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壽春,南人得之則中原失其屏障,北人得之則江南失其咽喉,歷史上必爭之地

壽春,古時稱壽州,如今安徽壽縣

壽春,處於八公山之陽,淮河南岸,淝水之濱。南人得之,則中原失其屏障,北人得之,則江南失其咽喉。在古代,凡是南北對峙,無論是進攻還是防守,壽春都是雙方爭奪的焦點,因此南北統治者把壽春看的很重要。

南北對峙政治格局造就了壽春

古代政權的對峙大致構成了西北方和東南方相對抗的政治格局(北方以西安,洛陽,開封為都;南方以建康,杭州為都)。這種政治格局決定了南北對峙中的軍事態勢大致沿西北一東南方向而運動。南北政權都想盡快地攻擊對方的政治中樞,只有沿西北向東南方向進軍,才能儘快地逼近對方的政治中心,以取得最佳的攻擊效果。

壽春,南人得之則中原失其屏障,北人得之則江南失其咽喉,歷史上必爭之地

南方政權

南方統治者佔據壽春,在防禦上則能“守江以為家戶,備淮以為藩籬”

。周世宗柴榮攻打壽州,擄掠淮南,雖然淮南大多數國土已經歸後周,但仍被南唐佔據,大量軍隊被牽制在壽州四周,所得淮南諸地很難鞏固。

後來南唐失守壽州,只好割地賠款,獻上江北四州,每年歲貢數萬,才平息戰火,坐保江南。可見壽春對江淮大地有著多麼重要的保護作用。

在進攻上,只要有機可乘,渡過淮河就可以經略陳蔡之地,再向北可以揚鞭許洛之地。

淝水之戰剛結束,謝安就上奏: “符堅喪敗,宜乘其畔會,以玄為前鋒都督 … … 徑造渦穎,經略舊都“。於是謝玄從壽春渡淮河向北挺進,先佔淮北諸城,又攻克青、豫等州,甚至一度揚兵黃河以北

。可見從壽春向北進攻中原地區非常方便。永元二年 (公元500年) 南齊內亂,雍州刺史蕭衍進攻建康,北魏東豫州刺史田益宗上表宣武帝,認為應趁南齊內亂“廓彼蠻疆” ,否則, 若江南一平 … … 乘夏水汛長,列舟長淮,師赴壽陽,便是居我喉要。形象地指出了南齊屯兵壽春對北魏的極大威脅。

北魏另一大將王基也曾對宣武帝說過,南梁佔據壽陽, “譙、沛、汝、豫危而不安”由此也可以看出壽春戰略位置的重要性。

壽春,南人得之則中原失其屏障,北人得之則江南失其咽喉,歷史上必爭之地

北方政權

北方統治者佔據壽春,在防禦上能以強弩收淮安,防止南方敵人北下,在淮南地區打仗,使淮北地區以及中原一帶免受戰火

。南齊永元二年 (公元500年) 裴叔業叛齊降魏,北魏兵鎮守壽陽,直至天監五年 (公元504 年 ) 陳伯元叛魏歸梁,壽陽又迴歸南梁,這五年間,戰爭都是在淮南地區進行的。在進攻上則可以乘機“出合肥,憂歷陽,飲馬長江“,使“建康不得安枕矣”。

公元500年春,魏兵在壽春打敗齊將陳伯之,攻下合肥後,強攻建康, “建康戍主胡景略面縛出降”。當年8月陳伯之攻壽陽又大敗,魏兵乘勢佔領淮南, “建康尋受兵”。

侯景之亂,從壽陽起兵,向東進軍,假裝攻打合肥,卻突襲淮州,率領輕騎兵直奔健康城。

攻陷臺城 ,梁武帝被軟禁,抑鬱而死。

這些都說明從壽春進攻建康可以從捷道直撲,對建康的威脅極大。也從反面說明壽春對江南地區的防護作用。壽春確是南北對峙時期兵家的必爭之地。壽春一城關乎著淮南的得失,而淮南又關乎著江南的安危。 扼淮北之喉要脅中原之恬靜。這就是南北對峙中,壽春往往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的根本原因。

南北對峙

淝水之戰,前秦主力部隊沿穎水向東南方向直撲壽春,東晉則從廣陵、歷陽等地向西北方向增援壽春。最終以前秦的失敗而告終,當然也有其他因素。隋滅陳,主力韓擒虎一路由壽陽向東南向過六合直趨建康。周世宗兩次親征南唐都是沿穎水向東南方向進攻壽州的,南唐齊王李景達率兵由六合向西北方向增援壽州。

壽春,南人得之則中原失其屏障,北人得之則江南失其咽喉,歷史上必爭之地

南北對峙中,由北方政權向南方政權進軍,以壽春為跳板的戰爭有很多。雖然有的戰爭是幾路同時進軍的,但是大多數是以壽春這一路為主力軍。

南北對峙,疆界是在不斷變化的。東晉偏安東南,其疆界西至巴峽,東起淮泗。祖逖北伐,屢敗後趙,恢復黃河以南各州郡。桓溫擊敗姚襄,暫定洛陽,直逼長安。謝玄乘淝水之勝,揮兵北上,揚威青州、冀州一 帶。但他們所得州郡都是剛得到就又失去,疆域還是在淮河一帶。

南北朝,劉宋開國皇帝劉裕曾拓疆至黃河一秦嶺一線,在南朝各王朝中疆域最大,但是後來淮河以北各州郡又漸次被北魏佔領,雙方又以淮水為界對峙。蕭道成篡宋立齊,北魏孝文帝三次親征,在江淮地區擄掠了不少,最後也還是以淮河為界分治。蕭衍代齊稱帝,建立梁朝,乘北魏衰弱,攻佔了淮北大片土地,梁武帝也曾數次興兵北伐,但兩國的軍隊還是在淮河兩岸交戰。

壽春,南人得之則中原失其屏障,北人得之則江南失其咽喉,歷史上必爭之地

可見,南北對峙中的疆界變化基本上是以淮河為分界線而或北或南移動,移動的程度大小不一。當雙方打累了,暫時以淮河為界,得到暫時安定,休整蓄力以備下次再戰。而壽春就坐落在淮河中游的南岸,基本上就在南北界峙的中介線與南北交兵必由之路的交叉點上,這種特殊的軍事戰略位置是當時任何沿淮城市不能相比的,造就了壽春在南北對峙中的極為重要的軍事戰略價值。

地理位置讓其成為軍事重鎮

壽春位於“八公山陽,淮淝東南”,分為內外兩城,城固易守,可駐紮大量守城軍隊。諸葛誕背叛曹魏時,城中共集軍隊18萬之多。北淝水從城東北流、至城東北轉向“西北注淮”,像一條巨大的壕塹護衛著東北兩面,給進攻者造成極大不利。過淝水攻城,兵力少不足構成危脅,兵力多不容易過河。如果守城軍隊趁進攻者渡河的時候而發起進攻或者攻城兵兵敗而退卻,淝水就成了葬身之所。

城西北的淮河對壽春也有著重要的防護作用,在南軍守城時,奔騰湍急的淮河使南進的軍隊困難重重。隔河如隔萬重山,渡河攻城,在當時的物質條件下即使沒有敵軍迎擊也諸多不便。給養的供給,兵員的補充 都因淮水而困難倍增。一但淮河通道被切斷,後果不堪想象。

壽春,南人得之則中原失其屏障,北人得之則江南失其咽喉,歷史上必爭之地

淮河天險,使壽春成了北方攻城部隊易去不易返的地方,使任何向南進攻壽春的部隊都必須耗費巨大的力量來護衛淮河上的通道。淝水,淮水對壽春的天然拱衛所構成的軍事防禦價值 , 使壽春的軍事戰略作 用得以較充分的展現

八公山位於壽春城東北五里 ,淝水之西 , 淮水之南 , 凡十一峰 , 諸山錯峙一隅 , 周圍百餘里 , ” 東西寬十里 , 南北綿延五十里 , “ 兩面臨淮水 , 一面臨淝水 , 所以障淮水 , 屏壽春也 ” 。八公山雖不峻拔 , 但渾厚敦實 , 頗多險要 , 山中多泉水 , 利於駐紮軍隊 。 若守城的軍隊佔據了八公山與壽春城互為犄角之勢 , 對 攻城部隊憑險衝擊 , 攻城部隊就會腹背受敵 。

只要八公山與壽春結成椅角之勢 , 就能從壽春東 、北兩面來擊攻城部隊 。八公山成了攻城部隊背後的一支利劍。 不先拿下八公山 , 壽春是很難攻破的。

壽春,南人得之則中原失其屏障,北人得之則江南失其咽喉,歷史上必爭之地

壽春憑藉自身的地理優勢與八公山的險阻交構成易守難攻的軍事攻防體系 , 雄踞於我國古代南北對峙中的最佳進軍路線上 , 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 在刀光劍影中, 承擔著各種不同的戰略意圖 , 發揮著當時其他沿淮城池無法承擔的極其重要的軍事戰略作用 。

在古代 , 南北對峙的政權 , 無論是想保境安民 , 還是想開疆拓土,都要爭奪壽春。南北統治者都竭盡全力往來爭奪, 戰爭頻繁 , 規模巨大。

顧祖禹對壽春重要的軍事戰略地位作過恰如其分的評價 : “

控扼淮穎 , 襟帶江沱 ; 為西北之要樞 , 東南之遮蔽

。這是壽春在當時的政治格局和軍事態勢中所處的特殊地位 及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險要的地形所決定的。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