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59年5月粟裕談44年新四軍一師撤出天目山的原因

粟裕軍事文選第三卷:

59年5月粟裕談44年新四軍一師撤出天目山的原因

(十二)關於一九四四年一師主力南下戰略意圖和撤出天目山的原因

蘇中根據地的形勢到一九四四年上半年就基本上改觀了。基本上粉碎了日偽的“清鄉”,打下了車橋,打通了與二、三、四師的聯絡,恢復了一些地區。經過整風審幹,改造政權等一系列工作,根據地鞏固了。敵佔區的工作也加強了。武裝力量有很大的發展和提高,地方武裝不僅可以對付偽軍,而且可以打日本鬼子。車橋戰鬥後敵人不敢報復,很明顯敵人已大大削弱,陷在被動地位了。所以,我們完全能夠抽出部分力量向江南開啟一些局面。同時,蘇南的工作比較薄弱,頑軍又不斷向我十六旅進攻,為確保江南,即將三旅抽出南下。

第一次孝豐戰鬥後,頑固派繼續增加力量向我進攻,後來陸續增加到七八萬人。為了粉碎頑軍的進攻,故把江北的一旅調去,所以能夠接二連三地打勝仗,第三次孝豐戰鬥殲敵近萬人。接著我軍向於潛、昌化、新登進攻,但頑軍有了準備,構築了堅固的工事,急切難下。同時,在政治上說,向頑軍後方進攻也不利(當時日寇已無可能打通浙贛線,可能性很小)。在軍事上說,部隊經過連續戰鬥,須要整理休息,貿然突擊頗為不利。還有一個原因,如果我們繼續進攻,可能會脫離群眾,與民爭食。天目山區沒有糧食,要從江南茅山區運糧去,路途遙遠,很不容易。一個夫子挑七八十斤糧,只夠他自己吃的。總之,為了做到有理有利有節,為了誘敵深入,為了整頓態勢,鞏固和休整部隊,準備迎接更大的勝利,撤出了天目山。

撤退是對的。後來日寇投降,我們迅速集中了相當力量轉到蘇南,收復了許多日偽據點,並保證了以後部隊安全撤到江北,圓滿完成了任務,從容地佈置了江南的堅持工作。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