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削藩事件,結局都怎麼樣了?

歷史上的比較有名的削藩有五次,下面我們就來總結一下:

一、漢景帝削藩。西漢的藩指的是各諸侯王,這應該追溯到劉邦剛建國之初,當時劉邦為安撫手下,死心塌地地為劉邦賣命,曾分封了六個異姓王,不過後來都被劉邦一一翦滅了。後為保劉家天下無虞,又分封了九個同姓王,與郡縣制並存,也就是郡國並行制度。隨著時間的推移,諸侯王逐漸坐大,直接威脅中央政權。漢文帝時諸侯就發生過幾次叛亂,雖被平定,卻加深了諸侯與中央之間的矛盾,賈誼曾向漢文帝提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該政策卻無疾而終。等到景帝時諸侯問題仍未能妥善解決,為此,晁錯曾向漢景帝上書《削藩策》,景帝採納後開始削藩。景帝為太子時曾失手打死了吳王劉濞的兒子,被劉濞懷恨在心,他糾結各諸侯王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動叛亂。起初叛軍攻城勢如破竹,景帝頗為心慌,有人建議誅殺晁錯,以定諸侯之亂,可憐晁錯當了景帝削藩的替死鬼,卻仍沒擋住叛軍的進攻。後起用周亞夫為將,周亞夫用兵神速,三個月就平定了叛亂,諸侯勢力大為削弱,然仍未能除根。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削藩事件,結局都怎麼樣了?

二、漢武帝頒佈“推恩令”。在老祖宗智慧的基礎上,漢武帝學乖了,時機未到之前沒動各諸侯。眼見著各諸侯勢力又捲土重來,漢武帝心中也暗暗著急。不過機會很快就來了,主父偃向漢武帝進言“推恩令”。漢武帝立即採納並施行,結果不費一兵一卒,除掉了了令父親祖父棘手的刺,解決了西漢的心腹大患,促進了國家社會的安定和發展。

三、唐憲宗削藩。唐朝的削藩指的是削弱節度使的權利,節度使力量的不斷壯大還應追溯到唐太宗去世後,高宗統治時期,當時的唐朝土地制度崩壞,流民亂竄,為安撫之,各節度使開始招募流民,後又因抵抗遊牧民族的侵襲,國家給予的兵力不足,節度使不得不自行募兵。久而久之,節度使的力量不斷壯大,而手下的官兵受制於節度使,故只知有將,不知有君,這才導致了藩鎮割據的出現。安史之亂後,唐朝的正規軍幾乎全軍覆沒,靠著各節度使的援軍,才得以保全了大唐江山,自此藩鎮割據日漸嚴重。唐憲宗繼位後,立志恢復老祖宗時期的繁盛,因此下定決心以武力鎮壓藩鎮割據。唐憲宗重用裴度、李吉甫等人,發兵討伐各抗命的節度使。經過十二年君臣的努力,全國割據基本結束,唐朝出現中興之勢,唐憲宗也因此與唐太宗齊名,被稱為“中興之主”。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削藩事件,結局都怎麼樣了?

四、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同其他王朝相比,大宋王朝看似積貧積弱,卻又不失為一個可愛的王朝。相較於漢朝的劉邦、明朝的朱元璋,趙匡胤對待功臣的態度,簡直不要太好。趙匡胤取代後周後,為穩定軍心,將禁軍分給眾功臣把持,然而經歷了黃袍加身的趙匡胤,在天下大定以後,自然想拿回兵權,這些老將就成了阻礙。精明的趙匡胤設了一個有算計的酒局,引君入甕,杯酒釋兵權,輕而易舉的拿到了禁軍的統帥權,還沒傷了君臣的和氣。

五、建文帝削藩。朱元璋建明後,為保大明江山穩固,他效仿劉邦,分封藩王。還同朱允炆說如果有人造反,眾藩王自會保護朱家江山,而當時的朱允炆反問朱元璋,若是各位藩王造反,又該如何應對呢。可惜朱元璋未置可否。不幸的是,建文帝當年的一句話竟一語成讖。本就飽受各位叔叔蔑視的朱允炆繼位後,把削藩提上日程,首先拿犯法的周王開刀,後準備削弱燕王朱棣時,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掀起叛亂,持續了四年的“靖難之役”以朱允炆的失敗而告終。可以說朱允炆的削藩是一出悲劇,初即位還未站穩腳跟便想打擊各藩王,結果偷雞不成反蝕把米,被叔叔奪了帝位。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削藩事件,結局都怎麼樣了?

六、康熙帝平定三藩。清軍入關後,為打擊李自成及明朝殘餘勢力,拉攏了明朝降將吳三桂、尚可喜和耿仲明。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三王勢力不斷壯大,直接威脅著清政府的政權安危。康熙皇帝智擒鰲拜後,奠定了自己在朝中的威望。康熙十二年借尚可喜上書讓兒子承襲王位之際,下旨撤藩。三王中屬吳三桂力量最大,吳三桂老奸巨猾也最難對付。然而康熙帝亦有金剛鑽,他一邊調兵遣將鎮壓叛亂,一面離間吳三桂與尚可喜、耿精忠,雙管齊下,逼的吳三桂最終病死,接了祖父皇位的吳世璠自殺身亡,歷時八年,終平定三藩。

歷史上的這幾次削藩,有的成功,有的失敗,無論成功與否,都已被歷史的塵埃所湮滅,古語有云“天道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歷史不會因為個人而停止,社會終將不斷進步。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