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朱元璋臨終之前,問了大臣“燕王來否”,為什麼沒有人回答?

朱元璋在彌留之際,問守在身邊的大臣:“燕王來否”,連問了三遍,沒人回答。關於這個問題,有兩種猜測。

朱元璋臨終之前,問了大臣“燕王來否”,為什麼沒有人回答?

1:歷史上沒有這件事,是朱棣編造出來的。他為什麼要編造這段歷史呢?這就要從朱元璋立太子說起。

朱元璋推翻元朝統治,自己做了大明朝的開國皇帝,根正苗紅的皇長子朱標,順理成章的當上了太子,朱元璋對朱標寄予厚望,盡心盡力的培養這個接班人。

然而,讓朱元璋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朱標英年早逝,死在了6%朱元璋的前邊。朱元璋對太子的死悲痛萬分,愛屋及烏,立皇長孫朱允文繼承了太子之位,這就令某些皇子有些不滿了。

朱標是諸位皇子的大哥,又是馬皇后所生,他繼承皇位,皇子們都心服口服,朱標死了,按理說應該在皇子裡選一位做太子,可老爹太不說事了,怎麼拋開皇子,選了一位皇孫當接班人,論資歷,論能力朱允文他配嗎?這太不公平了,燕王朱棣就是這麼想的。

朱元璋臨終之前,問了大臣“燕王來否”,為什麼沒有人回答?

朱元璋對孫子繼承皇位也心存疑慮,他也害怕朱允文鎮不住自己手下的驕兵悍將,於是大肆屠殺功臣,為朱允文做皇帝鋪平道路,但把有能力的功臣都殺了,誰來守護邊疆呢?當時蒙古人雖然被趕到關外,但邊境並不太平,經常有蒙古騎兵前來騷擾,朱元璋想起了自己的兒子們。

朱元璋把兒子們都封為藩王,駐守邊疆,其中燕王,寧王很快嶄露頭角,打得蒙古騎兵望風而逃,朱元璋放心了,他對朱允文說:“你的叔叔們為你駐守邊疆,外敵入侵,有他們為你抵擋,你就安心當皇帝吧。”

朱元璋在這件事上太理想主義了,他認為兒子,孫子都是自己人,軍權都在自己人手裡沒有什麼問題呢,但朱允文的回答,讓朱元璋意想不到:

“外敵入侵,有叔叔們為我抵擋,如果叔叔們有外心,他們打上門來,誰來抵擋呢?”

朱元璋或許沒有想這個問題,也或許是不願意想這個問題,兒子,孫子,手心手背都是自己的肉,應該不會吧!做老人的總會往好處想,朱允文幾句話,把朱元璋問住了,到現在他有什麼好辦法,難道殺完功臣,接下來殺兒子嗎?他沉默良久,想不起答案,反問道:“你覺得呢?”

朱允文是想過這些問題的,他用“先禮後兵,用禮法約束,實在不行再動用武力解決”來回答朱元璋,顯然他想的這些辦法,並不符合朱元璋雷厲風行,心狠手辣的一貫作風,但此時的朱元璋,要解決的是兒子,孫子爭權的問題,他也狠不下心來。

朱元璋臨終之前,問了大臣“燕王來否”,為什麼沒有人回答?

不過朱元璋是堅持要朱允文當接班人的,他在重病期間,下了一道聖旨:

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

朱元璋的意思很明確,他死以後,藩王駐守封地,不允許來京師奔喪,這是為了讓朱允文順利繼承皇位考慮,斷了藩王們來京爭奪皇位的念想。

但在《明太宗實錄》記載:朱元璋病重,派人招朱棣進京,朱允文知道後和齊泰商量,假傳聖旨讓朱棣呆在封地不要動,朱元璋等不來朱棣,臨死前問了三遍,朱棣來否,結果無人回答,朱元璋就這樣死去了。

為什麼史書記載互相矛盾呢?懷疑是朱棣奪取皇權後,篡改了史書,他篡改史書有什麼目的呢,朱棣的目的是,給人一個有利於自己的暗示:

1:朱元璋臨死招朱棣進京,就可以這樣想:是不是朱元璋改了主意,有意要朱棣繼承皇位呢?朱棣後來做皇帝,就成了朱元璋的意思。

朱元璋臨終之前,問了大臣“燕王來否”,為什麼沒有人回答?

2:也可以這樣想:朱元璋招朱棣進京,肯定有大事和他商量,都知道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打的是清君側的旗號,讓人不禁聯想到,是不是朱元璋臨死前,發現朝中有問題,自己已經沒時間解決了,而朱允文又解決不了,只好交給朱棣來解決,這樣“清君側”就合法化了。

再說朱允文假傳聖旨不允許朱棣進京,那朱允文是有錯在先了,打你也應該。

史書都是勝利者書寫的,朱棣是勝利者,他有能力篡改史書,在寫歷史時往有利於自己的方面改一下,也是可以理解的。

2:這件事真的存在,只不過朱允文誤解了朱元璋的意思。

朱元璋病重的時候,對燕王朱棣非常不放心,朱元璋認為,自己死後,朱棣有可能起兵造反,所以朱元璋派人招朱棣進京,他要在臨死前好好敲打朱棣一頓,讓他不敢有造反的念頭。

但朱允文誤解朱元璋的意思,最終朱元璋沒有幫上朱允文的忙,朱允文最後敗在朱棣手下。

朱元璋臨終之前,問了大臣“燕王來否”,為什麼沒有人回答?

無論這件事是真是假,朱元璋提這樣的問題,沒有人能夠回答上來,也許是眾位大臣,面對的是一個將死之人,沒有必要回答了。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