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韓非與法治》|還原一個真實的韓非

先秦時期,令人著迷,中華文明的天空群星閃耀;先秦時期,讓人依戀,中華民族形成了自己思想學術文化的源頭活水。

群星是孔子、老子、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墨子,源頭活水是諸子百家思想。漢初司馬談概括為儒、道、墨、法、名和陰陽六家;《漢書·藝文志》拓展為九家,增加了農家、縱橫家和雜家。先秦時期,具有顯學性質的名為三家,實有四家。韓非認為是儒、墨兩家,“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韓非子·顯學》,以後凡引用《韓非子》一書,均只注篇名)。孟子則認為是道、墨兩家,“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孟子·滕文公下》)。楊即楊朱,屬於道家。法家晚成,卻深刻塑造了戰國格局,秦王朝運用法家思想富國強兵,統一天下,其影響之大不亞於儒、道、墨三家。

墨家在西漢時基本絕跡。秦漢之後,真正具有影響力的名為兩家,實有三家。南北朝劉晝認為是道、儒兩家,“道者玄化為本,儒者德化為宗,九流之中,二化為最”(《劉子·九流》)。馮友蘭把老子與孔子的思想概括為“極高明而道中庸”,認為極高明即玄虛精神,主要來自道家,道中庸即入世精神,主要來自儒家,兩者結合,便是中國哲學精神。(馮友蘭著:《新原道》,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版,第3頁)儒家與道家形成了陰陽互補的文化結構。法家沉寂了,卻沒有絕跡,而是暗流湧動,士大夫恥談法家,統治者卻明貶暗用。法家與儒家一起建構了外儒內法的政治結構,誠如漢宣帝所言:“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漢書·元帝紀》)在傳統社會,塑造中華民族精神的是儒家和道家,指導中國政治運作的是儒家和法家。

《韓非與法治》|還原一個真實的韓非

老子畫像

《韓非與法治》|還原一個真實的韓非

孔子畫像

在先秦諸子百家中,法家獨立門戶,自成學派。法家代表人物都是當時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思想家,春秋時期有管子;戰國初期有李悝、吳起,中期有商鞅、申不害、慎到,後期有韓非、李斯。他們的功業全面改變了先秦時期的政治版圖,他們的思想深遠影響了傳統社會的政治體制。韓非是法家集大成者,他以法為核心,建構了法、術、勢三位一體的政治思想大廈。韓非的思想對於秦始皇建立大一統的封建專制王朝,發揮了重要的思想奠基和理論指導作用。美國學者本傑明·史華茲指出:“李斯不是一個強有力的理論家,但顯然是一位靈活而富於直覺的政治權謀家,正是李斯在將其同學發明的理論付諸實施的過程中起了更大的作用。”([美]本傑明·史華茲著,程剛譯:《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53頁)

韓非“喜刑名法術之學”,他的形上思想資源是道家學說,“歸本於黃老”,主題是老子“道”的理念及其“無為而治”的政治思想;形下思想資源則是先秦法家的不同派別,主要是商鞅之法、申不害之術和慎到之勢。

法是韓非思想最高範疇,集聚著韓非所有的政治理念和方法舉措,“故治民無常,唯法為治”(《心度》)。法的核心是賞與罰,“故善為主者,明賞設利以勸之,使民以功賞而不以仁義賜;嚴刑重罰以禁之,使民以罪誅而不以愛惠免。是以無功者不望,而有罪者不幸矣”(《奸劫弒臣》)。

術是韓非思想最重要的內容,也是後人非議最多的部分。韓非是君主專制論者,他的所思所想都服從服務於君權的需要。術是韓非為君主設計的馭臣制臣的手段和方法,關鍵在於君主隱秘而深藏不露,“術者,藏之於胸中,以偶眾端而潛御群臣者也”,“用術,則親愛近習莫之得聞也,不得滿室”(《難三》)。

勢是韓非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君主稱王稱霸的基礎,“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徵諸侯者,以其威勢也。威勢者,人主之筋力也”(《人主》)。勢的要義是君主專制,獨享權力,“道無雙,故曰一。是故明君貴獨道之容”(《揚權》)。

對於法家和傳統社會,韓非最大的貢獻是融合法術勢,使之互相聯絡,完美統一,為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提供了理論支撐。法與術是“君無術則弊於上,臣無法則亂於下,此不可一無,皆帝王之具也”(《定法》),法與勢是君主“抱法處勢則治,背法去勢則亂”(《難勢》)。

《韓非與法治》|還原一個真實的韓非

韓非畫像

韓非過於洞悉人間的慾望、利害和罪惡,主張療治亂世投以虎狼之劑,被傳統社會的統治者尤其是暴君、梟雄奉為圭臬,給當時的百姓民眾造成了無盡災難。加之韓非神經過敏及偏執,喜歡把論點推向極端;文筆又峻急峭拔刻薄,赤裸裸地暴露人性的醜惡和政治的不潔。

清朝之前,歷史對於韓非的評價是負面的,總把他與秦朝苛政、二世而亡捆綁在一起。漢董仲舒認為,秦之暴虐與韓非有關,“師申商之法,行韓非之說,憎帝王之道,以貪狼為俗,非有文德以教訓於下也”(《漢書·董仲舒傳》)。宋朱熹指出,韓非誤導君主,“考之前史,則韓非、李斯慘刻無恩,詿誤人主之術,非仁人之所忍言也”(《論督責稅賦狀》)。漢桓寬甚至進行人身攻擊,認為韓非死有餘辜,“韓非非先王而不遵,舍正令而不從,卒蹈陷阱,身幽囚,客死於秦。夫不通大道而小辯,斯足以害其身而已”(《鹽鐵論·刑德》)。漢馮衍認為,應燒燬韓非所有的書籍,徹底拋棄韓非的歪理邪說,“澄德化之陵遲兮,烈刑罰之峭峻;燔商鞅之法術兮,燒韓非之說論。誚始皇之跋扈兮,投李斯於四裔”(《顯志賦》)。

正是歷史的負面評價,引起了我對韓非的興趣。在完成《論語與人生》《老子與哲學》《孟子與政治》的寫作之後,即投入到對韓非的研究。

《孟子與政治》

韓非確是個矛盾體,越讀《韓非子》,越會陷入深深的困惑之中。一方面,韓非思想深刻,無情地揭示了人世間和政治領域的真實情況及其執行規律,講出了很多政治道理,至今不能完全否認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另一方面,韓非尖酸刻薄,對於人世間和政治領域的醜陋,既不遮掩,也不文飾,反而是經常地走向極端,夾雜著刻毒的情緒和陰影。譬如,韓非論證人性好利惡害,竟然漠視血緣親情的存在,認為父子之間、夫妻之間也是利害算計關係,“父母之於子也,猶用計算之心以相待也,而況無父子之澤乎?”(《六反》)又如,韓非闡述法治的重要,竟然認為嚴刑峻法是君主愛民的表現,“重刑少賞,上愛民,民死賞;多賞輕刑,上不愛民,民不死賞”(《飭令》)。再如,韓非主張君主運用權術馭臣制臣,竟然公開倡導可以不擇手段,什麼人質、竊聽、陰謀、暗殺等,不一而足。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人們會如此憎恨韓非;即使嫻熟運用其思想觀點的君主,表面上還得否定韓非。

《韓非與法治》|還原一個真實的韓非

[戰國]商鞅方升,上海博物館藏

客觀地說,韓非的思想理論確實存在著明顯缺陷。最大的缺陷是韓非對人的看法缺乏人文精神和人道關懷,沒有把人當作人來對待,不承認和尊重人的獨立人格。君主管理百姓是在畜臣牧民,“夫馴烏者斷其下翎,則必恃人而食,焉得不馴乎?夫明主畜臣亦然”(《外儲說右上》)。一般而言,思想家都會承認和尊重人的人格。孔子倡導“仁者愛人”,儒家思想則充滿著人文精神,洋溢著人性光輝。兩相比較,高下立判。另一個缺陷是韓非否認道德的政治作用,“吾以是明仁義愛惠之不足用,而嚴刑重罰之可以治國也”(《奸劫弒臣》)。這實際是道德與政治的關係,政治能否脫離道德而存在?德國思想家康德的回答是否定的,他認為人類社會需要的是“道德的政治家”,而不需要“政治的道德家”。政治的道德家只會玩弄權術,博取個人的政治功名,醉心於陰謀詭計,必定是對政治道德的反動。而道德的政治家追求整全性與完善性,他們才是政治文明所需要的公共權力的合法正當的代理者和管理者([德]康德著,何兆武譯:《永久和平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5頁)。還有一個缺陷是韓非沒有價值意識,把自己的思想學說僅僅視作君主的工具。政治理論必須是價值與工具的統一,價值規範工具,工具實現價值,價值比工具更重要。沒有價值指導的政治理論,不管多麼實用和有效,也難以讓人信服。

研讀韓非,首先要有定力,不為其刻薄寡恩左右情緒;同時要有理性,在仔細梳理韓非思想的過程中,汲取精華,剔除糟粕,還韓非一個真實的面目。有的學者評價孔子、老子和韓非的不同特質,或許可以作為參考,“如果說孔子的偉大是中正的偉大,老子的偉大是超越的偉大,那麼韓非的偉大,則是傾斜的偉大了”(楊義著:《韓非子還原》,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5頁)。

《韓非與法治》全書分為五個部分,計二十章。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三、四章,主要介紹韓非其人,以及同諸子百家尤其是法家的關係。第二部分包括第五、六、七、八章,以善與惡為框架,闡述韓非的人性思想,比較分析孟子性善論和荀子性惡論,認為韓非的好利惡害屬於性惡論範疇。第三部分包括第九、十、十一、十二章,以德與法為框架,闡述韓非的法治思想,比較分析商鞅之法,認為韓非既有繼承,更有創新和超越,著力補充完善了商鞅有法無術的缺陷。第四部分包括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章,以君與臣為框架,闡述韓非的術治思想,比較分析申不害之術,認為由於《申子》一書大部分佚失,只能根據韓非的論述,補充完善了申不害有術無法的不足。第五部分包括第十七、十八、十九、二十章,以官與民為框架,闡述韓非的勢治思想,比較分析慎到之勢,認為慎到已經具有法術勢的全部思想要素,韓非在繼承慎到之勢的基礎上,發展完善了慎到的法、術思想。本書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對比關照中西文化關於人性、法治、民本與民主的不同看法。在改革開放的宏大背景下,進行中西比較是有積極意義的,不僅可以古為今用,而且可以洋為中用,推陳出新,再創中華文明的輝煌。

《韓非與法治》|還原一個真實的韓非

《韓非與法治》圖書實拍

顏淵讚歎老師孔子時說:“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論語·子罕》)用這句話來評價先秦思想學術文化,也是非常恰當的。學習研究先秦思想學術文化,越學習越感到其高大偉岸,越研究越覺得其玄妙深遠。先秦諸子百家永遠是中華民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思想學術文化寶庫。每當社會處於大變革時期,就更加離不開先秦聖賢及其思想學術文化資源,他們會給我們價值指導,他們會給我們智慧啟迪,他們會給我們謀略選擇。我們不要忘記:先秦思想學術文化資源還在滋養哺育護佑著中國人和中華民族啊!

作者謹記於庚子年冬月

(本文摘自《韓非與法治》自序,標題為編輯所擬)

《韓非與法治》

夏海 著

簡體橫排

32開 精裝

978-7-101-15293-7

68。00元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