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中國人缺乏哲學教育?那你可想錯了

對哲學的痴迷,可能是法國人骨子裡的文化標識。

有人笑言,“法國人太愛思考了,談人生,談理想,談哲學,對法國人來說,就像呼吸一樣,既稀鬆平常又不可或缺。”

從2019年開始,法國高考甚至不再包括數學科目,而哲學卻是雷打不動的必考科目“第一關”。

無論文科、理科、工科或是經濟社會科,法國考生都要在三道哲學題中選擇一個作答,比如:

人能否逃脫時間?

理效能否解釋一切?

承認義務是否就等於放棄自由?

是否唯有能夠交換的物品才存在價值?

法律能給我們帶來幸福嗎?

最好的政治是道德嗎?

工作會讓人群分化嗎?

中國人缺乏哲學教育?那你可想錯了

這些看似“形而上”的議題,其實都深具人文關懷,與當下的社會問題緊密相關。

我們未必需要反覆閱讀盧梭、帕斯卡爾的書,但我們對世界和生活的思考從來不應停止。

對比西方重視哲學的教育傳統,很多人認為,中國人欠缺“哲學訓練”,或者乾脆認為“中國哲學”是一個偽概念。事實真的如此嗎?

中國人缺乏哲學教育?那你可想錯了

我們今天通用的“哲學”(philosophy)是來源於古希臘語的詞彙,它的意義是“愛智慧”。不過中國哲學在研究方式、著述方式和傳承方式上與西方哲學有著很大的區別,在中國古代,文、史、哲不分家,哲學與倫理、哲學與政治關係也十分密切,因此為了避免概念的混亂,

談論中國哲學,不如談論“中國思想”。

人類文明精神文明中的最高成就,作為文明的靈魂的東西,就是“思想”。“思想”可以是許多“學科”的研究物件:文化、文學、歷史、宗教,其中也有哲學。“思想”亦比所有的“學科”更古老、深邃和源始。

如果你也對這些問題感興趣,你就已經站在“中國思想”的大門外了:

如果人生來“性惡”,後天該如何學習改造?

時代偶像是如何誕生的?

真正的“佛系”精神是什麼樣的?

在動盪的大變局之後,如何重新建立知識、思想和信仰世界?

朱熹是如何重構儒家經典的?

從明朝至今都備受關注的王陽明學,究竟意味著什麼呢?

在清代特殊的歷史背景下,當時的思想家是如何“開眼看世界”的?

在每個不同的文化、社會、歷史等背景之下,人們在不斷追問的過程中,都會形成自身特有的思維方式或世界觀,這也影響著人類的生活方式。

作為中國人,當我們試圖理解今日世界,回望我們的精神疆土,是什麼樣的智慧支撐我們一路走來?又是誰塑造了我們?

中國人缺乏哲學教育?那你可想錯了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回溯傳承、變化千年的思想文化,揭示歷史發展真相,三聯中讀持續發力,自2019年11月起,以超強陣容推出了中國思想家精品課:

《誰塑造了我們——讀懂“活在當下”的中國先哲》第一季

,主要關注從

先秦到唐朝的重要思想家

2020年2月,

聚焦宋、明、清三代

思想家的

《誰塑造了我們 第二季》

上線。

在第一季中,一批研究成果卓著的主講人為我們重點解了

孔子、孟子、老子、莊子、荀子、韓非子、墨子、董仲舒、王充、嵇康、惠能和韓愈。

中國人缺乏哲學教育?那你可想錯了

在接下來的第二季中,依然有10位重磅學者,為大家介紹

仲淹、歐陽修、王安石、蘇軾、司馬光、朱熹、王陽明、李贄、顧炎武、戴震、龔自珍、魏源

、徐繼畬、

曾國藩、李鴻章、梁啟超等人。

中國人缺乏哲學教育?那你可想錯了

這些先哲,各有特色,各有血肉與人生價值的選擇,他們並不一定都獲得所有人的認可,也並非中國思想史的全部,但對於中國傳統的形成意義重大。以他們為基點,我們能夠管窺傳統文化的樣貌與潛在的可能性,令更多人得以觀照時代與自身。

如果你也對這些問題感興趣,探究今日中國人精神世界的來處,瞭解是誰塑造了你我,不妨收聽系列課程

《誰塑造了我們——讀懂“活在當下”的中國先哲》

購買合輯 | 第一季&第二季

限時直減160元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