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三歲看小,七歲看老,古代教育孩子的榜樣,你知道是什麼嗎??

在教育孩子尊老愛幼,懂得分享時,我們都會用到孔融讓梨的故事。孔融是我國東漢末年著名文學家,也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因為讓梨的事蹟,讓他的名字在歷史上流傳下來。家裡買了梨,小孔融會把大的送給哥哥,小的留給自己,小小年紀便知禮節、懂謙讓,無論在古代父母還是現代父母的眼裡都是教育孩子的榜樣。於是“融四歲,能讓梨”成為教育膾炙人口的教育格言。

三歲看小,七歲看老,古代教育孩子的榜樣,你知道是什麼嗎??

很多父母甚至認為“三歲看小,七歲看老”,一個人一生有什麼樣的作為和品格,從小時候的行為中就能看出來。實際情況真是這樣嗎,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至少從孔融本人的人生髮展軌跡看,這句話是值得質疑的。那麼孔融長大後究竟成了什麼樣的人?他又經歷了什麼?總之,劇情反轉得有點讓人難以置信。

長大後的孔融仍然才華橫溢,滿腹詩論,他的作品曾得到曹丕的高度讚許,不過隨著才氣的外露,身上的那股清高勁兒也愈發明顯。小時候因為讓梨給哥哥名聲外揚,其實後來還有一次也是為了保護哥哥更加贏得了人們的稱頌。

當時有個名士叫張儉,是孔融哥哥孔褒的朋友,這人因為受到高官中常侍侯覽的嫉妒,遭侯覽的暗害追殺。慌亂中,張儉找到孔融家找孔融的哥哥孔褒相助,但當天孔褒卻不在家中,講義氣的孔融二話沒說收留了張儉。

三歲看小,七歲看老,古代教育孩子的榜樣,你知道是什麼嗎??

事後,孔家兩兄弟也因此受到牽連被捕入獄,獄卒對他們進行審訊,孔融一個勁替哥哥開罪,把罪責往自己身上攬,而哥哥也一直替弟弟開罪,主動承擔。最後雖然還是哥哥承擔了罪責,但孔家人關鍵時候保護家人的義舉被奉為佳話廣為流傳,孔融自是美名更加遠揚。他整個人也更加膨脹起來。據說當時有郡縣官員盛情邀請他作客,他都懶得理。

漢獻帝時,孔融官至北北軍中侯、北海相、青州刺史等官職,身上的清高之氣從自傲變成了自負。孔融在官場上無所顧忌,他任意揭發自己看不慣的腐敗現象,特別是對於特權階層宦官群體,毫不手軟,自然得罪的人不在少數。

孔融引火自焚的直接原因是他得罪了權臣曹操。歷史上有很多識時務者為俊傑的人,可孔融不是,漢室沒落人際皆知,但他卻仍然堅守對大漢的熱愛,不把曹操放在眼裡。

三歲看小,七歲看老,古代教育孩子的榜樣,你知道是什麼嗎??

孔融多次輕慢曹操,使曹操如鯁在喉。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大軍征伐烏桓,不料卻遭到孔融的諷刺:“大將軍這麼厲害攻打烏桓,怎麼不把拒絕上供弓箭的肅慎人,偷盜蘇武牛羊的丁零人一起收拾了呢”。後來,打仗軍糧緊缺,曹操頒佈禁酒令,不想孔融又出來“搗亂”,他多次給曹操寫信反對禁酒令的實施,言語之中多有傲慢。

孔融作為社會公眾人物,他的一言一行必然會對當時的社會輿論產生導向作用。可以想象曹操有多厭惡他,而這種厭惡讓曹操身邊善於察言觀色的大臣郗慮察覺到了, 他開始一個勁在朝堂之上搬弄是非,誣陷孔融誹謗朝廷。

隨即,對孔融的大規模攻擊正式展開,在曹操的授意下,丞相軍祭酒路粹上書大肆捏造孔融的罪行。說他在北海期間,“招合聚眾,欲謀不軌”,又說他曾和孫權有過於密切的交往,最令人大跌眼鏡的是說他“孝行有虧”,無視綱常倫理。漢代起,儒家倫理思想奉為官方哲學,是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要從內心深處自覺遵行的行為規範。

三歲看小,七歲看老,古代教育孩子的榜樣,你知道是什麼嗎??

路粹的證據是,孔融有一次在和禰衡聊天時,說了這樣一句大逆不道的話:“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物寄瓶中,出則離矣。”言下之意是,當父母的對子女有什麼親切之情呢,對於父親來說,孩子不過是情與欲的產物,對母親來說,不過就是想從瓶罐中取出了塊肉。

這樣離經叛道之言論,在時人看來狂悖至極,斷不能容忍,“孝行有缺”的罪名足以使孔融的人設瞬間崩塌,死不足惜。

就這樣,建安十三年(208年)八月,孔融及其全家被誅斬,時年本人五十六歲。

三歲看小,七歲看老,古代教育孩子的榜樣,你知道是什麼嗎??

至於孔融這樣一個把儒家倫理規範奉為圭臬的人,到底有沒有說過這樣大逆不道的話,由於當時強權的牽制和史料的欠缺,如今已不得而知。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