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從長安十二時辰,來看中國古代的宦官制度

長安十二時辰最近熱播,劇中有一個叫做郭利仕的將軍,是一位太監也就是宦官,也是聖人的心腹,皇子公主駙馬都對他尊敬有加,權傾朝野的右相林九郎也要給他面子,難道一個宦官真的有這麼大的能耐嗎?到底宦官能在當時起多大的作用?今天我們來看一下中國古代的宦官制度!

從長安十二時辰,來看中國古代的宦官制度

宦官制度的起源和演變

宦官的含義宦官主要指的是中國古代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特殊產物,又稱之為寺人、閹宦、中官、內官、內侍、太監等,是被閹割後失去效能力而在宮廷內專供奴隸主、國王或皇帝及其家族役使的男性。“宦”就是“養”的意思。宦者養也,古人云“養閹人而守宮使”,養著一群閹人在皇宮內聽使喚的人。是一個職業稱呼,這就和今天在倉庫專門試設定倉庫管理員,餐廳設定服務員等是一樣的,宦官就是專門在皇宮中專門供使喚的。

宦官和太監區別和聯絡現在很多人將太監和宦官等同了,看成是一回事了,其實不然。中國,“宦官”之稱卻是古已有之,歷史悠久。它是在皇宮中為皇帝以及皇族服務的官員的總稱。而太監一詞則出現在明清時期,也就是說之前並沒有太監稱呼,所以說宦官和太監又不能等同,

《後漢書·宦官列傳》記載,“宦官悉用閹人,不復雜調它士”。

東漢以前,宦官中既有閹人,也有士人,比如漢文帝的男寵鄧通,在當時是漢文帝的寵臣,也可以說是一個宦者,可見當時的宦官並不一定是閹人。“悉用閹人”才說宦官只用閹人了,直到這個時候宦官和閹人之間才能暫時畫作等號。

到了明代宦官並不都是太監,我們在影視劇中看到的那些東廠太監,那都是高階的宦官,此時的太監是宦官的上司,是具有一定品級、並且俸祿的高階宦官(即明清時期宦官所領二十四衙門的掌印太監),所以太監比宦官更加有權力。而太監成為宦官的專稱是從清朝開始的。到了清朝宦官被取消了,一律稱為太監。所以說太監和宦官既有聯絡又有區別的。

宦官的起源弄清楚了宦官的定義,以及它和太監的區別聯絡,那麼我們來說一說宦官的起源吧,宦官的起源和它的字面意思也有一定的關係。“宦”是天上一個星座之名,即宦星,位居帝星之側,周人皆信天道,便仿宦星在帝星之側而在帝王身邊設了“宮正”、“內宰”、“寺人”、“宮人”等侍奉帝王的官。

根據現有的文獻推測,宦官應該是誕生於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據說宮庭中就有了為皇帝及其家族服務的宦官。但是這也只是推測,現在很多人認為宦官起源於商朝。在中國,商朝的甲骨文中曾出現“凸刀”字,其義與“閹”字相通,可見當時已有將人閹割;但未見有將他們作宮庭內侍的記當時,他們的主要職責是侍奉帝王及其家族的衣食住行,地位十分低下。但是到正式確立官宦的這一稱呼卻是在周朝。

西周時期,按照規定“天子後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女”。周天子的後宮女人多了,勢必需要大量的管理人員和侍從人員。在宮中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男性被統稱為“宦官”。但是這個時候的宦官可都是純爺們,沒有閹割後來出現一些淫亂後宮的現象,君主為防止宦官出入宮禁而與嬪妃宮女們發生淫亂,就採取了一種絕妙的辦法:割去他們的外生殖器。所以宦官也稱閹人、奄人、閹宦、豎閹、椓人、私白、淨身等。又由於他們常侍禁中,也被稱寺(侍)人、巷伯、正內、司宮、內侍、內官、中人、中官、內監、內臣、公公、太監等。東漢之初,“宦官悉用閹人,不復雜調它士”,大約自此時起,宦官才成為“閹人”的代名詞

宦官制度的演變動了東漢宦官已經成了閹人的代名詞,宦官制度已經初步的建立起來,特別是在東漢宦官的勢力很大,甚至可以掌握皇帝的廢立,和外戚爭鬥不休,宦官開始掌權,東漢也成為宦官專政的一個代表性的朝代。魏晉時期鑑於東漢的教訓,對宦官多加限制,可是沒有明確的制度,最終也只是一紙空文

到了唐朝,宦官開始插手財政,甚至出現宦官掌管市舶司的宦官,《資治通鑑》亦載:“唐置市舶使於廣州,以收商舶之利,時以宦者為之”,這還不算唐肅宗設觀軍容使,專以宦官中的掌權者充任,作為監視出征將帥的最高軍職。從德宗朝開始,宦官掌握了神策軍、天威軍等皇帝的禁衛機構,宦官開始掌握軍權,開啟了宦官左右唐朝的時代,直到唐朝滅亡。唐末宦官掌握了樞密院,直到後梁才開始用士子充任

宋朝吸取了歷代的教訓,對宦官參政防範較嚴,宋太祖趙匡胤時,不令宦者“預政事”,宦官到一定年資必須轉出外任。所以宋朝宦官雖然有童貫這樣做掌握軍權的,卻不會對大宋造成威脅。但是宋朝的宣徽院沿襲唐朝,剛開始宣徽使和副使都是宦官,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葩、還有內侍省都是皇帝親信宦官擔任的。但是可以看出來從唐朝到宋朝,已經有宦官開始掌握軍權,由之前的皇家奴僕開始參與國家大事了。

在契丹族建立的遼國,有一個官職對宦官影響巨大,那就是太監,當時太監是一個高階官職,並不一定是宦官擔任,到了明朝太監已經成為高階宦官的專屬稱呼。

明朝是宦官制度頂峰時期,明太祖朱元璋雖然不允許太監干政,但是設定的內廷十二監二十四衙門用的都是太監,首領掌印太監,可是朱棣時期設立東廠以及後來的西廠和內廠最大的統領都是宦官,這才是大太監,而且他們掌握軍權和財權,司禮監張印太監更是有內相之稱,成為平衡朝政的重要一環,《龠山堂別集·中官考十》記載:“南海戶淨身男九百七十餘人復乞收入。”也就是說在明末當時很多人淨身,想要憑藉這個身份飛黃騰達,明朝中後期宦官遍佈政府各部門,以太監充任的特務分佈全國,尤其是天津、泉州、寧波、廣州等對外商船貿易海港港口必定派駐“稅監”太監,稱為“第三次宦官時代”

從長安十二時辰,來看中國古代的宦官制度

清朝是宦官制度的沒落時期,也許是鑑於明朝的太監干政造成的惡劣影響,清朝的宦官制度比較嚴格,規定太監不準領軍,奏事一律改姓王等,使宦官不能形成自己的權力系統。宦官干政的程度已遠遜於前朝。終於清朝滅亡,宦官制度自此消亡。民國初年袁世凱稱帝時,宣佈宮中永遠不用宦官,宮中僕役全部由女官擔任

宦官制度的演變其實也就是中國古代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的演變,而且中國的宦官制度對中國的整治影響也比較大。

宦官的主要來源

官宦指的是男性,那麼宦官就是由男性而來的,宦官的主要來源或者說途徑是什麼呢?

將戰俘變成宦官這個源遠流長,甲骨文中記載當時殷代的武丁王將抓來的羌人閹割後成為宦者以祭神。而這片甲骨文也成為迄今世界上最早的宦官記錄。不過當時並沒有宦官這個稱呼。比如永樂朝的鄭和,他就是明朝軍隊在平定雲南的是抓到的俘虜被閹割成了太監,還有明英宗時期為平定苗族叛亂,閹割了苗族一千五百多小孩子,所以當時戰俘變成宦官很常見。

將受宮刑者罰做宦官這個比較出名的就是司馬遷了,他被漢武帝處以宮刑,成為了宦官,東漢劉秀也曾經下令所有犯罪的人都實施宮刑,當然這樣的人並不多。

將自宮者收為宦官這種也比較常見,那個時候遇到什麼天災人禍之類的,活不下去,自宮成為宦官,宋朝有規定自願自宮的可以到兵部報道,選擇一個專門的日子實施,明朝更有很多人自宮,當然也不是自宮就能進宮的,很多成了丐閹,成為社會毒瘤。

從長安十二時辰,來看中國古代的宦官制度

政府向地方攤派宦官唐朝時期有一個規定,中央政府將需要的宦官人數攤派到地方,由地方具體辦理,因此地方具體將這些攤派的人數湊夠,比如高力士就是由地方攤派進宮的。

至於在宦官的任用上,也是相當嚴格的,都有專門的機構進行管理,而且對官宦自身的素質也有嚴格的要求,比如某些朝代還要求宦官不能讀書識字等,這些都是宦官制度的一種。

宦官制度在中國存在了幾千年,成為了中國古代整治體制的一部分,對研究中國古代史有重要的借鑑意義,但是也應該看到這種畸形的制度,是對人性的扼殺,具有一定的落後性,以及被閹割的宦官心裡扭曲對社會的危害。特別是治國才能不佳,卻插手國家大事,對國家的影響是是負面的。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