬,我們無法選擇對方,也無力要求對方,

我們能做的就是本著良心做人,按著職責做事,無愧內心就好!

十幾年前,我曾經歷過一起醫療糾紛,那時我剛研究生畢業,懷著懸壺濟世、治病救人的美好夢想兢兢業業地在醫院上班、工作,想大展拳腳幹出一番事業,不負自己二十餘年寒窗苦讀的努力(那一年,我考研)。

但是那起醫療糾紛卻讓我見到了最險惡的人心,也讓我矢志從醫的信心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擊。醫療鑑定,醫療完全沒有過錯,但是患方卻依然胡攪蠻纏,在週末我值班的時候,糾集家屬到病房無理取鬧,辱罵威脅我。

當時的我只是個低年資醫生,不具有醫療決定權,但是因為與家屬接觸最多,成了家屬圍攻糾纏的主要物件。 那段時間是我人生的至暗時刻,對人情冷暖失望,對醫療體制失望,對職業前景失望,曾經數度產生辭職轉行的念頭,好在想到那麼多年的辛苦不易,那麼多人的殷切希望,終於扛了過來。

我有個女研究生,非常優秀,我曾數次誇獎她有當外科醫生的天賦,但是畢業後她在家人的勸阻下最終選擇了內科。我很惋惜,但是卻非常理解她父母的擔心。

醫療糾紛的風險如影隨形伴隨著每一個醫護人員的職業生涯,外科尤其是醫療糾紛的重災區。在醫療體制尚不健全的大環境下,每一個不良預後事件都可能被家屬借題發揮當成手術失敗的藉口成為攻擊醫生的理由。

而醫生,尤其是年輕醫生,在超常的工作負荷、激烈的行業競爭,沉重的晉升壓力,低廉的勞動報酬等多重壓力下,如果再遭遇醫療糾紛的困擾,很可能一輩子走不出陰影。(學醫的四大原罪,看得人淚流滿面!) 世人都在說,病人是弱勢群體,需要關心照顧;病人是弱勢群體不錯,因為他們的身體疾患大家看得見。

可是醫生呢,難道就不是弱勢群體? 醫生在病人面前扮演著“救世主”的角色,裝作強大自信,無所不能,帶給病人希望;可是有誰知道,他們只是“紙菩薩”,他們的內心已然千瘡百孔,脆弱不堪!

病人的弱勢大家看得見,醫生的脆弱誰人懂?

當醫生,好好活著,真是需要莫大的勇氣!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王辰院士說,搞好醫學教育,要燦爛其職業前景,嚴格其培養過程。

醫生的培養過程已經做到嚴格要求,可是職業前景的燦爛在哪裡?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一次生前的關心,勝過死後千百次的悼念!

別讓醫殤悲劇重演,關心醫生,從理解醫生的工作開始,從提高醫生的待遇做起,從改善醫生的執業環境做起!

願天下無人生病,願世間無醫枉死!

歡迎點選“在看”或點“贊”

你的鼓勵是我們堅持每天更新的動力!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