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鄭國、宋國、魯國初期版圖較大,後期是如何慢慢積弱下來的?

說起春秋這段歷史時,我們常常忽略一個事實:從平王東遷到桓公始霸,足足有100年的歷史!

因此,鄭國、宋國所謂地處四戰之地、處於晉楚爭霸之間兩頭受氣,把握不了自己命運,都只是他們在競爭中勢弱以後的結果,而不是原因。

鄭、宋、魯衰弱的原因,還是要到那“缺失的一百年”中去尋找。

傳統看法經不起推敲對於中原地區各中等諸侯的衰落,歷來有兩種看法:

1、文化因素。

由於這些地區處於文化相對發達的地區,受到周禮等舊觀念束縛較多,固步自封,難以適應爭霸要求。

這種看法,與事實南轅北轍。

文化發達,就一定要固步自封嗎?

恰恰相反,在歷史變革的潮流中,走在最前列的,正是這些文化發達的諸侯。

鄭國、宋國、魯國初期版圖較大,後期是如何慢慢積弱下來的?

以鄭國為例。鄭武公時期,就開始擅自用兵,吞併小諸侯;鄭莊公更是與公開周天子開戰,開啟小霸之業,哪裡看得出受到“周禮束縛”呢?到了春秋後期,子產新政,更是開啟了春秋後期戰國初年列國變法的先河,這哪裡叫“固步自封”呢?

宋殤公,更是公開宣稱自己不做周王官職,不向天子納貢!這是哪門子“束手束腳”?

即使是公認“供奉周禮”的魯國,他也推出“初畝稅”,是最早進行土地改革的諸侯國。

2、地處四戰之地。

這個好理解。地處中心,易守難攻,隨時遭遇群毆。

這個看法,雖有道路,卻有失片面。

鄭國、宋國、魯國初期版圖較大,後期是如何慢慢積弱下來的?

地處四戰之地,就一定會陷入弱小嗎?曹操、朱溫怕是要笑了。誠然,兵要地理,在歷史程序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影響。可是,如果唯地理論,就陷入片面了。

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的抉擇:話語權,成為比領地更划算的追求還有一種看法:秦、晉、楚,地處邊緣,可以向周邊擴張,這是他們迅速走向強大的主要原因。而鄭、宋,地處中原,周邊國家實力都不弱,因此沒有發展空間。

有道理,卻片面。

春秋初年,楚國“土不過同”,不過百里之地。後來被他滅掉的庸國、鄧國,都比他強。

鄭國、宋國、魯國初期版圖較大,後期是如何慢慢積弱下來的?

從進入春秋之世,到前666年楚成王開始伐鄭,逐鹿中原,歷史已走過將近110年。秦國,更是從一紙空頭支票起步,開始去“欺負”周天子畏懼的西戎。

自秦國受封岐西之地到穆公“獨霸西戎”,歷時120年,經數代努力,數位國君戰死沙場。

歷史書中,秦楚晉滅掉“蕞爾小國”,就是幾個字。可是,對當時的他們來說,需要付出的是幾代人,近百年的努力。

鄭、宋等國,滅起小國,甚至姬姓小國來,並不手軟。這說明,什麼周禮、什麼地位尊貴,並沒有束縛他們的手腳。

鄭國、宋國、魯國初期版圖較大,後期是如何慢慢積弱下來的?

像東虢這樣的姬性諸侯,鄭國可沒少滅。可是,很快,他們就陷入了瓶頸。這個瓶頸,並非完全來自客觀形勢,更重要的,在於他們追求的東西“高階”了。

對他們來說,攻打其他中等諸侯,試圖開疆拓土,不划算!

鄭莊公時期,經過苦心的外交經營,聯各國伐宋,與宋國交手,宋國擁立的公子表示“當世為陪臣,不敢貳心”後,鄭國停止了戰爭。

這次“假命伐宋”,鄭莊公未動兵馬,既收服宿敵宋國,並連帶著收服了追隨宋國的小弟,是他小霸之路上的一個經典之作。

顯然,比起費時費力的攻城戰來,這種方式,對鄭莊公來說更划算!

鄭莊公之後,宋國又幹預鄭國君主人選,引發了鄭國長期內亂!

當然,對宋公來說,這種干預君王人選,加強對他國控制的手段,也比辛辛苦苦的作戰要划算得多!

接下來是魯國。

魯莊公時期,他曾兩次擊敗齊國(其中一次,就是著名的“一鼓作氣”長勺之戰),擊敗宋國、戎狄。

鄭國、宋國、魯國初期版圖較大,後期是如何慢慢積弱下來的?

可是,這些勝利,並沒有開疆拓土。反倒是在會盟中,勇士曹沫劫持剛即位的齊桓公,要回了一些土地!(奇葩的是,儘管魯國幹出了會盟現場劫持別國國君的事情,魯莊公依然因“邦交道義”而聞名天下,看來,短期內,掌握話語權、輿論權,確實可以名利雙收)對他們來說,外交、政治影響力,是最划算的追求!

今天,隨著中國的崛起,我們感受到,一些西方國家站在“人權”等制高點,對我們發動媒體、輿論戰,試圖削弱中國的政治、經濟影響力。

由於西方國家掌握話語權,他們的挑撥、詆譭,確實在一段時間內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看到這些新聞,怎麼能不生氣呢?

可是,長期來說,一個國家的地位,取決於實力!只要我們安心發展實力,由他說去吧!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