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周紀二 顯王十年-十六年

三、衛鞅變法

商鞅變法

顯王十年壬戌、前359

譯周顯王10年壬戌,西元前359年

衛鞅欲變法,秦人不悅。衛鞅言於秦孝公曰:『夫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是以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甘龍曰:『不然,緣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之。』衛鞅曰:『常人安於故俗,學者溺於所聞,以此兩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與論於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公曰:『善。』以衛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令民為什伍而相收司、連坐,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不告奸者與降敵同罰。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為私鬥者,各以輕重被刑大小。戮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

譯西元前359年,周顯王十年,公孫鞅入秦第三年,秦國貴族對公孫鞅鼓動孝公變法,表達了強烈不滿。他對秦孝公說:『對普通百姓,不能和他們商議開創的計劃,只能和他們分享成功的利益。有修養的人,必定超凡脫俗。成就一番功業的人,必定超凡脫俗。假若聖人能使國家強大,肯定不會因循守舊、效法前人。』大夫甘龍反駁說:『不對,按照舊章來治理,才能使官員熟悉規矩而百姓安定不亂。』公孫鞅說:『普通人只知按照約定俗成的規矩做事,專家學者往往被自己禁錮於已知範圍,矇蔽雙眼。這兩類人,當個守法公民或閒散官員足矣。若讓其二者論及如何治國,制定方略,便只是外行爾。聰明的人制訂法規政策,愚笨的人只會受制於人;賢德的人因時而變,無能的人墨守成規。』秦孝公說:『先生言之有理!』便任命公孫鞅為左庶長之要職,最終制定變法的法令。下令將人民編為五家一伍、十家一什,互相監督,犯法連坐。舉報奸謀的人與殺敵立功的人獲同等賞賜,隱匿不報的人按臨陣降敵給以同等處罰。有軍功者,方才可獲封賞。不接受法律懲處,私下鬥毆內訌的,以其輕重程度,依法處置。致力於本業,耕田織布生產糧食布匹多的人,免除他們的賦役。不務正業因懶惰而貧窮的人,全家沒身為奴。未獲軍功的宗室子弟,剝奪其貴族身份。明確尊卑等級和官職升遷的秩序。按級別不同,享用符合身份地位的田地、宅院、奴僕侍女和衣飾器物。使有功勞的人獲得榮譽,無功勞的人即使富有也不能顯耀。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乃下令。

譯法令已詳細制訂但尚未公佈,公孫鞅怕百姓難以確信,於是在國都的集市南門立下一根長三丈的木杆,下令說有人能把它拿到北門去就賞給十金。百姓們只覺玩笑,沒人動手去搬。公孫鞅又說:『若是誰能扛到北門口,則可獲賞五十金。』於是有個年輕人覺得,得不到賞金有也沒什麼,半信半疑地拿著木杆到了北門,立刻獲得了五十金的重賞。於是,公孫鞅才下令頒佈變法法令。

令行期年,秦民之國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數。於是太子犯法。衛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明日,秦人皆趨令。行之十年,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來言令便。衛鞅曰:『此皆亂法之民也!』盡遷之於邊。其後民莫敢議令。

譯新法推行了一年有餘,數以千計的人跑到櫟陽,上訴新法的弊端。就在民怨沸騰的當口,太子嬴駟後來的秦惠文王觸犯了新法。公孫鞅說:』新法推行不利,原因就在於達官顯貴肆意踐踏新法。太子是君主的繼承人,不便接受懲處。太子的老師,有失管教,應該替學生受罪。』太傅公子虔處以劓刑,太師公孫賈處以黥刑。第二天,秦國人都知道太子的老師受到了嚴厲的處罰,爭先恐後,遵紀守法。新法施行了十年,秦國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盜賊絕跡,民眾用於為國上戰場,不敢私下逞兇鬥狠,舉國上下井然有序。新法推行初期說新法不便的那些人,反過來頌揚新法的好處。公孫鞅說:』這些人就是那些擾亂新法的民眾!』於是他們統統被髮配至邊疆去住。從此,再也沒有人敢議論新法是好是不好。

評商鞅之所以把讚頌新法和反對新法的人一併處罰,是因為商鞅不想讓老百姓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在商鞅眼裡,官府出臺法令,老百姓唯一的選擇就是服從與執行。對法令做出任何評價與判斷都是不允許的。因為你今天從這項法令中受益了,你擁護這條法令。那麼明天另外一條法令讓你的利益受損了,你就可能表示反對。因此乾脆讓你啥也別說。所以商鞅的變法,是徹底的愚民政策。縱觀商鞅變法後的秦國,文臣基本都是外來的,秦國本土老百姓中沒有出過一個有名的大臣,可以看出這種愚民政策對百姓的傷害有多麼嚴重。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寶也。國保於民,民保於信;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鄰,善為國者不欺其民,善為家者不欺其親。不善者反之,欺其鄰國,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離心,以至於敗。所利不能藥其所傷,所獲不能補其所亡,豈不哀哉!昔齊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晉文公不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棄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廢徙木之賞。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稱刻薄,又處戰攻之世,天下趨於詐力,猶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況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譯司馬光評鑑:取信於民,是君主至高無上的法寶。國家依靠人民的力量,人民依靠國家的信譽;不講信譽無法使人民服從,沒有人民便無法維持國家。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騙天下,建立霸業者不欺騙四方鄰國,善於治國者不欺騙人民,善於治家者不欺騙親人。只有蠢人才反其道而行之,欺騙鄰國,欺騙百姓,甚至欺騙兄弟、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離心,以至一敗塗地。靠欺騙所佔的一點兒便宜救不了致命之傷,所得到的遠遠少於失去的,這豈不令人痛心!當年齊桓公不違背曹沫以脅迫手段訂立的盟約,晉文公守信不貪圖原城河南濟源,魏文侯不背棄與山野之人打獵的約會,秦孝公不反悔對移動木杆之人的重賞,這四位君主的治國之道尚稱不上完美,而公孫鞅可以說是以刻薄聞名於世,但他們處於你攻我奪的戰國亂世,天下爾虞我詐、鬥智鬥勇之時,尚且不敢忘記樹立信譽以收服人民之心,又何況陛下今日要治理一個四海昇平、大一統的帝國呢!此話是對當時的宋朝皇帝說的

評商鞅變法使秦國富強,國力大增。歸納其內容,大致如下:

評戶籍登記,獎勵生產,鼓勵軍功,土地私有,推行縣制,統一度量衡。李悝、吳起變法,無論規模、效果還是對後世影響,都比不上商鞅變法。史記記載商鞅入秦,準備了三套說辭,分別以帝道、王道、霸道遊說孝公。經歷了一番周折,終以霸術使孝公動心,執意改革。商鞅其人,聰明睿智,刻薄寡恩。用嚴刑峻法、保甲連坐等殘酷手段壓制、控制社會。把秦人變成打仗與種地的工具。曾在渭河岸邊斷案,一日處決數百人,致渭河水漲,滿川通紅,秦國百姓,哭聲震天。雖然客觀上使國家強盛,但上至太子,下至庶民,均未感其恩德,反而對其心生怨恨。最終落得車裂滅族的下場。【戰國策】中記載了商鞅死後秦人的態度,用了四個字『秦人不憐』,悲哉!

四、齊威王論寶

顯王十四年丙寅、前355,

周顯王14年丙寅,西元前355年,齊威王、魏惠王會田於郊。惠王曰:『齊亦有寶乎?』威王曰:『無有。』惠王曰:『寡人國雖小,尚有徑寸之珠,照車前後各十二乘者十枚。豈以齊大國而無寶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為寶者與王異。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則楚人不敢為寇,泗上十二諸侯皆來朝。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則趙人不敢東漁於河。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則燕人祭北門,趙人祭西門,徙而從者七千餘家。吾臣有種首者,使備盜賊,則道不拾遺。此四臣者,將照千里,豈特十二乘哉!』惠王有慚色。

譯西元前355年,也是緣於秦國不斷東進,齊威王約魏惠王在邊界附近打獵,順便交流一下對時局的看法。魏惠王問齊威王:』你們齊國東臨大海,地域寬廣,物阜民豐,必定有很多寶貝了?』齊威王回答:』哪裡啊,比不上你們魏國,我們沒有什麼能稱得上寶貝的東西。』魏惠王得意地說:』魏國雖小,但我們國內直徑過寸,光彩能照亮十二架馬車的寶珠有十枚。那麼大個齊國難道真的沒有寶貝麼?』齊威王答曰:』我對於寶貝的認知與你不同!我有一名為檀子的先生,鎮守南部邊界的城鎮,楚國人因此而不敢進犯,泗水流域的十二個小諸侯國都來進貢朝拜。有一位叫盼子的先生,我請他鎮守高唐山東禹城,嚇得趙國人都不敢到黃河裡捕魚。有為叫黔夫的先生,我請他鎮守徐州河北大城,嚇得燕國人天天在北門焚香祈禱,趙國人天天在西門磕頭作揖,還引發了一次大規模的移民潮,燕、趙兩國遷居到徐州的百姓多達七千戶以上。還有一位先生叫種首,我請他負責司法和治安,從此,齊國人路不拾遺。這四位先生的光彩足以成千裡之閃耀,區區十二乘馬車又如何?』 齊威王一番添油加醋的話,把個弱智的魏惠王羞臊的不知道怎麼搭話。

評這一年,秦孝公邀請魏惠王在杜平陝西澄城會晤,磋商兩國事務,交換各自對國際形勢的看法。兩三年之間,一系列的外交活動,讓齊、秦兩國把魏國的家底和領導人的才能摸了個清清楚楚。魏以弱示人,加上一些策略上的失誤,引來秦、齊兩國大肆進攻。與秦戰於黃河西岸,元裡之敗,丟少梁,遂盡失河西之地。伐趙,齊國來了個圍魏救趙;伐韓,齊國依樣畫葫蘆,又來了一次圍魏救韓。商鞅趁機奪取魏國的固陽。幾場大戰,魏國精銳全部被消滅,從此跌落成二流國家。魏國自立過以來一度勢頭很猛,大有稱霸天下的態勢,但在短視昏庸的魏惠王手中,隨著幾次決策失誤和戰爭失敗,魏國一蹶不振了。說句題外話,其實秦國的發展也並非一帆風順,戰國的幾百年中,秦國失敗次數也不少,不過秦與魏相比,秦佔據了一個優勢,就是關中險峻的地勢,進可攻退可守,只要形勢不是太糟糕,退回函谷關大門一閉,敵人很難攻進來。而魏國處於四戰之地。周邊強鄰虎視眈眈,一個不留神就被吞了。可見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的作用是相輔相成的,並非其中一個就能完全起決定性作用。

五、圍魏救趙

顯王十五年丁卯,前354

譯周顯王15年,丁卯年,西元前354年。

秦敗魏師於元裡,斬首七千級,取少梁。

譯西元前354年,也就是秦孝公在杜平會晤魏惠王的第二年,秦國軍隊在元裡陝西澄城大敗魏軍,殺七千餘人,奪河西重鎮少梁陝西韓城。

魏惠王伐趙,圍邯鄲。楚王使景舍救趙。

譯魏國首府安邑,國王魏罃被秦國擊敗,喪師失地。不向秦國討回公道,反而回頭向東,猛攻趙國,包圍了趙國首府邯鄲。楚王任命景舍統帥大軍,北上救援趙國。

顯王十六年戊辰、前353

譯周顯王16年戊辰,西元前353年

齊威王使田忌救趙。

譯齊威王任命田忌為將,救援趙國,欲解邯鄲之圍。

初,孫臏與龐涓俱學兵法。龐涓仕魏為將軍,自以能不及孫臏,乃召之。至,則以法斷其兩足而黥之,欲使終身廢棄。齊使者至魏,孫臏以刑徒陰見,說齊使者。齊使者竊載與之齊。田忌善而客待之,進於威王。威王問兵法,遂以為師。於是威王謀救趙,以孫臏為將,辭以刑餘之人不可。乃以田忌為將而孫子為師,居輜車中,坐為計謀。

譯當初,齊國人孫臏和魏國人龐涓一起在鬼谷子先生門下學習兵法。學成後,龐涓出仕魏國,做了統帥軍隊的將軍。龐涓一直認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孫臏,就想方設法騙孫臏到魏國來,暗地裡構陷孫臏,假以謀反罪名,斷其兩足,處以黥刑臉上刺字,使其不能行走,不敢見人。又假裝是他龐涓求情,才使孫臏死裡逃生,哄騙孫臏默寫【孫子兵法】。孫臏識破龐涓陰謀,裝瘋賣傻才逃過龐涓迫害。齊國使者出使魏國,孫臏以受刑罪人的身份暗中求見,說服家鄉使者,用金蟬脫殼之計偷偷將孫臏藏在車中逃回齊國。齊國大夫田忌看重孫臏,以客禮待之,並把它推薦給齊威王。齊威王向孫臏請教兵法,並以師禮相待。齊威王決定救援趙國,欲拜孫臏為將,統帥大軍。孫臏以為刑餘之人,身體殘疾,做不得三軍統帥,堅決推辭。齊威王拜田忌為將,任命孫臏為軍師,坐在特製的車子裡,出謀劃策,運籌帷幄。

田忌欲引兵之趙。孫子曰:『夫解雜亂紛糾者不控拳,救鬥者不搏撠。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今梁、趙相攻,輕兵銳卒必竭於外,老弱疲於內。子不若引兵疾走魏都,據其街路,衝其方虛,彼必釋趙以自救。是我一舉解趙之圍而收弊於魏也。』田忌從之。十月,邯鄲降魏。魏師還,與齊戰於桂陵,魏師大敗。

譯田忌計劃統領大軍直撲趙國。孫臏說:『排解兩方的鬥毆,不能用拳腳將他們開啟,更不能上手扶持一方幫著打,只能因勢利導,乘虛而入,緊張的形勢受到阻禁,就自然化解了。現在梁、趙兩國激戰正酣,魏國精銳全部在圍攻趙國首府邯鄲,國內盡是老弱病殘。先生不如引兵直奔魏國國都,搶佔道路橋樑險要,給空虛的魏國造成大兵壓境之勢,魏國軍隊必然從邯鄲撤兵自救。到那時,即解趙國之圍,又可以重創魏國精銳,一舉兩得。』田忌採納了孫臏的建議。十月,趙國筋疲力盡,抵擋不住魏國進攻,邯鄲城破投降。魏國軍隊急忙回撤,馳援陪都大梁河南開封,齊國軍隊在大梁以北的桂陵設伏,以逸待勞,大破魏軍。史稱『桂陵之戰』。

評桂陵一戰,孫臏成名。名為圍魏救趙,實為重創魏軍。只有利益,沒有友誼。

評趙國乘魏國內亂,奪取中山之地。魏國不顧秦國新創,任龐涓為將,徑直向東奔襲趙國首府邯鄲,竟不是向北硬奪中山,志在必得,一血前恥。楚國發兵救趙,史書沒有下文交代,大抵又成了虛張聲勢,隔岸觀火。沒便宜可佔,也就罷了。齊國發兵,是在魏國東向一年之後,直到邯鄲城破,兩敗俱傷,才突襲大梁開封,實為觀望,等待時機成熟,使利益最大化。

評齊國輕而易舉重創龐涓率領的魏國精銳,又以解救之實順理成章收受趙國酬謝。基本解除了魏國多年來對齊國的壓迫。桂陵之戰,是圍點打援的起始和源頭。到了二十世紀,這個戰法歷久彌新,屢試不爽,以至於推陳出新,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相關文章

頂部